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履上殿
盛京城外。
崔叔孝遣人来信,声称崔氏门生会为崔宴宁所率兵卒开城门,但宫城便需要自行攻打了。
谁会猜忌一个因为爱子不忠,心灰意冷而自请退位的老人呢。
崔宴宁屈指弹了弹信纸,对这个结果略有不满。
不过足够了。
崔宴宁一路秋毫无犯,穿过朱雀桥,直抵宫城之下。
这可能是崔宴宁见过的最好打的城。传闻中遭囚禁的顾温卿的府中亲卫,将君王押解到城下,魏衍手捧天子玉玺请降,只请入城诸人放过杨皇后。
遣人软禁先帝后,便是无趣的封赏环节。
崔宴宁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封周王。
顾应序封镇北将军加平虏郡王,卢九思封鹰扬将军,周明策封奋武将军,入京兵卒皆官升三级,留守的京口兵皆官升一级。追封顾怀贞为魏王,崔叔孝、顾温卿皆进郡王。
堂上诸公见崔宴宁让卢九思代拟的诏书如此惊世骇俗,但相熟的交换了眼神之后,他们发现他们无可奈何。京口军出身的兵卒闻言自是心潮澎湃,心思活络的大人察觉到崔宴宁的野心,已经开始思索要荐举自家哪位公子入她后院了。杨家人则是冷汗直冒地商量退路——毕竟顾怀贞,可是他们为了献媚魏衍合力围杀的。
封赏之事毕,顾崔二人分别带一队亲兵进驻崔家老宅,卢周则领其余兵士在崔家别院安置。
崔宴宁沉入温水池,边沐发边等待着某人的来临。
熟悉的香味,是阿兄常薰的香。
魏既明欣然走入水池,摸摸崔宴宁的头笑道:“阿宁,你做得很好。”
崔宴宁窝进魏既明的怀中,道:“但是好累啊,阿兄。”
魏既明轻拍崔宴宁的背,终于把她哄睡了。
阿宁的确太累了,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鬓边已然长出了白发。魏既明温柔地望着崔宴宁,只觉崔宴宁此时像收起爪牙的狼。
魏既明二十余年来始终活在魏衍滥杀宗室的阴影之下,君王的猜忌使他难有一夕安寝。如果新君是阿宁的话,他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也说不定呢?
“老师,我不明白,”崔宴宁此时还稚气未消,“不是每个人都想回归故土吗?他们为何要阻拦老师您北伐!”
卢生苦笑,说着些此时崔宴宁还听不懂的话:“如今陛下与摄政王斗得焦灼,陛下自然不会给摄政王一系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的阻拦,不过是陛下的意思罢了。”
崔宴宁有些恼怒,策马顺手射倒了又一个箭靶:“如今北方诸国混战,正是北伐的好时机!始兴以来民生有所恢复,轻取一两北方弱国,还是不在话下的!”
卢生不语,只是凝望着这片他花全副身家修筑的林苑。世家子修林苑多是为了宴饮清谈,他却是为了授武学课。他两鬓已然斑白,而其余南边将领多是平庸之辈,也就是北方破碎,少有人南顾,若是北方合一,楚国定然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崔宴宁和顾应序还年轻,未来能为护国之将,开拓之功也犹未可知,只是二人于世家之事上极为幼稚……
卢生忽然惊醒,这二小生也的确是该幼稚的年纪。不过此二人于沙盘推演上极具天赋,崔善攻,顾善守,俨然有名将之姿,故而让卢生忽视了她们的年龄。
大楚要亡了!
崔宴宁召大司农禀告楚国财政状况,听完汇报眼前一黑。
原以为魏衍只是挥霍掉了他自个攒下的基业,没想到四代楚皇的积累都被其耗尽了。
崔宴宁颤抖着手翻开夏口的簿册,发现这本帐与崔殷书房里的大有出入。她表情复杂,终于意识到了普遍情况是世家贪一多半,国库得一小半,怪不得崔殷在她借军资的时候给得那么痛快呢。
崔宴宁挥退大司农,召前少府魏既明入见。
魏既明:“我朝赋税来源主要是田赋与商税,盛时豪族隐匿人口躲税,近些年来内乱与北人劫掠,更是使大片土地荒芜,商旅更是寥寥。本就不多的赋税经层层盘剥,到皇城不过十之二三。”
崔宴宁眉头紧锁,道:“沾上世家准没好事。”她老早就吃过世家的苦了。
魏既明离席行了一个大礼:“周王勿急,臣愿替王上分忧。”
崔宴宁反应了一会儿,才想起周王叫的是她,连忙扶起魏既明:“阿兄与我客气什么,不过我要举荐一人做你的副手……”
卢九思其人军务平庸,护卫魏既明倒是绰绰有余。他善于经营,前些年京口军的稳固不仅归功于顾怀贞的长袖善舞,还得益于他的内政能力。
那三年的南方,顾崔周三人陆续扫平了魏衍被囚后蠢蠢欲动的藩王。魏卢二人清丈田亩屡遭刺杀,好在都化险为夷,今年赋税较之始兴朝翻了个倍,顾温卿外任太守。
魏衍不愿写禅位诏书,所以有人替他体面。他被“自杀”之后,杨皇后于幽禁之所自焚,第二代楚皇楚文帝魏恒年仅十二岁的幼子继位。在位十日,便以年幼不堪朝事为由禅让给崔宴宁,崔宴宁三辞三让后,在群臣劝进下,才终于含泪登基:“陛下你真是害苦了我啊!”于是易国号为周,改元太兴,从龙之臣皆受厚赏。
那三年的北方,拓跋卢年事已高,偏宠幼子拓跋恩,意欲将其立为太子,早有拥趸的隐储拓跋烈自然不服。因此侯莫陈部出身的拓跋恩,贺兰部出身的拓跋烈及其党羽打成一团,显然也无暇南顾。这场长幼之争最终以拓跋恩南逃告终,但在这场闹剧中,不满的王子可不只有拓跋烈一个。
十四岁的阿花近日很苦恼,自从小黄帮和小□□决裂后,常于村头打群架,她家的小灰参战老惹一身伤回屋,她不得不去当学徒的医馆借些草药。更苦恼的是,一洛都口音的闲人总是蹲在这附近围观这“群雄争斗”,还不时喝彩。偶而有人喊她去做什么事,但喊她的那人很快又被这边的景象吸引了。
阿花忍无可忍了,这衣物浆洗到发白,补丁一个叠着一个的闲人!阿花伸出一根指头将那人的后背一戳,那人却如阿花家里夯实的土壁一样岿然不动。
闲人偏头一笑,道:“嗨,小女娘,你今天也来看小狗打架吗!”
以为谁都和她一样没事做吗!阿花震怒道:“经常来看的只有你才对吧!你家里本来就不好,还一天天游手好闲的!”
“瞧你那补丁衣服!菩萨皇帝来了之后,勤快的人家谁不添了件新衣裳,”阿花又打量了一番闲人,“喂,看你口音像是从洛都逃难来的,你今日还没分到田地?不如替我娘把秧插了,我家不少你一碗饭吃!”
闲人讪笑称是,随后因插秧东倒西歪被阿花踹出了一个泥脚印。
随后卷起泥印覆盖的衣摆,哼着小曲从后墙翻进了尚书令府。
魏既明见室外动静,无奈一笑道:“阿宁,怎么又翻墙。”
闲人崔宴宁见魏既明书房待批奏章堆积成山,其中大部分是黄纸,还有少量木牍和竹简,心有戚戚。前些年信息不畅,很多地方官员还以为仍是始兴年,如今来试探新朝作风谨小慎微的奏章有很多。于是奏章由卢九思捡出重要、一般、不重要三大类,不重要的奏章最多,都放在了魏既明案头,一般的奏章入尚书省集会商议,重要的则决于太兴帝崔宴宁,当然,尚书省也会给出参考意见。
崔宴宁施施然移步到魏既明的身后,双臂撑起桌案。魏既明冷漠无情的狼毫终于在他闻到崔宴宁衣物上的泥味时停顿,像是隐忍了一会儿,才又开始批复。
魏既明表情看似平静:“此次伐武陵王之乱近一年,是很棘手?”
崔宴宁神色一黯,道:“武陵之地险要,但武陵王不善兵事,不过切断食水围三月便有悍将献武陵王头颅请降。城破后,剩余军民挥舞着农具也要与我所率士卒巷战,为尽力保住城内百姓的性命,故而多花了些时间。”
“回京路上我常在想,若是当时我不择幼主自立,而是在宗室中择武陵王继位,这些无谓的战火就不会燃起呢?”
魏既明一叹:“楚灵帝昔日也是武陵王,治下也曾安稳富足,是故被先摄政王选中,做南境天子。”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不会有一位帝王愿意长期容忍功高盖主的权臣,同姓如先摄政王者尚且族灭,更何况异姓。而且,谁能保证武陵王不是下一个小时惊艳,长成却暴戾的楚灵帝魏衍呢?
崔宴宁话锋一转,道:“如今境内安泰,仓廪充实,可以北伐了吗?”
魏既明颔首称是。
北伐!这个念头始终烧灼崔宴宁的心肺,她近乎是刻骨地想念洛都。想念永康坊里满载着有阿娘相伴回忆的旧居,想念阿娘的温柔臂弯,偶尔也会想起散尽家财招兵抵御外寇的舅母舅父,舅母殒命于洛都,舅父躲过洛都的烈火箭矢,为国练兵却没能躲过君主的猜忌。
从卢生北伐时受世家制衡,成果尽失,到世家日渐乖顺却国库空虚,再到如今京口军厉兵秣马已久。
时机已至。
崔叔孝遣人来信,声称崔氏门生会为崔宴宁所率兵卒开城门,但宫城便需要自行攻打了。
谁会猜忌一个因为爱子不忠,心灰意冷而自请退位的老人呢。
崔宴宁屈指弹了弹信纸,对这个结果略有不满。
不过足够了。
崔宴宁一路秋毫无犯,穿过朱雀桥,直抵宫城之下。
这可能是崔宴宁见过的最好打的城。传闻中遭囚禁的顾温卿的府中亲卫,将君王押解到城下,魏衍手捧天子玉玺请降,只请入城诸人放过杨皇后。
遣人软禁先帝后,便是无趣的封赏环节。
崔宴宁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封周王。
顾应序封镇北将军加平虏郡王,卢九思封鹰扬将军,周明策封奋武将军,入京兵卒皆官升三级,留守的京口兵皆官升一级。追封顾怀贞为魏王,崔叔孝、顾温卿皆进郡王。
堂上诸公见崔宴宁让卢九思代拟的诏书如此惊世骇俗,但相熟的交换了眼神之后,他们发现他们无可奈何。京口军出身的兵卒闻言自是心潮澎湃,心思活络的大人察觉到崔宴宁的野心,已经开始思索要荐举自家哪位公子入她后院了。杨家人则是冷汗直冒地商量退路——毕竟顾怀贞,可是他们为了献媚魏衍合力围杀的。
封赏之事毕,顾崔二人分别带一队亲兵进驻崔家老宅,卢周则领其余兵士在崔家别院安置。
崔宴宁沉入温水池,边沐发边等待着某人的来临。
熟悉的香味,是阿兄常薰的香。
魏既明欣然走入水池,摸摸崔宴宁的头笑道:“阿宁,你做得很好。”
崔宴宁窝进魏既明的怀中,道:“但是好累啊,阿兄。”
魏既明轻拍崔宴宁的背,终于把她哄睡了。
阿宁的确太累了,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鬓边已然长出了白发。魏既明温柔地望着崔宴宁,只觉崔宴宁此时像收起爪牙的狼。
魏既明二十余年来始终活在魏衍滥杀宗室的阴影之下,君王的猜忌使他难有一夕安寝。如果新君是阿宁的话,他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也说不定呢?
“老师,我不明白,”崔宴宁此时还稚气未消,“不是每个人都想回归故土吗?他们为何要阻拦老师您北伐!”
卢生苦笑,说着些此时崔宴宁还听不懂的话:“如今陛下与摄政王斗得焦灼,陛下自然不会给摄政王一系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的阻拦,不过是陛下的意思罢了。”
崔宴宁有些恼怒,策马顺手射倒了又一个箭靶:“如今北方诸国混战,正是北伐的好时机!始兴以来民生有所恢复,轻取一两北方弱国,还是不在话下的!”
卢生不语,只是凝望着这片他花全副身家修筑的林苑。世家子修林苑多是为了宴饮清谈,他却是为了授武学课。他两鬓已然斑白,而其余南边将领多是平庸之辈,也就是北方破碎,少有人南顾,若是北方合一,楚国定然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崔宴宁和顾应序还年轻,未来能为护国之将,开拓之功也犹未可知,只是二人于世家之事上极为幼稚……
卢生忽然惊醒,这二小生也的确是该幼稚的年纪。不过此二人于沙盘推演上极具天赋,崔善攻,顾善守,俨然有名将之姿,故而让卢生忽视了她们的年龄。
大楚要亡了!
崔宴宁召大司农禀告楚国财政状况,听完汇报眼前一黑。
原以为魏衍只是挥霍掉了他自个攒下的基业,没想到四代楚皇的积累都被其耗尽了。
崔宴宁颤抖着手翻开夏口的簿册,发现这本帐与崔殷书房里的大有出入。她表情复杂,终于意识到了普遍情况是世家贪一多半,国库得一小半,怪不得崔殷在她借军资的时候给得那么痛快呢。
崔宴宁挥退大司农,召前少府魏既明入见。
魏既明:“我朝赋税来源主要是田赋与商税,盛时豪族隐匿人口躲税,近些年来内乱与北人劫掠,更是使大片土地荒芜,商旅更是寥寥。本就不多的赋税经层层盘剥,到皇城不过十之二三。”
崔宴宁眉头紧锁,道:“沾上世家准没好事。”她老早就吃过世家的苦了。
魏既明离席行了一个大礼:“周王勿急,臣愿替王上分忧。”
崔宴宁反应了一会儿,才想起周王叫的是她,连忙扶起魏既明:“阿兄与我客气什么,不过我要举荐一人做你的副手……”
卢九思其人军务平庸,护卫魏既明倒是绰绰有余。他善于经营,前些年京口军的稳固不仅归功于顾怀贞的长袖善舞,还得益于他的内政能力。
那三年的南方,顾崔周三人陆续扫平了魏衍被囚后蠢蠢欲动的藩王。魏卢二人清丈田亩屡遭刺杀,好在都化险为夷,今年赋税较之始兴朝翻了个倍,顾温卿外任太守。
魏衍不愿写禅位诏书,所以有人替他体面。他被“自杀”之后,杨皇后于幽禁之所自焚,第二代楚皇楚文帝魏恒年仅十二岁的幼子继位。在位十日,便以年幼不堪朝事为由禅让给崔宴宁,崔宴宁三辞三让后,在群臣劝进下,才终于含泪登基:“陛下你真是害苦了我啊!”于是易国号为周,改元太兴,从龙之臣皆受厚赏。
那三年的北方,拓跋卢年事已高,偏宠幼子拓跋恩,意欲将其立为太子,早有拥趸的隐储拓跋烈自然不服。因此侯莫陈部出身的拓跋恩,贺兰部出身的拓跋烈及其党羽打成一团,显然也无暇南顾。这场长幼之争最终以拓跋恩南逃告终,但在这场闹剧中,不满的王子可不只有拓跋烈一个。
十四岁的阿花近日很苦恼,自从小黄帮和小□□决裂后,常于村头打群架,她家的小灰参战老惹一身伤回屋,她不得不去当学徒的医馆借些草药。更苦恼的是,一洛都口音的闲人总是蹲在这附近围观这“群雄争斗”,还不时喝彩。偶而有人喊她去做什么事,但喊她的那人很快又被这边的景象吸引了。
阿花忍无可忍了,这衣物浆洗到发白,补丁一个叠着一个的闲人!阿花伸出一根指头将那人的后背一戳,那人却如阿花家里夯实的土壁一样岿然不动。
闲人偏头一笑,道:“嗨,小女娘,你今天也来看小狗打架吗!”
以为谁都和她一样没事做吗!阿花震怒道:“经常来看的只有你才对吧!你家里本来就不好,还一天天游手好闲的!”
“瞧你那补丁衣服!菩萨皇帝来了之后,勤快的人家谁不添了件新衣裳,”阿花又打量了一番闲人,“喂,看你口音像是从洛都逃难来的,你今日还没分到田地?不如替我娘把秧插了,我家不少你一碗饭吃!”
闲人讪笑称是,随后因插秧东倒西歪被阿花踹出了一个泥脚印。
随后卷起泥印覆盖的衣摆,哼着小曲从后墙翻进了尚书令府。
魏既明见室外动静,无奈一笑道:“阿宁,怎么又翻墙。”
闲人崔宴宁见魏既明书房待批奏章堆积成山,其中大部分是黄纸,还有少量木牍和竹简,心有戚戚。前些年信息不畅,很多地方官员还以为仍是始兴年,如今来试探新朝作风谨小慎微的奏章有很多。于是奏章由卢九思捡出重要、一般、不重要三大类,不重要的奏章最多,都放在了魏既明案头,一般的奏章入尚书省集会商议,重要的则决于太兴帝崔宴宁,当然,尚书省也会给出参考意见。
崔宴宁施施然移步到魏既明的身后,双臂撑起桌案。魏既明冷漠无情的狼毫终于在他闻到崔宴宁衣物上的泥味时停顿,像是隐忍了一会儿,才又开始批复。
魏既明表情看似平静:“此次伐武陵王之乱近一年,是很棘手?”
崔宴宁神色一黯,道:“武陵之地险要,但武陵王不善兵事,不过切断食水围三月便有悍将献武陵王头颅请降。城破后,剩余军民挥舞着农具也要与我所率士卒巷战,为尽力保住城内百姓的性命,故而多花了些时间。”
“回京路上我常在想,若是当时我不择幼主自立,而是在宗室中择武陵王继位,这些无谓的战火就不会燃起呢?”
魏既明一叹:“楚灵帝昔日也是武陵王,治下也曾安稳富足,是故被先摄政王选中,做南境天子。”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不会有一位帝王愿意长期容忍功高盖主的权臣,同姓如先摄政王者尚且族灭,更何况异姓。而且,谁能保证武陵王不是下一个小时惊艳,长成却暴戾的楚灵帝魏衍呢?
崔宴宁话锋一转,道:“如今境内安泰,仓廪充实,可以北伐了吗?”
魏既明颔首称是。
北伐!这个念头始终烧灼崔宴宁的心肺,她近乎是刻骨地想念洛都。想念永康坊里满载着有阿娘相伴回忆的旧居,想念阿娘的温柔臂弯,偶尔也会想起散尽家财招兵抵御外寇的舅母舅父,舅母殒命于洛都,舅父躲过洛都的烈火箭矢,为国练兵却没能躲过君主的猜忌。
从卢生北伐时受世家制衡,成果尽失,到世家日渐乖顺却国库空虚,再到如今京口军厉兵秣马已久。
时机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