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三辆牛车缓缓穿过内城朱雀门,朝东边的曹门行进,经曹门大街折向北面马行街方向,吴家在东京城的宅邸便坐落于与马行街相交的医者街上,一处两进砖石结构的宅院。牛车从青瓦门屋驶入前院停下,吴军早已在此等候。刘耘娘小心搀扶婆母下车,先将其送至后院坐东朝西的正房安置,一抬眼便望见小女儿正踮着脚在各个房间里好奇张望。
这两进院落的后院有一大一小两处正房,另有两间厢房。坐北朝南的主正房供婆母居住,其西侧小一些的正房则作为她与丈夫的寝室。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里,按常理本应将较大的东厢房分给儿子,但吴王氏念及孙女年幼,执意将这间宽敞的厢房留给悦娘。她深知女子婚前在娘家的时光最为珍贵,特意让孙女有更宽敞的空间嬉戏玩闹。
虽说宅子置办得仓促,该有的陈设却一样不少。大姐丽娘依照妹妹的喜好,用一架楠木雕花屏风将东厢房外间隔成独立书房:博古架被巧心分隔成多层格子,中央摆放着一张四足雕花的楠木书案,案角嵌着四只抽屉,边角处还雕着缠枝花纹;一把带弧形靠背的圈椅上铺着软缎坐垫,与书案相得益彰。靠墙立着四只齐整的樟木箱,表面虽未上漆,却因木料本身的香气而显得格外雅致。内间是吴悦与青枣的寝处,螺钿梳妆台与榆木衣柜分列两侧,青枣正踮脚将小娘子的绢帛衣物、布偶玩具及书卷字帖,连同路上拾得的鹅卵石、枯枝标本分门别类收进箱柜。
安置好婆母后,刘耘娘特意叮嘱小女儿莫要在庭院里翻弄泥土,这才匆匆赶往前院 —— 丈夫正站在牛车旁指挥仆从卸运箱笼。
见阿娘匆匆离去无暇看管,祖母又在榻上闭目养神,吴悦蹑手蹑脚地溜进了兄长的房间。
吴夏在南阳老家的县学已修业三载,平日食宿皆在学舍,唯有旬假之日(每十日休沐一日)方得归家。按常理正常孩子8岁便可以入学,他却推迟到了10岁。
实因那几年家中变故不断:父亲先是被调往西北边防,恰逢妹妹悦娘出生;未及半载,祖父骤然离世;紧接着二姐到了议亲年纪,家中男丁唯有他一人,即便父亲远在边塞,也只能由他替父送二姐出嫁。待悦娘两岁时,母亲才稍得空闲,年已十岁的吴夏这才入了县学丙班,在一众七八岁的幼童中,因身材高挑而格外显眼。
县学按生员资质分作甲、乙、丙三班。刚入学的童生皆归入丙班,每日功课不过诵读五七十字,临帖十行;甲等班则由教谕亲授《五经》《论语》《孟子》,每日考核经义三道,需撰文阐释儒家经典义理。
颇有羞耻心的吴夏哪里肯与七八岁幼童挤坐一处?他本就比同龄人高出半头,在丙班中更显突兀,比同班八岁学童足足高出半个身子。这个平素不爱握笔却热衷弓马涉猎的少年,居然奋发向上了起来,费时一年半便从丙班升入甲班。
但是一进入甲班,吴夏又散漫了起来。班上多为耕读传家的子弟,嫌他出身武官门第,几个富商之子也常以衣着破落为由耻笑他。他索性将课业维持在“良”等,终日独来独往,县学中最开怀的时光,竟是归家后逗弄小妹。昔年与他一同玩耍的孩童,自私塾开蒙后多被送入地方武学,子承父业投身行伍,唯他因父亲坚持,走了一条与家族传统相悖的文途。
吴父的考量自有深意:他虽为武将,却深知在重文抑武的世道里,文科举才是光大门楣的正途。早在吴夏未出生时,家中常年只有两个姐姐,他也没有嫌弃轻视,对她们要求颇高,大姐丽娘、二姐绮娘皆延请女塾师开蒙,甚至士大夫圈层盛行的 “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亦特意从东京城请来一位退身的马婆子教导。这马婆子早年随侍贵家小姐,熟稔高门内宅的仪轨,无奈小姐早逝无子,她随嫁妆返回主家,年长后获释归乡南阳,恰遇侄子租住吴家铺面,这才被引荐入府。她悉心教授两位小姐数年,直至二姐绮娘出阁,才以年老为由辞去教习之职,退居养老。
吴温老爷子在世时,常向孙子吴夏念叨识字的紧要:当年在军中,若不是他勤学不辍识得几行字,哪能在同袍只顾搜刮妇人闺房金银时,独独懂得先往书斋里寻 ——将珍本古籍、名人画轴小心收捡,而非付之一炬;遇到精致砚台,亦会用布帛仔细包裹,呈给上官。有时书斋里还能寻得成色不错的玉器,甚至几锭散碎银子,他便悄悄收为己用。凭借这些举动,他多次获上官嘉奖,只可惜后来随军北伐时,直属将领战死,他亦在乱军中伤了左臂,否则仕途不止于此。
这些军旅往事,皆由吴夏从祖父口中听来,他常将这些故事讲与小妹悦娘听。
这个阿爷有脑子,她心中赞许。行伍出身的他虽不通文墨,却晓得珍本典籍、名砚古墨才是官场进阶的敲门砖。这些物件于普通兵士而言不过是无用纸砚,于上官却是千金难求的雅物。在士族把控典籍流通的年代,一部孤本经书、一方名家砚台,远比妇人妆奁里的金钗玉佩更能打动文官的心。正如士大夫将书斋视为身份象征,那些看似素净的笔墨纸砚,实则是比金玉更贵重的 “雅贵之物”,就是文人圈子里的顶级藏品,不显山露水,却暗藏千金价值。
反观妇人闺中首饰,看似璀璨,实则多有赝品,当家主母往往需变卖真品贴补家用,供丈夫购置字画碑帖充作雅好。在这个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世道,装点书斋的风雅,远比妇人头上的金珠更能彰显门庭地位。
可惜了,她心中长叹,她阿爷还是缺点运气,赏识他的将领在北伐中殒命,正值壮年的他又在乱战中伤了左臂,不得不退居后勤,掌管军资调度。相较之下,父亲的际遇却颇有些峰回路转:虽说被轮换至西北与西夏对峙,却恰好避开了三川口、好水川两场全军覆没的恶战。他所在的景泰军看似是被边缘化的杂牌部队,却以五千兵力打出了庆历二年唯一一场野战大捷,在宋夏战局中硬生生撕开一道缺口。
刚刚被她爹带着先一步来了新家,她一路缠着缠着问了好多问题:为什么要搬家?哥哥读书怎么办?是不是爹爹升官了?她爹虽未明言,却难掩眉梢喜色。
见兄长抱着书箧进门,吴悦立刻化身小尾巴,亦步亦趋地跟在正整理书牍的吴夏身后。她默不作声,乌溜溜的眼睛只顾盯着哥哥的动作 —— 吴夏在擦拭书橱上层的经籍时,她便蹲下身规整下层的草稿纸;待哥哥打了盆清水,用软布轻拭多宝槅子上的陶俑、奇石与微型兵器模具,她又蹬蹬蹬跑去取来一块小绢帕,半跪着擦拭多宝槅旁的圆形花几。这花几生得别致:三弯脚曲线夸张,几面略高,正中央摆着一盆盛放的豆绿,青绿色花瓣层层叠叠,在日光下煞是清雅。
吴夏瞧得心惊肉跳,生怕那比妹妹脑袋还大的花盆不慎‘啪’一声地掉在这小丫头脑袋上,他养那么大的一个妹妹可就没了!
搁下手中的抹布,吴夏将小丫头轻轻抱上圈椅,与她并坐在乌木书案前,翻开案头《尚书?舜典》,打算从上次未讲完的段落继续。
他一个刚及弱冠的少年,本就不通蒙学之道。虽说自己当年是从《千字文》《百家姓》《蒙求》开蒙,但那些堆砌字句的课本实在乏味,儿时被夫子戒尺责打背诵的记忆仍历历在目。索性抛开蒙学教材,直接依照自己在县学的功课,将教谕先生讲解的《尚书》《论语》等篇章,拣选浅近者讲与妹妹。其实他在甲班学业渐趋疏懒,课堂上不过敷衍听讲,下课后便窝在学舍读些野史—— 若不是每逢旬假、寒食、冬至归家,被妹妹缠着追问 “今日学了什么”,怕是连 “良” 等课业都难以维持。未曾想这般兄妹间的问答往来,反倒让他对学业生出几分兴味,还因为教会了妹妹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甚至也对学堂上学习的内容理解更深了。
如果按照现代儿童教育实践来理解,这就是当孩子重述所学内容,能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并加深理解,这主要基于自信与成就感的增强、促进了知识内化、又提升表达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
吴悦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强。她出生前,大姐丽娘已及笄出阁,未满三岁,二姐绮娘亦嫁作他人妇,没有其他姐妹可以对比借鉴。来自后世的她也没觉得像男子一样学习《尚书》有什么问题。至于吴夏,他俩姐姐学什么他怎么知道那个时候他还在满院子撵鸡赶狗呢。
他们兄妹俩人,吴夏从未想过 “女子不该读《尚书》”,吴悦也未觉得 “跟着哥哥学经义” 有何不妥。一个敢教一个敢学,浑然不觉此举已悄然逾越了性别的樊篱。
这两进院落的后院有一大一小两处正房,另有两间厢房。坐北朝南的主正房供婆母居住,其西侧小一些的正房则作为她与丈夫的寝室。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里,按常理本应将较大的东厢房分给儿子,但吴王氏念及孙女年幼,执意将这间宽敞的厢房留给悦娘。她深知女子婚前在娘家的时光最为珍贵,特意让孙女有更宽敞的空间嬉戏玩闹。
虽说宅子置办得仓促,该有的陈设却一样不少。大姐丽娘依照妹妹的喜好,用一架楠木雕花屏风将东厢房外间隔成独立书房:博古架被巧心分隔成多层格子,中央摆放着一张四足雕花的楠木书案,案角嵌着四只抽屉,边角处还雕着缠枝花纹;一把带弧形靠背的圈椅上铺着软缎坐垫,与书案相得益彰。靠墙立着四只齐整的樟木箱,表面虽未上漆,却因木料本身的香气而显得格外雅致。内间是吴悦与青枣的寝处,螺钿梳妆台与榆木衣柜分列两侧,青枣正踮脚将小娘子的绢帛衣物、布偶玩具及书卷字帖,连同路上拾得的鹅卵石、枯枝标本分门别类收进箱柜。
安置好婆母后,刘耘娘特意叮嘱小女儿莫要在庭院里翻弄泥土,这才匆匆赶往前院 —— 丈夫正站在牛车旁指挥仆从卸运箱笼。
见阿娘匆匆离去无暇看管,祖母又在榻上闭目养神,吴悦蹑手蹑脚地溜进了兄长的房间。
吴夏在南阳老家的县学已修业三载,平日食宿皆在学舍,唯有旬假之日(每十日休沐一日)方得归家。按常理正常孩子8岁便可以入学,他却推迟到了10岁。
实因那几年家中变故不断:父亲先是被调往西北边防,恰逢妹妹悦娘出生;未及半载,祖父骤然离世;紧接着二姐到了议亲年纪,家中男丁唯有他一人,即便父亲远在边塞,也只能由他替父送二姐出嫁。待悦娘两岁时,母亲才稍得空闲,年已十岁的吴夏这才入了县学丙班,在一众七八岁的幼童中,因身材高挑而格外显眼。
县学按生员资质分作甲、乙、丙三班。刚入学的童生皆归入丙班,每日功课不过诵读五七十字,临帖十行;甲等班则由教谕亲授《五经》《论语》《孟子》,每日考核经义三道,需撰文阐释儒家经典义理。
颇有羞耻心的吴夏哪里肯与七八岁幼童挤坐一处?他本就比同龄人高出半头,在丙班中更显突兀,比同班八岁学童足足高出半个身子。这个平素不爱握笔却热衷弓马涉猎的少年,居然奋发向上了起来,费时一年半便从丙班升入甲班。
但是一进入甲班,吴夏又散漫了起来。班上多为耕读传家的子弟,嫌他出身武官门第,几个富商之子也常以衣着破落为由耻笑他。他索性将课业维持在“良”等,终日独来独往,县学中最开怀的时光,竟是归家后逗弄小妹。昔年与他一同玩耍的孩童,自私塾开蒙后多被送入地方武学,子承父业投身行伍,唯他因父亲坚持,走了一条与家族传统相悖的文途。
吴父的考量自有深意:他虽为武将,却深知在重文抑武的世道里,文科举才是光大门楣的正途。早在吴夏未出生时,家中常年只有两个姐姐,他也没有嫌弃轻视,对她们要求颇高,大姐丽娘、二姐绮娘皆延请女塾师开蒙,甚至士大夫圈层盛行的 “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亦特意从东京城请来一位退身的马婆子教导。这马婆子早年随侍贵家小姐,熟稔高门内宅的仪轨,无奈小姐早逝无子,她随嫁妆返回主家,年长后获释归乡南阳,恰遇侄子租住吴家铺面,这才被引荐入府。她悉心教授两位小姐数年,直至二姐绮娘出阁,才以年老为由辞去教习之职,退居养老。
吴温老爷子在世时,常向孙子吴夏念叨识字的紧要:当年在军中,若不是他勤学不辍识得几行字,哪能在同袍只顾搜刮妇人闺房金银时,独独懂得先往书斋里寻 ——将珍本古籍、名人画轴小心收捡,而非付之一炬;遇到精致砚台,亦会用布帛仔细包裹,呈给上官。有时书斋里还能寻得成色不错的玉器,甚至几锭散碎银子,他便悄悄收为己用。凭借这些举动,他多次获上官嘉奖,只可惜后来随军北伐时,直属将领战死,他亦在乱军中伤了左臂,否则仕途不止于此。
这些军旅往事,皆由吴夏从祖父口中听来,他常将这些故事讲与小妹悦娘听。
这个阿爷有脑子,她心中赞许。行伍出身的他虽不通文墨,却晓得珍本典籍、名砚古墨才是官场进阶的敲门砖。这些物件于普通兵士而言不过是无用纸砚,于上官却是千金难求的雅物。在士族把控典籍流通的年代,一部孤本经书、一方名家砚台,远比妇人妆奁里的金钗玉佩更能打动文官的心。正如士大夫将书斋视为身份象征,那些看似素净的笔墨纸砚,实则是比金玉更贵重的 “雅贵之物”,就是文人圈子里的顶级藏品,不显山露水,却暗藏千金价值。
反观妇人闺中首饰,看似璀璨,实则多有赝品,当家主母往往需变卖真品贴补家用,供丈夫购置字画碑帖充作雅好。在这个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世道,装点书斋的风雅,远比妇人头上的金珠更能彰显门庭地位。
可惜了,她心中长叹,她阿爷还是缺点运气,赏识他的将领在北伐中殒命,正值壮年的他又在乱战中伤了左臂,不得不退居后勤,掌管军资调度。相较之下,父亲的际遇却颇有些峰回路转:虽说被轮换至西北与西夏对峙,却恰好避开了三川口、好水川两场全军覆没的恶战。他所在的景泰军看似是被边缘化的杂牌部队,却以五千兵力打出了庆历二年唯一一场野战大捷,在宋夏战局中硬生生撕开一道缺口。
刚刚被她爹带着先一步来了新家,她一路缠着缠着问了好多问题:为什么要搬家?哥哥读书怎么办?是不是爹爹升官了?她爹虽未明言,却难掩眉梢喜色。
见兄长抱着书箧进门,吴悦立刻化身小尾巴,亦步亦趋地跟在正整理书牍的吴夏身后。她默不作声,乌溜溜的眼睛只顾盯着哥哥的动作 —— 吴夏在擦拭书橱上层的经籍时,她便蹲下身规整下层的草稿纸;待哥哥打了盆清水,用软布轻拭多宝槅子上的陶俑、奇石与微型兵器模具,她又蹬蹬蹬跑去取来一块小绢帕,半跪着擦拭多宝槅旁的圆形花几。这花几生得别致:三弯脚曲线夸张,几面略高,正中央摆着一盆盛放的豆绿,青绿色花瓣层层叠叠,在日光下煞是清雅。
吴夏瞧得心惊肉跳,生怕那比妹妹脑袋还大的花盆不慎‘啪’一声地掉在这小丫头脑袋上,他养那么大的一个妹妹可就没了!
搁下手中的抹布,吴夏将小丫头轻轻抱上圈椅,与她并坐在乌木书案前,翻开案头《尚书?舜典》,打算从上次未讲完的段落继续。
他一个刚及弱冠的少年,本就不通蒙学之道。虽说自己当年是从《千字文》《百家姓》《蒙求》开蒙,但那些堆砌字句的课本实在乏味,儿时被夫子戒尺责打背诵的记忆仍历历在目。索性抛开蒙学教材,直接依照自己在县学的功课,将教谕先生讲解的《尚书》《论语》等篇章,拣选浅近者讲与妹妹。其实他在甲班学业渐趋疏懒,课堂上不过敷衍听讲,下课后便窝在学舍读些野史—— 若不是每逢旬假、寒食、冬至归家,被妹妹缠着追问 “今日学了什么”,怕是连 “良” 等课业都难以维持。未曾想这般兄妹间的问答往来,反倒让他对学业生出几分兴味,还因为教会了妹妹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甚至也对学堂上学习的内容理解更深了。
如果按照现代儿童教育实践来理解,这就是当孩子重述所学内容,能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并加深理解,这主要基于自信与成就感的增强、促进了知识内化、又提升表达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
吴悦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强。她出生前,大姐丽娘已及笄出阁,未满三岁,二姐绮娘亦嫁作他人妇,没有其他姐妹可以对比借鉴。来自后世的她也没觉得像男子一样学习《尚书》有什么问题。至于吴夏,他俩姐姐学什么他怎么知道那个时候他还在满院子撵鸡赶狗呢。
他们兄妹俩人,吴夏从未想过 “女子不该读《尚书》”,吴悦也未觉得 “跟着哥哥学经义” 有何不妥。一个敢教一个敢学,浑然不觉此举已悄然逾越了性别的樊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