守卫们长戟交叠,将马车拦在城门前。
城门的守备变得森严了,出入一律都要盘查,被马车这么一堵,原本就不通畅的道路更加拥塞了。
车夫在外面向拦着马车的守卫求情:“这是端木府的马车,送我们夫人和姝君去青淄。我们急着赶路呢,还请这几位大哥行个方便吧。”
守卫虽然听到端木府的名号,也不为所动,声音很是冷硬:“我们都督有命,绥平君大婚在即,南边又不太平,城门要加紧守备,不得随意出入,还请夫人和姝君恕罪。”
端木舒隔着竹帘向窗外喊:“我回我自己的外祖家,也不让?绥平君的大婚,想去观礼的人能把平葭宫挤满,害怕少我这一个?”
即便她亲自出声,守卫仍是道:“姝君稍安勿躁,已遣人去问了,还是安心在这里等着大人的决断吧。”
马车周围挤着熙攘的人群,似乎是被人群中的抱怨声感染,拉车的两匹骏马也有些烦躁起来,它们撂了撂蹄子,摇晃脑袋喷出粗重的鼻息。
眼看日头渐高,端木舒看了一眼睡倒在车厢中的母亲,心中很是焦急。若文耀连她们也不肯放出城,那便什么计划都无从谈起了。
正在思索对策之时,远远有马蹄声驰来:“让开,都让开!”
奔马快速地接近了,而后在马车变停下,人声又响起:“夫人和姝君久候了。按昨日的新令,出入都需搜检,恐怕夫人和姝君的马车也不能破例。小人从府中带了侍女,还望夫人与姝君见谅,允她上车一探。”
端木舒朝烛儿点了点头,示意烛儿打开车门。
那侍女垂首钻入车里,先对迟姣和端木舒各行了一礼,然后抬起头,在车内环视了一圈,最后目光落在角落里那只小箱子上。
烛儿道:“这是姝君和夫人的衣箱。这次出行从简,本也没带几件衣裳,这么小的箱子,能藏什么?也要验看不成?”
那侍女怯生生看了端木舒一眼,垂首不语。
端木舒对烛儿道:“还是别为难她了,打开吧。”
烛儿不情不愿地将箱子打开,干脆拎起上层的几件衣服随手抖开:“要一件件地看吗?”
那侍女又朝迟姣和端木舒行礼:“婢子冒犯了,搜检无疑,婢子告退。”
侍女退出去后不多时,车外人便道:“夫人与姝君可以出城了。”
拦着马车的那两个守卫让到了车侧,车夫在门外请示一声:“姝君?”
端木舒点头:“走吧。”
马车中一暗,穿过城门的甬道,而后重新洒入天光,走出了繁城。
端木舒隔帘向后望,看着那渐渐远去的城门和绵延的砖灰色城墙。
她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离开过繁城,而如今这座城在文耀的管制之下,她这一出来恐怕就被隔绝了城中的消息,感觉像逃出了一只笼,却也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心中有些没着落。
东门外不似城南那般都是农田视野开阔,绵延都是密林,马车一转,便将那座城掩在了树木之后。
“姝君,怎么办?”车夫在车外轻声问。
烛儿跪坐在门边,听到这一问,也抬头来看她。
端木舒帮躺在一旁的母亲掖了掖被子,母亲早上勉强起身,此时又沉沉睡着,如今万事都只能靠她一个人拿主意。
文耀封锁城门,想必是为了监视和控制世族的动作,他放自己与母亲出城,或许是因为一贯不把女眷放在眼里的傲慢,但以他如今的处境,还是不要想得太过简单了。
她转向烛儿:“把信鸦拿出来吧。”
“现在就放?”烛儿有些犹豫:“咱们可就只有这么一只。”
端木舒抬帘向车后看,但林深道曲,看不到远处,她放下帘,仍旧说道:“拿吧。”
烛儿凑到车舆角落里,打开那只衣箱,除去上层的几件衣物,底下掩着一只扁扁的鸟笼,刚够笼中的鸟儿蹲伏在其中。
烛儿把鸟笼拿出来,从中捉出那只全身漆黑,只有肩上两点白色的小乌鸦。这小鸦在箱中安安静静,乍一见了光,也没有叫唤或扑腾,只是脑袋歪来歪去好奇地看,看得出训练有素。
端木舒已经从香囊里取了一条蜡笺,拔下发簪在上面划了一行字,然后将蜡笺仔细地卷在小鸦腿上绑好,从窗中放了出去。那黑色的小乌鸦并不急着飞高,一头先钻进了路旁的树冠里,隐没了身影。
马车也沿着官道继续向北,到了日暮时分,才终于到了沿途的第一处官驿。
下车前,端木舒悄悄吩咐车夫江彦:“一会儿你小心些,去周围探一探,看看我们身后有没有尾巴。”
见端木氏的夫人和姝君到来,主簿与驿卒不敢怠慢,将她们迎入一间洒扫干净的上房,又给江彦安排了一件耳房。
端木舒和烛儿将迟姣安置妥帖,随意吃了些东西,便在屋中静待,不多时,江彦便来敲门。
烛儿开门将人放进来,端木舒站起:“如何?”
江彦行个礼:“回姝君,的确有两骑尾随在后。”他说着抬手大略指了个方位:“现下两人都藏在馆驿东边的林中,大约是要在那里过夜。那边地势高,可以望见驿中情形。”
端木舒又问:“什么行头?”
“应是军中探马,看身形步态也有些身手,而且马后都带着鸦笼,怕是有奉命定时传信,更是不好下手。”
端木舒点头:“你先下去休息,切记下半夜要醒着待命。”
江彦领命退下。
烛儿说:“姝君就是为这与曲离传信的?”
端木舒又点头:“怕文耀不盯着我们到了青淄不会罢休,我在信中让曲离找些人来替,只盼人能今夜赶到,否则又要拖延一日。”
烛儿熄了灯火,但两人并未睡下,仍旧在黑暗中等待。
直等到晦明将晓,正是最昏昏欲睡的时候,忽然听见窗户响动,三个人影从屋后的窗中翻进来,向端木舒行礼:“姝君。”
借着屋外廊下的灯笼透进来的微光,端木舒大略看出那三人,其中一人是男子,另两名女子身形与端木舒和烛儿相仿。
端木舒将那男子打发去找江彦,自己与烛儿和那两名女子换衣装。
一夜过去,天乍明时,迟姣终于醒来。端木舒整装坐在榻旁,将母亲浮起,看母亲的气色似乎略有起色,她轻轻道:“母亲,阿舒就在这里别过了。”
迟姣拉起她的手,握了一握:“切记要小心行事,万一事不能成,也不要执意勉强,只管先去青淄,我们母女再做商量。”
端木舒点头:“母亲也要小心,车后有人跟着,万一露了破绽,我怕母亲会有危险。”
迟姣又拍拍她的手背:“你同你阿兄都能独当一面了,我这个做母亲的,这点事难道还应付不来?只管放心去吧。”
端木舒与母亲在屋中暗暗道了别,那两名女子照端木舒和烛儿的模样装扮,带起面纱,扶持着迟姣上了马车,而从曲离来的男子已换了江彦的衣装,充作车夫。
待马车离开,从江彦所示的树林上方,一羽漆黑的小鸟扑棱棱地从晨雾里飞起,在灰白的天空下很是显眼,迅捷地向繁城方向去了。
端木舒和烛儿偷偷翻到屋后,和候在院墙边的江彦碰了头,蹲在驿边的树丛中偷望官道,直等到文耀派来的那两骑探马从冈上的树林中钻下来,沿着官道向北跟去。
三人这才悄悄离开驿站,按曲离三人的指点,在另一片树林中找到了他们带来的马匹。
端木舒和烛儿同那两名女子所换的是男装,如今两人都束起发髻,扮作少年模样。
端木舒挑出一匹看上去最温驯的青花母马,把缰绳递到烛儿手里。
烛儿看着手中的缰绳,犹犹豫豫:“烛儿马术不精,不知会不会拖了姝君的后腿。”
端木舒拂去马鞍上的露水,翻身上马,回过头看见烛儿的样子,笑道:“怎么,害怕?”
“哪、哪儿的话!”烛儿脸一红,也踩着马镫一跃上马。
端木舒提着马缰控马转了个圈,□□的马脾性很稳健,她驱马走到烛儿身边:“放心,我不要你跟去南郡,我要你回一趟曲离。”
“回曲离?”烛儿家在曲离,听到这话,不仅松了一口气,还有一丝欣喜。但随后她又小心地握着马缰,不安起来:“烛儿说好的要跟姝君同甘共苦,怎么能让姝君一个人去南郡冒险。”
“这不是有江彦嘛,要你跟着也是负累,难不成到了南郡还要人伺候洗漱梳妆不成?”端木舒说着,端木舒说着,低头从佩囊里拿出一枚骨币,这是寻常传递家主之命常用的信物。
“我有两件事要你做。”她把骨币塞进烛儿的袖袋里:“你到了曲离,命族中军备不得懈怠,除非家主另有传令,否则即便开春,也不能放兵卒归田。另外让他们立刻清点军备人马,出一份详文给你。”
烛儿捏了捏袖袋,确保那枚骨币安然躺在最底下,点头:“军备事关机密,只怕就算持币,族老们也未必肯把这样重要的东西交给我。”
“骨币只是方便你在曲离行事,这个才是用来调度军备的。”端木舒从怀中取出一封早准备好的书函:“他们见了这个,就一定会听了。”
书函面上,有一个近乎环形的奇特印鉴,那是麟骨的截面上,金玉相错形成的天然纹理。
烛儿虽并不十分明白这印鉴的特殊之处,但还是小心将书函藏进怀里。
端木舒又说:“办好之后,你再取几尾信鸦,到莘里等我。我若出了南郡,必然先路过莘里,你每日酉时到城门附近候一刻钟。”
烛儿点头:“烛儿明白了,一定尽快将事情办妥,去莘里等候姝君。”
端木舒想了想,又道:“你离开曲离之前,把骨币留给你父亲。我从南郡回来若有大事,只靠传书调动,怕族老们拖沓延误,还得让你父亲帮着督策。”
“是,您就放心吧,我爹那暴脾气,除了主君,谁都敢骂。”烛儿扬扬袖口:“再给他这个,他腰杆子就更硬了,没有办不成的事!”
见两人大致谈妥,江彦驱马过来,扬鞭指了指:“姝君,从这里继续往西,有一条小道可以向南。”
晨雾渐渐散去,但天仍旧阴沉着,端木舒朝他指的方向看去,林深草密,没有人迹。
烛儿去曲离要继续向北,端木舒又转头看看她:“虽然现下没人跟踪,但曲离附近或许还有眼线,这马必识途,你只管放缰任它穿林走草,不要上官道。”
“等等!”烛儿突然想起什么,伸手进怀里摸了摸,摸出个钱袋来,塞进端木舒手里:“姝君此行不能露名姓,身上没钱可不行,我特地准备的。”
端木舒掂了掂,沉甸甸的钱币在里面细碎作响:“还得是我的好烛儿想得周到。”
烛儿有些红了眼眶:“姝君,南郡兵荒马乱的,您一定要小心啊,烛儿等您回来。”
此去南郡,路途漫漫,前景茫茫,端木舒只能点点头,拍了拍烛儿的肩膀。
而后她一夹马腹,跟着江彦往密林深处,踏着衰草枯枝,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西行去。
城门的守备变得森严了,出入一律都要盘查,被马车这么一堵,原本就不通畅的道路更加拥塞了。
车夫在外面向拦着马车的守卫求情:“这是端木府的马车,送我们夫人和姝君去青淄。我们急着赶路呢,还请这几位大哥行个方便吧。”
守卫虽然听到端木府的名号,也不为所动,声音很是冷硬:“我们都督有命,绥平君大婚在即,南边又不太平,城门要加紧守备,不得随意出入,还请夫人和姝君恕罪。”
端木舒隔着竹帘向窗外喊:“我回我自己的外祖家,也不让?绥平君的大婚,想去观礼的人能把平葭宫挤满,害怕少我这一个?”
即便她亲自出声,守卫仍是道:“姝君稍安勿躁,已遣人去问了,还是安心在这里等着大人的决断吧。”
马车周围挤着熙攘的人群,似乎是被人群中的抱怨声感染,拉车的两匹骏马也有些烦躁起来,它们撂了撂蹄子,摇晃脑袋喷出粗重的鼻息。
眼看日头渐高,端木舒看了一眼睡倒在车厢中的母亲,心中很是焦急。若文耀连她们也不肯放出城,那便什么计划都无从谈起了。
正在思索对策之时,远远有马蹄声驰来:“让开,都让开!”
奔马快速地接近了,而后在马车变停下,人声又响起:“夫人和姝君久候了。按昨日的新令,出入都需搜检,恐怕夫人和姝君的马车也不能破例。小人从府中带了侍女,还望夫人与姝君见谅,允她上车一探。”
端木舒朝烛儿点了点头,示意烛儿打开车门。
那侍女垂首钻入车里,先对迟姣和端木舒各行了一礼,然后抬起头,在车内环视了一圈,最后目光落在角落里那只小箱子上。
烛儿道:“这是姝君和夫人的衣箱。这次出行从简,本也没带几件衣裳,这么小的箱子,能藏什么?也要验看不成?”
那侍女怯生生看了端木舒一眼,垂首不语。
端木舒对烛儿道:“还是别为难她了,打开吧。”
烛儿不情不愿地将箱子打开,干脆拎起上层的几件衣服随手抖开:“要一件件地看吗?”
那侍女又朝迟姣和端木舒行礼:“婢子冒犯了,搜检无疑,婢子告退。”
侍女退出去后不多时,车外人便道:“夫人与姝君可以出城了。”
拦着马车的那两个守卫让到了车侧,车夫在门外请示一声:“姝君?”
端木舒点头:“走吧。”
马车中一暗,穿过城门的甬道,而后重新洒入天光,走出了繁城。
端木舒隔帘向后望,看着那渐渐远去的城门和绵延的砖灰色城墙。
她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离开过繁城,而如今这座城在文耀的管制之下,她这一出来恐怕就被隔绝了城中的消息,感觉像逃出了一只笼,却也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心中有些没着落。
东门外不似城南那般都是农田视野开阔,绵延都是密林,马车一转,便将那座城掩在了树木之后。
“姝君,怎么办?”车夫在车外轻声问。
烛儿跪坐在门边,听到这一问,也抬头来看她。
端木舒帮躺在一旁的母亲掖了掖被子,母亲早上勉强起身,此时又沉沉睡着,如今万事都只能靠她一个人拿主意。
文耀封锁城门,想必是为了监视和控制世族的动作,他放自己与母亲出城,或许是因为一贯不把女眷放在眼里的傲慢,但以他如今的处境,还是不要想得太过简单了。
她转向烛儿:“把信鸦拿出来吧。”
“现在就放?”烛儿有些犹豫:“咱们可就只有这么一只。”
端木舒抬帘向车后看,但林深道曲,看不到远处,她放下帘,仍旧说道:“拿吧。”
烛儿凑到车舆角落里,打开那只衣箱,除去上层的几件衣物,底下掩着一只扁扁的鸟笼,刚够笼中的鸟儿蹲伏在其中。
烛儿把鸟笼拿出来,从中捉出那只全身漆黑,只有肩上两点白色的小乌鸦。这小鸦在箱中安安静静,乍一见了光,也没有叫唤或扑腾,只是脑袋歪来歪去好奇地看,看得出训练有素。
端木舒已经从香囊里取了一条蜡笺,拔下发簪在上面划了一行字,然后将蜡笺仔细地卷在小鸦腿上绑好,从窗中放了出去。那黑色的小乌鸦并不急着飞高,一头先钻进了路旁的树冠里,隐没了身影。
马车也沿着官道继续向北,到了日暮时分,才终于到了沿途的第一处官驿。
下车前,端木舒悄悄吩咐车夫江彦:“一会儿你小心些,去周围探一探,看看我们身后有没有尾巴。”
见端木氏的夫人和姝君到来,主簿与驿卒不敢怠慢,将她们迎入一间洒扫干净的上房,又给江彦安排了一件耳房。
端木舒和烛儿将迟姣安置妥帖,随意吃了些东西,便在屋中静待,不多时,江彦便来敲门。
烛儿开门将人放进来,端木舒站起:“如何?”
江彦行个礼:“回姝君,的确有两骑尾随在后。”他说着抬手大略指了个方位:“现下两人都藏在馆驿东边的林中,大约是要在那里过夜。那边地势高,可以望见驿中情形。”
端木舒又问:“什么行头?”
“应是军中探马,看身形步态也有些身手,而且马后都带着鸦笼,怕是有奉命定时传信,更是不好下手。”
端木舒点头:“你先下去休息,切记下半夜要醒着待命。”
江彦领命退下。
烛儿说:“姝君就是为这与曲离传信的?”
端木舒又点头:“怕文耀不盯着我们到了青淄不会罢休,我在信中让曲离找些人来替,只盼人能今夜赶到,否则又要拖延一日。”
烛儿熄了灯火,但两人并未睡下,仍旧在黑暗中等待。
直等到晦明将晓,正是最昏昏欲睡的时候,忽然听见窗户响动,三个人影从屋后的窗中翻进来,向端木舒行礼:“姝君。”
借着屋外廊下的灯笼透进来的微光,端木舒大略看出那三人,其中一人是男子,另两名女子身形与端木舒和烛儿相仿。
端木舒将那男子打发去找江彦,自己与烛儿和那两名女子换衣装。
一夜过去,天乍明时,迟姣终于醒来。端木舒整装坐在榻旁,将母亲浮起,看母亲的气色似乎略有起色,她轻轻道:“母亲,阿舒就在这里别过了。”
迟姣拉起她的手,握了一握:“切记要小心行事,万一事不能成,也不要执意勉强,只管先去青淄,我们母女再做商量。”
端木舒点头:“母亲也要小心,车后有人跟着,万一露了破绽,我怕母亲会有危险。”
迟姣又拍拍她的手背:“你同你阿兄都能独当一面了,我这个做母亲的,这点事难道还应付不来?只管放心去吧。”
端木舒与母亲在屋中暗暗道了别,那两名女子照端木舒和烛儿的模样装扮,带起面纱,扶持着迟姣上了马车,而从曲离来的男子已换了江彦的衣装,充作车夫。
待马车离开,从江彦所示的树林上方,一羽漆黑的小鸟扑棱棱地从晨雾里飞起,在灰白的天空下很是显眼,迅捷地向繁城方向去了。
端木舒和烛儿偷偷翻到屋后,和候在院墙边的江彦碰了头,蹲在驿边的树丛中偷望官道,直等到文耀派来的那两骑探马从冈上的树林中钻下来,沿着官道向北跟去。
三人这才悄悄离开驿站,按曲离三人的指点,在另一片树林中找到了他们带来的马匹。
端木舒和烛儿同那两名女子所换的是男装,如今两人都束起发髻,扮作少年模样。
端木舒挑出一匹看上去最温驯的青花母马,把缰绳递到烛儿手里。
烛儿看着手中的缰绳,犹犹豫豫:“烛儿马术不精,不知会不会拖了姝君的后腿。”
端木舒拂去马鞍上的露水,翻身上马,回过头看见烛儿的样子,笑道:“怎么,害怕?”
“哪、哪儿的话!”烛儿脸一红,也踩着马镫一跃上马。
端木舒提着马缰控马转了个圈,□□的马脾性很稳健,她驱马走到烛儿身边:“放心,我不要你跟去南郡,我要你回一趟曲离。”
“回曲离?”烛儿家在曲离,听到这话,不仅松了一口气,还有一丝欣喜。但随后她又小心地握着马缰,不安起来:“烛儿说好的要跟姝君同甘共苦,怎么能让姝君一个人去南郡冒险。”
“这不是有江彦嘛,要你跟着也是负累,难不成到了南郡还要人伺候洗漱梳妆不成?”端木舒说着,端木舒说着,低头从佩囊里拿出一枚骨币,这是寻常传递家主之命常用的信物。
“我有两件事要你做。”她把骨币塞进烛儿的袖袋里:“你到了曲离,命族中军备不得懈怠,除非家主另有传令,否则即便开春,也不能放兵卒归田。另外让他们立刻清点军备人马,出一份详文给你。”
烛儿捏了捏袖袋,确保那枚骨币安然躺在最底下,点头:“军备事关机密,只怕就算持币,族老们也未必肯把这样重要的东西交给我。”
“骨币只是方便你在曲离行事,这个才是用来调度军备的。”端木舒从怀中取出一封早准备好的书函:“他们见了这个,就一定会听了。”
书函面上,有一个近乎环形的奇特印鉴,那是麟骨的截面上,金玉相错形成的天然纹理。
烛儿虽并不十分明白这印鉴的特殊之处,但还是小心将书函藏进怀里。
端木舒又说:“办好之后,你再取几尾信鸦,到莘里等我。我若出了南郡,必然先路过莘里,你每日酉时到城门附近候一刻钟。”
烛儿点头:“烛儿明白了,一定尽快将事情办妥,去莘里等候姝君。”
端木舒想了想,又道:“你离开曲离之前,把骨币留给你父亲。我从南郡回来若有大事,只靠传书调动,怕族老们拖沓延误,还得让你父亲帮着督策。”
“是,您就放心吧,我爹那暴脾气,除了主君,谁都敢骂。”烛儿扬扬袖口:“再给他这个,他腰杆子就更硬了,没有办不成的事!”
见两人大致谈妥,江彦驱马过来,扬鞭指了指:“姝君,从这里继续往西,有一条小道可以向南。”
晨雾渐渐散去,但天仍旧阴沉着,端木舒朝他指的方向看去,林深草密,没有人迹。
烛儿去曲离要继续向北,端木舒又转头看看她:“虽然现下没人跟踪,但曲离附近或许还有眼线,这马必识途,你只管放缰任它穿林走草,不要上官道。”
“等等!”烛儿突然想起什么,伸手进怀里摸了摸,摸出个钱袋来,塞进端木舒手里:“姝君此行不能露名姓,身上没钱可不行,我特地准备的。”
端木舒掂了掂,沉甸甸的钱币在里面细碎作响:“还得是我的好烛儿想得周到。”
烛儿有些红了眼眶:“姝君,南郡兵荒马乱的,您一定要小心啊,烛儿等您回来。”
此去南郡,路途漫漫,前景茫茫,端木舒只能点点头,拍了拍烛儿的肩膀。
而后她一夹马腹,跟着江彦往密林深处,踏着衰草枯枝,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西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