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雀吃力地握着笔杆,在素帛上留下歪歪扭扭的墨迹,因为太用力着墨太重,墨色沿着经纬向四周洇开,使那一横看起来像条黑乎乎的毛虫。
阿雀把笔一丢:“阿雀不想学了!”
端木舒把滚在桌上的笔捡起来搁在笔山上:“阿雀先前不是还说,要带葛章人过上好日子吗?”
阿雀撅起嘴:“可这跟读书写字有什么关系?这些书啊笔的,又不能当饭吃。”
端木舒拿手巾给她擦手上的墨渍:“书里有很多聪明人的想法和事迹,阿雀读多了,也会变得聪明。回头阿雀要是有了什么好点子,只要写下来,就可以让所有人都看到,不用一遍遍地去讲了呀。”
“可是,认字写字,真的很没意思。”阿雀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握笔太用力,到现在还泛着红:“还很累。”
端木舒看看阿雀犹豫的眼神:“公子斐在阿雀这个年纪的时候,早就能读七疏,日书百字,阿雀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怎么斗得过他呢?”
阿雀涨红了脸:“我才不会输给那个……那个公子!”
端木舒把笔塞回她手里:“那就继续写吧。”
“姝君!”
宫人们言行很少如此惊乍,端木舒转头向外看去,就看到一队甲士走入了馆中。
银甲鎏金,是宫禁之中也带刀的隼卫,但都是些生面孔,并不是端木舒熟识的左右仪卫。领头那人站定了,语气生硬地朝内室道:“姝君,随我们走一趟吧。”
“姐姐!”阿雀又丢开笔,拽住了端木舒的袖口。
端木舒拿开阿雀的手,拍拍她的手背:“阿雀在这里好好写字,等我回来,可要检查的。”
端木舒被隼卫包围着,穿过数座宫室,远远看见高大的殿宇,悬着“远岚”二字的匾额。
远岚殿是小君的居所,晋人出自远岚山,以此名昭示母仪之意。
殿旁是一片高大的凤凰木林。这是颇受晋人喜爱的花木,花盛之时,繁城满城红云。
但此时还不到花期,只有树冠如盖,遮住了午后的骄阳,投下夹着碎金的影。国君的背影站在其中,手抚摸着树干,抬头看枝叶滴翠。
隼卫远远立住,行礼通报一声:“君上,人带到了。”
国君转过身来,目光越过隼卫,朝端木舒看了一眼,而后摆摆手:“你们退下吧。”
隼卫应喏退远,端木舒独自走过去,走进那片林荫里,跪下行礼:“君上万年。”
头顶上声音道:“看你的模样,倒是镇定得很。”
端木舒也不遮掩:“小女听闻今日朝会已毕,便在等待君上召宣。”
“你引公子去林薄馆,还将他刺伤,是生怕孤想不起你啊。你怎知孤会召见你,而不是让你重新回槛笼里去?”
“君上想要治小女的罪何其容易?只怕君上若填了槛笼,就填不满因战事而空虚的国库,也填不平国中因动乱而不安的人心了。”
她这话说得已是冒犯,但国君冷笑一声:“你抓住宁斐急于求立之心,倒作出一手好文章。”
昨日端木舒让宁斐誊抄的,是一卷提议对世族中自举其罪者从轻定罪,允许以罚金相赎的上书。
晋国世族兴盛,但富丽繁华之下,也少不了藏污纳垢,只不过下不举上不究,也就维持了表面的风平浪静。
文氏作为双翼之一,数百年来在晋国世族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有所失之处,更是甚少有人计较。但君上一朝决意,追究起来,便逼得文耀畏罪谋反,连累整个文氏陷入摇摇欲坠的境地。有这一鉴照,世族难免人心惶惶。
此时由宁斐提议,鼓励世族自揭自举,想必有不少人就会开始蠢蠢欲动,想要趁此机会坦白从宽,破财换个无罪一身轻。但话虽如此,毕竟不法之事一旦呈堂,就是覆水难收,能否真得宽恕,却不得而知,所以这些人一定仍有顾虑。
在这个节骨眼上,国君若忽然将端木氏姝君又投回槛笼问罪,不论给出什么样的理由,只怕都会使那些犹豫着观望的脑袋又重新缩回去。
端木舒垂首:“小女虽是为公子献策,实则想为君上分忧。”
“大赦既可整肃积弊,又可安世族之心,还能罚金充盈国帑,倒的确是一举多得之策。只不过孤虽采纳,要让那些窃窃观望之人真的站出来,却不容易。”国君的声音听起来平和了许多:“你等着见孤,想必心中早有下文吧?起来奏议。”
端木舒却并不起身,她一顿首,从怀中取出那一沓从商人们手中收缴来的借兵帛书,连同麟骨一起,双手举过头顶奉上,大声道:“小女跪奏!端木氏滥授兵权,有悖麟骨之誓。端木氏愿归还麟骨,献出封地私兵之权,敢请君上从轻发落!”
目所及处国君暗红云纹的衣摆滞了一滞,而后只听他笑了两声,道:“好啊,什么为公子献策,为孤分忧,你这是把孤和公子都算计了,要为端木氏脱罪啊。”
滥借私兵,若是君上有心,迟早能挖出来,治一个谋反之罪。何况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封地私兵,本就是使双翼成为君上眼中钉的怀中之璧。先由宁斐提出宽赦世族的议案,趁此时机主动投罪,交还税赋兵权,虽会元气大伤,但却能使端木氏安然退回世族大流之中,藏身于众,便可得保全。
端木舒声音镇定:“君上若不愿开恩,端木氏俯首认罪。”
“你费心布了这么一局,孤若不想折了公子威望,寒了世族人心,又如何能不开恩啊?”国君的语气虽透着冷,但语意却是允诺了宽赦。
端木舒道:“君上宽厚,有端木氏例证在前,世族想必再无顾虑,君上清肃政治,安定朝野,指日可待。”
“端木氏的夜枭虽非鸣禽,但巧言令色的功夫,倒也不遑多让啊。”
夜枭非鸣禽这一句从国君口中说出,看来宁斐将昨日之事已经坦白得彻底,这是怕她太得意,小施敲打了。
端木舒垂首,而后手中的帛书和麟骨被国君接去,他道:“别跪着了,起来吧。”
端木舒这才从地上站起,理理裙摆拍去草叶,站好。
国君低头翻看手中的帛书,半晌,忽然问道:“依你看,公子斐如何啊?”这一问的语气,随和得如同一个寻常长辈。
端木舒未料到会有这么一问,迟疑道:“公子,年少聪慧……”
“阿谀之辞就不必讲了。你在他脖子上扎了一个血洞,却偏又给他那卷上书,让他在朝堂上立了个明德仁爱的模样,现在他就算想同你计较计较,一时也被朝野风评缚住了手脚,不敢妄为了。他年少轻狂是真,聪慧,还未必谈得上多少。”国君翻着帛书的手停下,抬头看过来,似有所指:“还是说说那个血洞吧。”
走下了朱雀殿的高座,走出了大殿的幽深和重重幕帐,站在这么近的地方,端木舒才发现,其实国君并非如印象那般高大。在枝叶间投下的明亮日光下,他的脸淡去了威严,眼中透出疲惫。
树影轻摇,有数枚残叶飘舞着落下。离枝太早的叶,等不到未开的凤凰花。
端木舒低声:“君上可知,公主升灯礼那日,绥平君所言……”
“行了。”她的话还未说完,便被国君打断:“这是在远岚殿近旁,事关公主,不要多言。”
看来宁斐的所作所为,国君也早已知道。
想来也是,文芷与绥平君的婚事,本就是国君的一步棋,文耀谋反,绥平君的府邸一定在国君的监视之下,宁斐就算再小心,也很难不留痕迹,何况绥平君不遗余力地为自己辩白,国君又怎会不起疑心。
那双疲惫的眼睛看着端木舒:“你既已知晓了公子为人,是否还愿奉他为君?”
对国君之问,端木舒大起胆子,答以一问:“君上立储之心,绝不动摇?”
国君沉默一霎,然后他的面容归于沉肃,仿佛方才的疲倦和苦涩只是光影交错间的幻象,回过神来,仍是杀伐果决的君主。
“孤听说,你对移风易俗颇为不满。但你可知,为何要移风易俗?”
端木舒迟疑:“为了使晋国子民知礼仪,服教化……”
国君大笑:“谁说懂他们的礼仪才叫知礼仪,受他们的教化才叫服教化?我晋国上有神女普照,下有百羽齐鸣,晋国,自有晋国的规矩!”他旋即收起笑:“但那些北地诸侯,只因这风俗有异,习惯不同,数百年了,只将晋国当做他们的采香人、矿工、马夫,当做他们南境边陲的蛮奴!”
国君说着,转身北望:“所以孤现在就学他们的规矩,好能与他们同席而饮,同案分馔。待得酒酣耳热,再叫他们好好见识见识我们这山野蛮风!”
数百年来,晋人早已习惯了北地诸侯的轻视与欺压,即便不是安之若素,也多不过是如端木舒这样,将心中不平托以一句“理他们作甚”。从这曾被她认为是“学北地学得忘了根”的国君口中说出的话,是端木舒从未敢想过的。
也许宁斐说的也没有错,晋国世族林立,在国中勾心斗角,彼此倾轧、联合、牵制,岂不正像圈中的群雉,何曾想望过圈外的天地?
国君转过头来:“孤有心北向,于你们而言应已不是秘密。但孤百年之后,谁能承孤遗志,与北地诸侯争锋?”
欲尽争锋之力,先立争锋之心。
宁斐虽然骄恣酷戾,但他的心性,却着实锋利无匹。
端木舒垂眸:“但宝剑虽利,却有双刃,小女恐怕公子锋刃所至,内外皆敌。”
“没错,这正是孤所担心的。”国君转回身来,他深深地看了端木舒一眼,对她点头道:“所以你做得很好,叫他长了教训,做得很好。将来,若公子继位,他有过失之处,你是否还有这样的胆量来教训他呢?”
端木舒万没有想过会听到君上说出这样的话,她吃惊抬头:“可,小女只不过是机会偶得,冒险犯上,公子往后岂会再容小女放肆。”
“哈哈哈,你想再扎一次他的脖子,怕是不能了。”国君的目光明锐如刺:“不过只要你仍有这样的胆量,孤未必不能给你授一条戒鞭呢。”
“小女……”端木舒抬手,揖一礼道:“小女虽力薄,愿为晋国臣民,正公子之锋。”
“好,好。”国君道了两声好,而后他的目光黯下去,语声中的气势又消散了:“那你就带着葛章公主,回府去待命吧。”说着他扬了扬手中那叠绢帛:“也记得让你父亲把曲离的事筹备好。”
端木舒又行一礼:“是。”但她又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问:“君上宽赦世族,文氏是否也……”
国君已经背过身去:“你去吧,孤自有定夺。”
端木舒只得不再言语,默默退下。
林荫之中,又只剩下国君一人独立,他抬头看着不远处殿檐下高悬的“远岚”二字,背影萧索。
阿雀把笔一丢:“阿雀不想学了!”
端木舒把滚在桌上的笔捡起来搁在笔山上:“阿雀先前不是还说,要带葛章人过上好日子吗?”
阿雀撅起嘴:“可这跟读书写字有什么关系?这些书啊笔的,又不能当饭吃。”
端木舒拿手巾给她擦手上的墨渍:“书里有很多聪明人的想法和事迹,阿雀读多了,也会变得聪明。回头阿雀要是有了什么好点子,只要写下来,就可以让所有人都看到,不用一遍遍地去讲了呀。”
“可是,认字写字,真的很没意思。”阿雀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握笔太用力,到现在还泛着红:“还很累。”
端木舒看看阿雀犹豫的眼神:“公子斐在阿雀这个年纪的时候,早就能读七疏,日书百字,阿雀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怎么斗得过他呢?”
阿雀涨红了脸:“我才不会输给那个……那个公子!”
端木舒把笔塞回她手里:“那就继续写吧。”
“姝君!”
宫人们言行很少如此惊乍,端木舒转头向外看去,就看到一队甲士走入了馆中。
银甲鎏金,是宫禁之中也带刀的隼卫,但都是些生面孔,并不是端木舒熟识的左右仪卫。领头那人站定了,语气生硬地朝内室道:“姝君,随我们走一趟吧。”
“姐姐!”阿雀又丢开笔,拽住了端木舒的袖口。
端木舒拿开阿雀的手,拍拍她的手背:“阿雀在这里好好写字,等我回来,可要检查的。”
端木舒被隼卫包围着,穿过数座宫室,远远看见高大的殿宇,悬着“远岚”二字的匾额。
远岚殿是小君的居所,晋人出自远岚山,以此名昭示母仪之意。
殿旁是一片高大的凤凰木林。这是颇受晋人喜爱的花木,花盛之时,繁城满城红云。
但此时还不到花期,只有树冠如盖,遮住了午后的骄阳,投下夹着碎金的影。国君的背影站在其中,手抚摸着树干,抬头看枝叶滴翠。
隼卫远远立住,行礼通报一声:“君上,人带到了。”
国君转过身来,目光越过隼卫,朝端木舒看了一眼,而后摆摆手:“你们退下吧。”
隼卫应喏退远,端木舒独自走过去,走进那片林荫里,跪下行礼:“君上万年。”
头顶上声音道:“看你的模样,倒是镇定得很。”
端木舒也不遮掩:“小女听闻今日朝会已毕,便在等待君上召宣。”
“你引公子去林薄馆,还将他刺伤,是生怕孤想不起你啊。你怎知孤会召见你,而不是让你重新回槛笼里去?”
“君上想要治小女的罪何其容易?只怕君上若填了槛笼,就填不满因战事而空虚的国库,也填不平国中因动乱而不安的人心了。”
她这话说得已是冒犯,但国君冷笑一声:“你抓住宁斐急于求立之心,倒作出一手好文章。”
昨日端木舒让宁斐誊抄的,是一卷提议对世族中自举其罪者从轻定罪,允许以罚金相赎的上书。
晋国世族兴盛,但富丽繁华之下,也少不了藏污纳垢,只不过下不举上不究,也就维持了表面的风平浪静。
文氏作为双翼之一,数百年来在晋国世族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有所失之处,更是甚少有人计较。但君上一朝决意,追究起来,便逼得文耀畏罪谋反,连累整个文氏陷入摇摇欲坠的境地。有这一鉴照,世族难免人心惶惶。
此时由宁斐提议,鼓励世族自揭自举,想必有不少人就会开始蠢蠢欲动,想要趁此机会坦白从宽,破财换个无罪一身轻。但话虽如此,毕竟不法之事一旦呈堂,就是覆水难收,能否真得宽恕,却不得而知,所以这些人一定仍有顾虑。
在这个节骨眼上,国君若忽然将端木氏姝君又投回槛笼问罪,不论给出什么样的理由,只怕都会使那些犹豫着观望的脑袋又重新缩回去。
端木舒垂首:“小女虽是为公子献策,实则想为君上分忧。”
“大赦既可整肃积弊,又可安世族之心,还能罚金充盈国帑,倒的确是一举多得之策。只不过孤虽采纳,要让那些窃窃观望之人真的站出来,却不容易。”国君的声音听起来平和了许多:“你等着见孤,想必心中早有下文吧?起来奏议。”
端木舒却并不起身,她一顿首,从怀中取出那一沓从商人们手中收缴来的借兵帛书,连同麟骨一起,双手举过头顶奉上,大声道:“小女跪奏!端木氏滥授兵权,有悖麟骨之誓。端木氏愿归还麟骨,献出封地私兵之权,敢请君上从轻发落!”
目所及处国君暗红云纹的衣摆滞了一滞,而后只听他笑了两声,道:“好啊,什么为公子献策,为孤分忧,你这是把孤和公子都算计了,要为端木氏脱罪啊。”
滥借私兵,若是君上有心,迟早能挖出来,治一个谋反之罪。何况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封地私兵,本就是使双翼成为君上眼中钉的怀中之璧。先由宁斐提出宽赦世族的议案,趁此时机主动投罪,交还税赋兵权,虽会元气大伤,但却能使端木氏安然退回世族大流之中,藏身于众,便可得保全。
端木舒声音镇定:“君上若不愿开恩,端木氏俯首认罪。”
“你费心布了这么一局,孤若不想折了公子威望,寒了世族人心,又如何能不开恩啊?”国君的语气虽透着冷,但语意却是允诺了宽赦。
端木舒道:“君上宽厚,有端木氏例证在前,世族想必再无顾虑,君上清肃政治,安定朝野,指日可待。”
“端木氏的夜枭虽非鸣禽,但巧言令色的功夫,倒也不遑多让啊。”
夜枭非鸣禽这一句从国君口中说出,看来宁斐将昨日之事已经坦白得彻底,这是怕她太得意,小施敲打了。
端木舒垂首,而后手中的帛书和麟骨被国君接去,他道:“别跪着了,起来吧。”
端木舒这才从地上站起,理理裙摆拍去草叶,站好。
国君低头翻看手中的帛书,半晌,忽然问道:“依你看,公子斐如何啊?”这一问的语气,随和得如同一个寻常长辈。
端木舒未料到会有这么一问,迟疑道:“公子,年少聪慧……”
“阿谀之辞就不必讲了。你在他脖子上扎了一个血洞,却偏又给他那卷上书,让他在朝堂上立了个明德仁爱的模样,现在他就算想同你计较计较,一时也被朝野风评缚住了手脚,不敢妄为了。他年少轻狂是真,聪慧,还未必谈得上多少。”国君翻着帛书的手停下,抬头看过来,似有所指:“还是说说那个血洞吧。”
走下了朱雀殿的高座,走出了大殿的幽深和重重幕帐,站在这么近的地方,端木舒才发现,其实国君并非如印象那般高大。在枝叶间投下的明亮日光下,他的脸淡去了威严,眼中透出疲惫。
树影轻摇,有数枚残叶飘舞着落下。离枝太早的叶,等不到未开的凤凰花。
端木舒低声:“君上可知,公主升灯礼那日,绥平君所言……”
“行了。”她的话还未说完,便被国君打断:“这是在远岚殿近旁,事关公主,不要多言。”
看来宁斐的所作所为,国君也早已知道。
想来也是,文芷与绥平君的婚事,本就是国君的一步棋,文耀谋反,绥平君的府邸一定在国君的监视之下,宁斐就算再小心,也很难不留痕迹,何况绥平君不遗余力地为自己辩白,国君又怎会不起疑心。
那双疲惫的眼睛看着端木舒:“你既已知晓了公子为人,是否还愿奉他为君?”
对国君之问,端木舒大起胆子,答以一问:“君上立储之心,绝不动摇?”
国君沉默一霎,然后他的面容归于沉肃,仿佛方才的疲倦和苦涩只是光影交错间的幻象,回过神来,仍是杀伐果决的君主。
“孤听说,你对移风易俗颇为不满。但你可知,为何要移风易俗?”
端木舒迟疑:“为了使晋国子民知礼仪,服教化……”
国君大笑:“谁说懂他们的礼仪才叫知礼仪,受他们的教化才叫服教化?我晋国上有神女普照,下有百羽齐鸣,晋国,自有晋国的规矩!”他旋即收起笑:“但那些北地诸侯,只因这风俗有异,习惯不同,数百年了,只将晋国当做他们的采香人、矿工、马夫,当做他们南境边陲的蛮奴!”
国君说着,转身北望:“所以孤现在就学他们的规矩,好能与他们同席而饮,同案分馔。待得酒酣耳热,再叫他们好好见识见识我们这山野蛮风!”
数百年来,晋人早已习惯了北地诸侯的轻视与欺压,即便不是安之若素,也多不过是如端木舒这样,将心中不平托以一句“理他们作甚”。从这曾被她认为是“学北地学得忘了根”的国君口中说出的话,是端木舒从未敢想过的。
也许宁斐说的也没有错,晋国世族林立,在国中勾心斗角,彼此倾轧、联合、牵制,岂不正像圈中的群雉,何曾想望过圈外的天地?
国君转过头来:“孤有心北向,于你们而言应已不是秘密。但孤百年之后,谁能承孤遗志,与北地诸侯争锋?”
欲尽争锋之力,先立争锋之心。
宁斐虽然骄恣酷戾,但他的心性,却着实锋利无匹。
端木舒垂眸:“但宝剑虽利,却有双刃,小女恐怕公子锋刃所至,内外皆敌。”
“没错,这正是孤所担心的。”国君转回身来,他深深地看了端木舒一眼,对她点头道:“所以你做得很好,叫他长了教训,做得很好。将来,若公子继位,他有过失之处,你是否还有这样的胆量来教训他呢?”
端木舒万没有想过会听到君上说出这样的话,她吃惊抬头:“可,小女只不过是机会偶得,冒险犯上,公子往后岂会再容小女放肆。”
“哈哈哈,你想再扎一次他的脖子,怕是不能了。”国君的目光明锐如刺:“不过只要你仍有这样的胆量,孤未必不能给你授一条戒鞭呢。”
“小女……”端木舒抬手,揖一礼道:“小女虽力薄,愿为晋国臣民,正公子之锋。”
“好,好。”国君道了两声好,而后他的目光黯下去,语声中的气势又消散了:“那你就带着葛章公主,回府去待命吧。”说着他扬了扬手中那叠绢帛:“也记得让你父亲把曲离的事筹备好。”
端木舒又行一礼:“是。”但她又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问:“君上宽赦世族,文氏是否也……”
国君已经背过身去:“你去吧,孤自有定夺。”
端木舒只得不再言语,默默退下。
林荫之中,又只剩下国君一人独立,他抬头看着不远处殿檐下高悬的“远岚”二字,背影萧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