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时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都是当下最漫长,过去最短暂,未来永远看不到头。
六七岁的时候便当盒被当作垃圾丢到教室外面,天看着阴沉沉的要塌下来。十二三岁数着包里的硬币和现金每天都在想可能活不到下个月,妈妈打回家的钱大部分要存着交学费,放现在一文不值的尊严在那个年纪贵的要命,总吃超市半成品的胃也许在长年累月中硬化,顶着她的五脏六腑让她低不下头,弯不下腰。十八岁在电视机里面知道自己妈妈的死讯,被时间丢在了所有人的后面,谁都追不上。
阿澄几乎是在瞬间就把自己的小半辈子过了一遍,那些说怎么都过不去的事情都眨眨眼过去。漫长到可怕的夜晚,那间客厅灯泡永远修不好的旧公寓,还有令人啼笑皆非的青春期,都在这一瞬间,伴随着一句‘是啊,都挺蠢的’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时怎么就觉得那么难熬?
她望着岩泉一的脸,听见了十五岁的自己在便利店收银台后面缓缓加速的心跳声,一下全都想起来了。
岩泉一第一句话永远是‘谢谢’,从她手里拿过找回的零钱,提着一大袋饭团零食,再仓促地点头,留下算得上是落荒而逃地背影和便利店门口摆动的铃声。一直到暑假快结束的那个月,他攥着温热的硬币憋着口气,夸了一句她很好看。
阿澄抬起头,眼睛从鸭舌帽底下钻出来,平平地盯着他紧张到发红的脸,语气干巴巴地说了一句“谢谢”。对那个年纪的她来说,好看不是夸人的话,这和曾经写在她课桌上的一些侮辱性语言有点关系,也和一些不怀好意的警告挑衅有关系。不过关系最大的,应该还是她妈妈。她总是被人说和妈妈长得很像,最后都要加个但是——但是她太高了,但是她太瘦了,但是她个性太阴沉了,仿佛她尚未成熟的美貌是她求着命运送的而她其实配不上的馈赠。
他估计是被她的面无表情吓了一跳,说完匆匆跑出了便利店。不过从那天开始,每见多一面,他说的话就会多一点。从便利店到体育馆这点距离,足够他问出她的名字和学校,还有她谎报的打工年龄,噢,还要再加上一罐下班之后的冰汽水。
他们一起背着包站在路边等巴士,但回家的方向相反,每次她都要比他早上车,时间在汽水罐表面的水汽滴滴答答的痕迹里溜走。她站在巴士上从窗户口看他的每一个画面,都会变成电影里的一场短暂的镜头,他扬起一个灿烂的笑挥着手送她离开,然后不断地回放,回放。直到他有一天跟着她跳上车,车门嘎吱一声关紧,他们的青春期才被封存在这个满是人,满是声音的罐头里,开往回忆的终点。
阿澄笑着挪开眼睛,又喝了一口酒,没有顺着他断断续续地解释继续说下去。她不是来跟他旧情复燃的,恰当的回忆可以是润滑剂,但过度的叙旧就有些扫她的兴。时间让人变得既宽容又严苛,叙旧叙以前,她却只想现在,这些话十六岁的青井澄需要,现在的青井澄不需要。
等岩泉一说得差不多,她轻飘飘地转走话题,问他回国有什么打算。
“正在联系几个公司。”他说了几个名字,基本上都是叫得上号的中大型综合体育品牌,传媒行业出身的她跟过几次企业报道。
“打算要回到排球场上吗?”她也不怎么意外,岩泉一的生活在她看来很纯粹,又或者说简单,排球训练和比赛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剩下的就是学业和一日三餐,这跟苦于生计,来回奔波于不同打工岗位的她完全不同。然而在赛场之外的复杂多变的生活里,她并没有比他更得心应手,命运偏爱他这样的。
他略作思考,随后说:“严格来说不是以运动员的身份回去。”
“还以为像你这么热衷于赛场的人,以后会成为职业选手。”
“高中毕业之后上场打球的次数越来越少,职业这条路对我这种人来说走起来已经相对吃力。”
“不会觉得失望吗?”阿澄忽然想到了远在大洋彼岸依旧契而不舍的及川彻。
“说不失望肯定是假的,不过人生和比赛差不多,有人会一直站在赛场,也有人会离开,看开了就好。”
“看开这种事情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却很难。”
岩泉一稍微放松了肩膀,坦然道:“排球比赛是六个人的比赛,生活是无数个职业组成的生活,行业发展并不是只有一条路能走,留下的方法也就不拘泥于职业球员一种,能在不同位置起到作用,也等于参与比赛。”
及川彻出国之前也说过差不多的话,两个人以前都喜欢在她面前说起自己的追求,她差点就以为他们还把她放进了自己伟大的未来里。阿澄在心里哼笑一声,慢条斯理地说:“什么嘛,还以为分开之后会稍微有点变化,结果你和阿彻两个人看起来还是一堆走上了不同职业道路的双胞胎啊。”
岩泉一和及川彻,两个人是从小就认识,一起长大的朋友,成长经历重叠到如果未来某天闹崩了,得把回忆一人掰一半带走。他们像又不像,像在对排球运动的执着,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他们的生命在无休止的奋斗中变成阳光灌溉过的土壤,生机勃勃。不像在及川彻第一次认识她的时候说,见过那么多次,用初次见面问候太生疏啦,还是用好久不见比较好。
而岩泉一说了两次“初次见面。”
“也没有那么像吧。”听见及川彻的名字,他不自在地动了一下手腕。
“听见他的名字为什么要露出这种心虚的表情,”她忽然笑出了声,故意似的,“还以为你做了什么坏事,背叛了他。”
听见‘背叛’,岩泉一的脸绷紧了一些,语气飘忽不定,“你们……还有联系吗?”他其实知道及川彻还和青井澄有联系,回国之前就问过及川彻,虽然都好几年没见面,但是及川提到她的时候还是一副他们以后要怎样怎样的理所当然的态度。显然,及川彻还没把她从生活里驱赶出去,即使现在他们是两条被国界分离的平行线。
他非要这么问一次,只想从她那里知道,“背叛”是否有意义。
“有吧,时不时。”
他松了口气。
“毕竟阿根廷和日本隔的不止是海。”还有时间,比起距离,时间要可怕得多。十几个小时的时差在纸面上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动,到现实里,是真正的夜晚和白天。及川彻要训练,要练球,白人的地盘混进去一个黄种人,他要融进去,比想象中还要花时间。而她则要上课,要写论文,毕业之后开始跟着团队跑采访,加班赶稿,下班应酬。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被生活掰开成无数个碎片,留给对方的越来越少。
不过这不是什么硬性规定,因为已经不是交往的关系——他穿过登机口的那一瞬间,这条线就已经断开。时间这么昂贵的东西,不给也不稀奇。
青井澄在公开社交场合从未拒绝过任何感情的橄榄枝,及川彻的社交媒体没更换过单身的状态。他只是习惯了那种肉麻腔调,从来都只是说说,没有任何实质影响和改变。而她身边男人没断过,虽然充其量只能算是打过炮的关系,但是严格点来说,及川彻也跟这些人没区别。
“你们难道不联系了吗?”
“有啊,”他诡异地沉默了一阵,“不过之前大家都很忙,也是时不时这样。”
“懂的,男人的友谊从来不在联络频率上体现,虽然不怎么说话但见面还是好友。”男人都说那种即深又浅的兄弟情义和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不一样,他们总是为此感到自豪,不论多少年不说话,再见面大家依旧可以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喝酒,是生生世世的挚友。还要抱怨女人跟他们不同——总是要情绪反馈,要关心,要呵护,要在意,否则一不留神感情就会雪崩一样,眨眨眼什么都不剩。最后总结一句,兄弟是一辈子的,情人总是断断续续隔三差五的。
阿澄忽然好奇,现在岩泉一和她坐在一起喝酒,想的是兄弟还是算情人?
“难道对你来说这不算好友吗?”
“不算啊,”她无情地否定他,“我又不是你们那种大大咧咧的男人,没有见面的时候,我需要电话,短信还有社交媒体来维系感情,四年多的断联相当于我们的感情已经死掉了。”
“明明是你先拉黑我。”
“那你现在又是怎么联络上我的呢?”她十分理直气壮,“如果你想保持联系,就不存在真正的断联。”
岩泉一哑然。
她瞥了他一眼,没打算追问。这是个没什么意思的问题,两边的人都心知肚明的沉默里根本不存在体面的回答。及川彻离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岩泉一原本有足够的时间追赶上来说出实话,但他选择坦言并不对自己和青井澄的关系发展抱有任何期待。可能年轻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时期,沉迷于伪装了好几年的大方洒脱兄弟情,沉醉于自己一厢情愿的深情臆想,把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一个人唱出来的独角戏,象征的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以至于再提起来,这段所谓的感情故事根本不是属于人的故事,只是一种投射自我的幼稚假象。
岩泉一其实发现自己被青井澄拉黑的时候松了口气,好像这个结局对他们三个人的关系是再理想不过的结局,他和及川彻两个人没有一个人在这段关系里输,也没有一个人赢。说起来讽刺的是,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青井澄和及川彻之间也和自己一样,但偶然间得知他们依旧保持联系并且始终维持着一星半点的情感交流之后,这种所谓的完美结局变成了他的自作多情。
及川彻每次和他提及阿澄,他都会想起自己表白时她愕然的脸。然后意识到,其实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方,及川彻和青井澄之间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开始让他不爽。
男人和男人之间实际上也有缺乏沟通的雪崩,只不过没那么喧嚣。他跟及川彻球场外的话题逐渐变得不愉快,联系下意识被框定在球场内,其他的生活心照不宣地一笔带过。
‘雪崩’将过往彻底粉饰一新后,他看阿澄,目光热切,“如果说我现在想要重新恢复联系,不知道来不来得及?”青井澄依旧在日本,而及川彻已经定居阿根廷,他总是来得及的。
“重新?”阿澄歪着脑袋问。
岩泉一脑袋点了点,其实不用重新,他只要稍微早一点。从她离开便利店,被他介绍去体育馆兼职开始就好。他那时候总是去练球,她在馆内忙碌,及川彻通过他认识了她,他们出去吃过两次饭,饭店还是他推荐的。他经常在场内和她打照面,休息的时候两个人的距离就几步,她站在记分板旁边当记分员,扎着马尾,歪着脑袋看比分。
分数看完,眼睛就到了坐在一边的他身上。然后他听见她喊了一声“小心”,排球稳稳当当地砸到了他脸上。
晕晕乎乎地再睁开眼睛时,她的脸就在正上方,马尾垂下来,在他面前晃啊晃。
“你还好吗?”她问他。
她晃动的发梢带给他一阵接着一阵的眩晕感,声音和画面从这里归位一直到及川彻介绍她停下。
从这里开始就好——岩泉一捂着发胀的额头,从这里开始,说:“我们认识得很早,”这句话他想过很多次,“没理由把对方当陌生人对待。”
阿澄不知道在想什么,她的眼睛里看不出情绪,盯着他好一会儿,随后慢吞吞地开口,“想不想去我家坐坐?”面上的笑容带了点似真非假的醉意。
岩泉一眼睛瞪大了一些,“你家?”
“我家就在这附近,”她的肩膀歪了一下,靠过去,她放到耳后的头发散了下来,垂挂再他的肩头,眼前,晃了晃,“既然是重新联系,那第一步从上门拜访开始。”
岩泉一买了单,跟着青井澄离开酒馆,酒馆的门关上之前,她的手臂伸进了他的臂弯里。
就像她想的那样,没什么距离感。
六七岁的时候便当盒被当作垃圾丢到教室外面,天看着阴沉沉的要塌下来。十二三岁数着包里的硬币和现金每天都在想可能活不到下个月,妈妈打回家的钱大部分要存着交学费,放现在一文不值的尊严在那个年纪贵的要命,总吃超市半成品的胃也许在长年累月中硬化,顶着她的五脏六腑让她低不下头,弯不下腰。十八岁在电视机里面知道自己妈妈的死讯,被时间丢在了所有人的后面,谁都追不上。
阿澄几乎是在瞬间就把自己的小半辈子过了一遍,那些说怎么都过不去的事情都眨眨眼过去。漫长到可怕的夜晚,那间客厅灯泡永远修不好的旧公寓,还有令人啼笑皆非的青春期,都在这一瞬间,伴随着一句‘是啊,都挺蠢的’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时怎么就觉得那么难熬?
她望着岩泉一的脸,听见了十五岁的自己在便利店收银台后面缓缓加速的心跳声,一下全都想起来了。
岩泉一第一句话永远是‘谢谢’,从她手里拿过找回的零钱,提着一大袋饭团零食,再仓促地点头,留下算得上是落荒而逃地背影和便利店门口摆动的铃声。一直到暑假快结束的那个月,他攥着温热的硬币憋着口气,夸了一句她很好看。
阿澄抬起头,眼睛从鸭舌帽底下钻出来,平平地盯着他紧张到发红的脸,语气干巴巴地说了一句“谢谢”。对那个年纪的她来说,好看不是夸人的话,这和曾经写在她课桌上的一些侮辱性语言有点关系,也和一些不怀好意的警告挑衅有关系。不过关系最大的,应该还是她妈妈。她总是被人说和妈妈长得很像,最后都要加个但是——但是她太高了,但是她太瘦了,但是她个性太阴沉了,仿佛她尚未成熟的美貌是她求着命运送的而她其实配不上的馈赠。
他估计是被她的面无表情吓了一跳,说完匆匆跑出了便利店。不过从那天开始,每见多一面,他说的话就会多一点。从便利店到体育馆这点距离,足够他问出她的名字和学校,还有她谎报的打工年龄,噢,还要再加上一罐下班之后的冰汽水。
他们一起背着包站在路边等巴士,但回家的方向相反,每次她都要比他早上车,时间在汽水罐表面的水汽滴滴答答的痕迹里溜走。她站在巴士上从窗户口看他的每一个画面,都会变成电影里的一场短暂的镜头,他扬起一个灿烂的笑挥着手送她离开,然后不断地回放,回放。直到他有一天跟着她跳上车,车门嘎吱一声关紧,他们的青春期才被封存在这个满是人,满是声音的罐头里,开往回忆的终点。
阿澄笑着挪开眼睛,又喝了一口酒,没有顺着他断断续续地解释继续说下去。她不是来跟他旧情复燃的,恰当的回忆可以是润滑剂,但过度的叙旧就有些扫她的兴。时间让人变得既宽容又严苛,叙旧叙以前,她却只想现在,这些话十六岁的青井澄需要,现在的青井澄不需要。
等岩泉一说得差不多,她轻飘飘地转走话题,问他回国有什么打算。
“正在联系几个公司。”他说了几个名字,基本上都是叫得上号的中大型综合体育品牌,传媒行业出身的她跟过几次企业报道。
“打算要回到排球场上吗?”她也不怎么意外,岩泉一的生活在她看来很纯粹,又或者说简单,排球训练和比赛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剩下的就是学业和一日三餐,这跟苦于生计,来回奔波于不同打工岗位的她完全不同。然而在赛场之外的复杂多变的生活里,她并没有比他更得心应手,命运偏爱他这样的。
他略作思考,随后说:“严格来说不是以运动员的身份回去。”
“还以为像你这么热衷于赛场的人,以后会成为职业选手。”
“高中毕业之后上场打球的次数越来越少,职业这条路对我这种人来说走起来已经相对吃力。”
“不会觉得失望吗?”阿澄忽然想到了远在大洋彼岸依旧契而不舍的及川彻。
“说不失望肯定是假的,不过人生和比赛差不多,有人会一直站在赛场,也有人会离开,看开了就好。”
“看开这种事情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却很难。”
岩泉一稍微放松了肩膀,坦然道:“排球比赛是六个人的比赛,生活是无数个职业组成的生活,行业发展并不是只有一条路能走,留下的方法也就不拘泥于职业球员一种,能在不同位置起到作用,也等于参与比赛。”
及川彻出国之前也说过差不多的话,两个人以前都喜欢在她面前说起自己的追求,她差点就以为他们还把她放进了自己伟大的未来里。阿澄在心里哼笑一声,慢条斯理地说:“什么嘛,还以为分开之后会稍微有点变化,结果你和阿彻两个人看起来还是一堆走上了不同职业道路的双胞胎啊。”
岩泉一和及川彻,两个人是从小就认识,一起长大的朋友,成长经历重叠到如果未来某天闹崩了,得把回忆一人掰一半带走。他们像又不像,像在对排球运动的执着,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他们的生命在无休止的奋斗中变成阳光灌溉过的土壤,生机勃勃。不像在及川彻第一次认识她的时候说,见过那么多次,用初次见面问候太生疏啦,还是用好久不见比较好。
而岩泉一说了两次“初次见面。”
“也没有那么像吧。”听见及川彻的名字,他不自在地动了一下手腕。
“听见他的名字为什么要露出这种心虚的表情,”她忽然笑出了声,故意似的,“还以为你做了什么坏事,背叛了他。”
听见‘背叛’,岩泉一的脸绷紧了一些,语气飘忽不定,“你们……还有联系吗?”他其实知道及川彻还和青井澄有联系,回国之前就问过及川彻,虽然都好几年没见面,但是及川提到她的时候还是一副他们以后要怎样怎样的理所当然的态度。显然,及川彻还没把她从生活里驱赶出去,即使现在他们是两条被国界分离的平行线。
他非要这么问一次,只想从她那里知道,“背叛”是否有意义。
“有吧,时不时。”
他松了口气。
“毕竟阿根廷和日本隔的不止是海。”还有时间,比起距离,时间要可怕得多。十几个小时的时差在纸面上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动,到现实里,是真正的夜晚和白天。及川彻要训练,要练球,白人的地盘混进去一个黄种人,他要融进去,比想象中还要花时间。而她则要上课,要写论文,毕业之后开始跟着团队跑采访,加班赶稿,下班应酬。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被生活掰开成无数个碎片,留给对方的越来越少。
不过这不是什么硬性规定,因为已经不是交往的关系——他穿过登机口的那一瞬间,这条线就已经断开。时间这么昂贵的东西,不给也不稀奇。
青井澄在公开社交场合从未拒绝过任何感情的橄榄枝,及川彻的社交媒体没更换过单身的状态。他只是习惯了那种肉麻腔调,从来都只是说说,没有任何实质影响和改变。而她身边男人没断过,虽然充其量只能算是打过炮的关系,但是严格点来说,及川彻也跟这些人没区别。
“你们难道不联系了吗?”
“有啊,”他诡异地沉默了一阵,“不过之前大家都很忙,也是时不时这样。”
“懂的,男人的友谊从来不在联络频率上体现,虽然不怎么说话但见面还是好友。”男人都说那种即深又浅的兄弟情义和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不一样,他们总是为此感到自豪,不论多少年不说话,再见面大家依旧可以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喝酒,是生生世世的挚友。还要抱怨女人跟他们不同——总是要情绪反馈,要关心,要呵护,要在意,否则一不留神感情就会雪崩一样,眨眨眼什么都不剩。最后总结一句,兄弟是一辈子的,情人总是断断续续隔三差五的。
阿澄忽然好奇,现在岩泉一和她坐在一起喝酒,想的是兄弟还是算情人?
“难道对你来说这不算好友吗?”
“不算啊,”她无情地否定他,“我又不是你们那种大大咧咧的男人,没有见面的时候,我需要电话,短信还有社交媒体来维系感情,四年多的断联相当于我们的感情已经死掉了。”
“明明是你先拉黑我。”
“那你现在又是怎么联络上我的呢?”她十分理直气壮,“如果你想保持联系,就不存在真正的断联。”
岩泉一哑然。
她瞥了他一眼,没打算追问。这是个没什么意思的问题,两边的人都心知肚明的沉默里根本不存在体面的回答。及川彻离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岩泉一原本有足够的时间追赶上来说出实话,但他选择坦言并不对自己和青井澄的关系发展抱有任何期待。可能年轻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时期,沉迷于伪装了好几年的大方洒脱兄弟情,沉醉于自己一厢情愿的深情臆想,把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一个人唱出来的独角戏,象征的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以至于再提起来,这段所谓的感情故事根本不是属于人的故事,只是一种投射自我的幼稚假象。
岩泉一其实发现自己被青井澄拉黑的时候松了口气,好像这个结局对他们三个人的关系是再理想不过的结局,他和及川彻两个人没有一个人在这段关系里输,也没有一个人赢。说起来讽刺的是,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青井澄和及川彻之间也和自己一样,但偶然间得知他们依旧保持联系并且始终维持着一星半点的情感交流之后,这种所谓的完美结局变成了他的自作多情。
及川彻每次和他提及阿澄,他都会想起自己表白时她愕然的脸。然后意识到,其实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方,及川彻和青井澄之间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开始让他不爽。
男人和男人之间实际上也有缺乏沟通的雪崩,只不过没那么喧嚣。他跟及川彻球场外的话题逐渐变得不愉快,联系下意识被框定在球场内,其他的生活心照不宣地一笔带过。
‘雪崩’将过往彻底粉饰一新后,他看阿澄,目光热切,“如果说我现在想要重新恢复联系,不知道来不来得及?”青井澄依旧在日本,而及川彻已经定居阿根廷,他总是来得及的。
“重新?”阿澄歪着脑袋问。
岩泉一脑袋点了点,其实不用重新,他只要稍微早一点。从她离开便利店,被他介绍去体育馆兼职开始就好。他那时候总是去练球,她在馆内忙碌,及川彻通过他认识了她,他们出去吃过两次饭,饭店还是他推荐的。他经常在场内和她打照面,休息的时候两个人的距离就几步,她站在记分板旁边当记分员,扎着马尾,歪着脑袋看比分。
分数看完,眼睛就到了坐在一边的他身上。然后他听见她喊了一声“小心”,排球稳稳当当地砸到了他脸上。
晕晕乎乎地再睁开眼睛时,她的脸就在正上方,马尾垂下来,在他面前晃啊晃。
“你还好吗?”她问他。
她晃动的发梢带给他一阵接着一阵的眩晕感,声音和画面从这里归位一直到及川彻介绍她停下。
从这里开始就好——岩泉一捂着发胀的额头,从这里开始,说:“我们认识得很早,”这句话他想过很多次,“没理由把对方当陌生人对待。”
阿澄不知道在想什么,她的眼睛里看不出情绪,盯着他好一会儿,随后慢吞吞地开口,“想不想去我家坐坐?”面上的笑容带了点似真非假的醉意。
岩泉一眼睛瞪大了一些,“你家?”
“我家就在这附近,”她的肩膀歪了一下,靠过去,她放到耳后的头发散了下来,垂挂再他的肩头,眼前,晃了晃,“既然是重新联系,那第一步从上门拜访开始。”
岩泉一买了单,跟着青井澄离开酒馆,酒馆的门关上之前,她的手臂伸进了他的臂弯里。
就像她想的那样,没什么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