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渐渐低垂。
前院之中,待三辆牛车上的物品全数卸下,众人只将急用的日常用品和被褥先行妥善收进各房,剩余物件暂摆在侧厅,留待明日再做整理。
刘耘娘唤路伯取来十几贯钱,递给三名车夫作为车资,又差路与去寻水夫买水。她刚想喊青枣陪自己出去购置些吃食,忽闻敲门声起 —— 来者是附近正店的伙计,提着两大箱食盒上门送饭。
原来大女儿丽娘早料到刚迁入新居尚未开灶,特意订了三日的午膳与晚膳。
刘耘娘让伙计将食盒提至饭厅,又命人把路上剩下的炊饼取出,这才转身往后院去。她先到上房请了婆母,让王婆搀扶着前往饭厅;再往东厢房寻女儿未果,便径直来到儿子书房,只见女儿正伏在案前,在哥哥的指点下练习大字。
“悦娘这般勤学,日后怕要嫁个进士老爷呢。” 耘娘抱起小女儿,随意瞥了眼书案上刚写就的、墨迹尚未洇干的几个大字,她虽不大懂书法,却觉得横竖撇捺皆合心意。
这般调侃远超五岁孩童的理解,吴悦只得奶声奶气地仰头追问:“什么是进士?”
得到的却只是亲娘和亲哥的哈哈大笑。
“那我也努力读书,广结饱学之士,趁早给悦娘挑个好郎君。” 吴夏望着妹妹笔下初具模样的颜体字,颇为自得。起笔藏锋、收笔顿挫皆有章法,到底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仁宗朝官吏多爱雄浑刚正的颜体,其筋骨端正暗合儒家 “浩然之气”,县学夫子亦要求学子临习颜真卿法帖,谓其于科举有益。吴夏虽生性粗放急躁,却独爱搜罗闲书野史,每逢妙趣章节必工笔抄录,结集成册。他对自己的 “珍藏版” 苛求至极,稍有结体松散或线条浮滑之处,便撕毁重写。这般精益求精,竟让他硬生生磨出一手端方的颜体字,与脾性形成奇妙反差。
夏小郎对他妹妹悦小娘的教导在这里又劈叉了。按常理,女子习字当效法卫夫人的秀逸楷书,他却将她引向了朝堂重臣惯用的、方正雍容而庄重大气的台阁体。
吴悦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她还以为形容女子书写时的蝇头小楷,笔致娟秀,就是把字写小点,从16号字体改成11号字体。
作为武夫之后,夏小郎这一辈才算开了读书的路子。他既不受礼教纲常的束缚,也不拘泥于文坛规训,打心底里觉得:自己能学的妹妹也能学,自己敢做的妹妹也能做。这般念头埋下后,竟成了兄妹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妹妹要去秦楼楚馆一探究竟,他便替她乔装改扮;妹妹想骑马打猎,他便牵马执鞭随行;哪怕妹妹闹出杀人埋尸的事,他也只默默清扫痕迹,半句 “女子该逆来顺受、淑质贞亮” 的废话都不曾劝过。
大可不必,你还不如是个天生将才,能打穿草原的那种,现在看来也没这个天赋,吴悦只能默默腹诽。
可惜,就算她哥是卫青,也必须通过裙带关系抱着宋仁宗的大腿去打战,纵有千般谋略,也难敌朝中 “无兵可调、无粮可支、无钱可拨”的困局 。何况如今并非东汉末年或五代十国的乱世,哪里来的人和地盘让她发展。
刘耘娘将两个孩子从书房唤出,在丈夫面前大大夸赞兄妹二人兄友妹恭,尤其着重提及儿子立志发奋读书,称 “日后要让妹妹从自己的挚友中任选佳婿” 的志向。这番话让吴父不禁认真端详起两个孩子:尤其是小女儿眉间已隐隐透露出三分灵慧之气,恰似明珠初露微光,令他心中暗忖起女儿的未来。
被她爹看得有点毛毛的,吴悦忙回以甜甜的微笑,头一扭便坐到饭桌前,装作饿得狠了,拽着青枣的袖子撒娇要糕点吃。
吴家一家五口,加上管家路伯、儿子路与,还有王婆与青枣,一同享用了在东京城的第一顿晚餐。
路伯年轻时是个无父无母的小乞丐,听闻军营管饭便摸去了驻地,恰巧被吴老爷子撞见,便将他收留照顾。那时吴老爷子在书房里收刮珍宝,他便在门外站岗守护,只听他吴大哥一人的话。后来征讨契丹,路伯不慎被战马惊踏,多亏吴老爷子从马蹄下将他救起,自己却断了一条胳膊。经此一劫,路伯对吴老爷子死心塌地,成了吴家的管家。吴温老爷子去世后,吴军常年在西北驻防,家中妇孺全靠路伯带着儿子在外奔走照应。
王婆是刘耘娘从娘家带来的老妇,原是吴悦外婆的陪嫁。当年外公停妻再娶纳了妾室,又嫌吴家乃武人出身,不愿给女儿添妆,便将王婆的身契交还给了刘耘娘。青枣则是王婆弟弟的孙女,因家中女孩众多难以糊口,自小就被送到吴家抚养。
今夜膳席上俱是至亲旧人 —— 乡野人家本就没有主仆不同席的规矩。所谓 “独木易摧,众木成林”,与高门士族一样,市井小民亦有应对风险的生存智慧。这是历经五代十国连年战乱,在烽烟中锻造出的庶民存续之道:黄发垂髫共饮一井水,青壮妇孺同守三尺垣。
吴悦人小胃口窄,只吃了半碗桐皮熟脍面,再添两块枣糕,小肚子便鼓得溜圆。她搁下汤匙,眼神直勾勾地望着对面几个男的手握瓷盏斟满清酒,觥筹交错之中,欢声笑语不断,时不时还手捏了块桌上的按酒。
所谓 “按酒”,就是北宋饮酒时必配的小菜,一般都是些肉干、果脯、腌菜。
吴悦盯着父亲盏中晃动的酒液直咽口水,也想浅尝一口,试试酒精浓度,却被她娘以为她口渴,喂了口紫苏饮。
吴王氏毕竟上了年纪,经此长途跋涉,食欲难免不佳。她仅喝了半碗粟米粥,便以手示意先行退席。青枣见状,忙不迭起身搀扶着老夫人回房服侍。
酒酣耳热间,女眷已陆续离席。刘耘娘催着小女儿去歇下,自己则看着丈夫与儿子仍在席间谈兴正浓,便由着他们去了。
待收拾完狼藉的膳桌,耘娘带着王婆绕院落巡查了一圈。从倒门房管家路伯父子的居所,都一一过问是否有缺漏之处。
待诸事妥当,耘娘才返回后院。先至婆母房前问了安,又往东厢房查看女儿是否已安睡,最后到西厢房叮嘱儿子明日卯初起身,随她出门采买家用。
月已当空时,她才拖着疲累的身子回房。
一进屋便闲不住,将丈夫的旧衣按季候分门别类叠好收进柜中。忽的想起什么,转身向侧躺在床榻上的丈夫问道:“官人,这宅子究竟租了多少银钱?”
吴军闻言大笑,得意地摩挲着络腮胡,眉峰一挑:“娘子,这宅子咱们可是买下来的,并非租赁。”
耘娘听罢大惊,这可是两进的宅院!丈夫如今不过是正七品的指挥使,按官制,唯有正六品以上武官方能居住两进院落,此等门屋规格已是明显逾制。若说租赁尚可敷衍,若是购置,在这天子脚下难免招人侧目。
在仁宗朝,像吴大郎这样的禁军指挥使,俸禄由月俸、职田与朝廷赏赐构成。月俸为 30 贯铜钱,另可支取 5 顷职田(约合 500 亩)的租税收益,年总收入折铜钱约 600 至 800 贯。相较之下,普通禁军士兵月俸仅 1 贯,而从五品的都指挥使年俸可达 2000 贯以上。因当时铜钱短缺,民间实际流通中 “一贯” 仅合 770 文,并非足值千文。
此时东京城的物价:米价约 1 贯 / 石(每石重 59 公斤),羊肉 100 文 / 斤,猪肉 60 文 / 斤,普通绢帛 1.5 贯 / 匹,高档丝绸则需 5 贯 / 匹。而内城一套普通住宅,售价至少 5000 贯。
“你莫不是把公公留下的那些珠宝典卖了?” 想到这个可能,耘娘猛地放下手中衣物,转身用力捶了下丈夫的肩膀,“那是咱们说好给孩子们留着办嫁娶的!”
吴温老爷子当年可是打过不少硬仗,尤以南唐一役斩获颇丰。
南唐国力富庶,后主李煜投降后,宫中所藏珍宝 —— 诸如澄心堂纸、李廷圭墨(与龙尾砚、诸葛笔并称 “文房四宝”,为南唐至北宋的御用贡品),及国库内二百万两之巨的金银财货,皆被清点后分船运往东京,纳入皇家内藏库。史载装运时舟船盈河,往返数趟方得运完。
虽说北宋承袭五代《军资库法》,明令战场缴获须尽数上缴中央军资库,严禁私留,更有律法规定 “诸军人从军私留财物者,一尺杖八十,一匹加一等”,但金陵城破时,“士卒怀挟珠玉者不可胜计”,事后竟无一人被军法论处。
吴温素性机敏,早防着身边监军的耳目。攻入南唐皇宫那日,他故意大剌剌抓了几锭官银悬于腰间,任人看见,实则早与路伯备下双层束带行囊,将精选的玉器字画贴身裹于腹前,外覆厚重甲胄。每逢用餐便多揣两个炊饼塞在怀里,久而久之,同袍见他腰腹浑圆,只道是军粮充足养胖了。待战事稍歇,他又以 “回乡完婚” 为由告假,实则是要将这些私藏的珍宝捎回老家,交与吴寡妇收存。
前院之中,待三辆牛车上的物品全数卸下,众人只将急用的日常用品和被褥先行妥善收进各房,剩余物件暂摆在侧厅,留待明日再做整理。
刘耘娘唤路伯取来十几贯钱,递给三名车夫作为车资,又差路与去寻水夫买水。她刚想喊青枣陪自己出去购置些吃食,忽闻敲门声起 —— 来者是附近正店的伙计,提着两大箱食盒上门送饭。
原来大女儿丽娘早料到刚迁入新居尚未开灶,特意订了三日的午膳与晚膳。
刘耘娘让伙计将食盒提至饭厅,又命人把路上剩下的炊饼取出,这才转身往后院去。她先到上房请了婆母,让王婆搀扶着前往饭厅;再往东厢房寻女儿未果,便径直来到儿子书房,只见女儿正伏在案前,在哥哥的指点下练习大字。
“悦娘这般勤学,日后怕要嫁个进士老爷呢。” 耘娘抱起小女儿,随意瞥了眼书案上刚写就的、墨迹尚未洇干的几个大字,她虽不大懂书法,却觉得横竖撇捺皆合心意。
这般调侃远超五岁孩童的理解,吴悦只得奶声奶气地仰头追问:“什么是进士?”
得到的却只是亲娘和亲哥的哈哈大笑。
“那我也努力读书,广结饱学之士,趁早给悦娘挑个好郎君。” 吴夏望着妹妹笔下初具模样的颜体字,颇为自得。起笔藏锋、收笔顿挫皆有章法,到底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仁宗朝官吏多爱雄浑刚正的颜体,其筋骨端正暗合儒家 “浩然之气”,县学夫子亦要求学子临习颜真卿法帖,谓其于科举有益。吴夏虽生性粗放急躁,却独爱搜罗闲书野史,每逢妙趣章节必工笔抄录,结集成册。他对自己的 “珍藏版” 苛求至极,稍有结体松散或线条浮滑之处,便撕毁重写。这般精益求精,竟让他硬生生磨出一手端方的颜体字,与脾性形成奇妙反差。
夏小郎对他妹妹悦小娘的教导在这里又劈叉了。按常理,女子习字当效法卫夫人的秀逸楷书,他却将她引向了朝堂重臣惯用的、方正雍容而庄重大气的台阁体。
吴悦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她还以为形容女子书写时的蝇头小楷,笔致娟秀,就是把字写小点,从16号字体改成11号字体。
作为武夫之后,夏小郎这一辈才算开了读书的路子。他既不受礼教纲常的束缚,也不拘泥于文坛规训,打心底里觉得:自己能学的妹妹也能学,自己敢做的妹妹也能做。这般念头埋下后,竟成了兄妹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妹妹要去秦楼楚馆一探究竟,他便替她乔装改扮;妹妹想骑马打猎,他便牵马执鞭随行;哪怕妹妹闹出杀人埋尸的事,他也只默默清扫痕迹,半句 “女子该逆来顺受、淑质贞亮” 的废话都不曾劝过。
大可不必,你还不如是个天生将才,能打穿草原的那种,现在看来也没这个天赋,吴悦只能默默腹诽。
可惜,就算她哥是卫青,也必须通过裙带关系抱着宋仁宗的大腿去打战,纵有千般谋略,也难敌朝中 “无兵可调、无粮可支、无钱可拨”的困局 。何况如今并非东汉末年或五代十国的乱世,哪里来的人和地盘让她发展。
刘耘娘将两个孩子从书房唤出,在丈夫面前大大夸赞兄妹二人兄友妹恭,尤其着重提及儿子立志发奋读书,称 “日后要让妹妹从自己的挚友中任选佳婿” 的志向。这番话让吴父不禁认真端详起两个孩子:尤其是小女儿眉间已隐隐透露出三分灵慧之气,恰似明珠初露微光,令他心中暗忖起女儿的未来。
被她爹看得有点毛毛的,吴悦忙回以甜甜的微笑,头一扭便坐到饭桌前,装作饿得狠了,拽着青枣的袖子撒娇要糕点吃。
吴家一家五口,加上管家路伯、儿子路与,还有王婆与青枣,一同享用了在东京城的第一顿晚餐。
路伯年轻时是个无父无母的小乞丐,听闻军营管饭便摸去了驻地,恰巧被吴老爷子撞见,便将他收留照顾。那时吴老爷子在书房里收刮珍宝,他便在门外站岗守护,只听他吴大哥一人的话。后来征讨契丹,路伯不慎被战马惊踏,多亏吴老爷子从马蹄下将他救起,自己却断了一条胳膊。经此一劫,路伯对吴老爷子死心塌地,成了吴家的管家。吴温老爷子去世后,吴军常年在西北驻防,家中妇孺全靠路伯带着儿子在外奔走照应。
王婆是刘耘娘从娘家带来的老妇,原是吴悦外婆的陪嫁。当年外公停妻再娶纳了妾室,又嫌吴家乃武人出身,不愿给女儿添妆,便将王婆的身契交还给了刘耘娘。青枣则是王婆弟弟的孙女,因家中女孩众多难以糊口,自小就被送到吴家抚养。
今夜膳席上俱是至亲旧人 —— 乡野人家本就没有主仆不同席的规矩。所谓 “独木易摧,众木成林”,与高门士族一样,市井小民亦有应对风险的生存智慧。这是历经五代十国连年战乱,在烽烟中锻造出的庶民存续之道:黄发垂髫共饮一井水,青壮妇孺同守三尺垣。
吴悦人小胃口窄,只吃了半碗桐皮熟脍面,再添两块枣糕,小肚子便鼓得溜圆。她搁下汤匙,眼神直勾勾地望着对面几个男的手握瓷盏斟满清酒,觥筹交错之中,欢声笑语不断,时不时还手捏了块桌上的按酒。
所谓 “按酒”,就是北宋饮酒时必配的小菜,一般都是些肉干、果脯、腌菜。
吴悦盯着父亲盏中晃动的酒液直咽口水,也想浅尝一口,试试酒精浓度,却被她娘以为她口渴,喂了口紫苏饮。
吴王氏毕竟上了年纪,经此长途跋涉,食欲难免不佳。她仅喝了半碗粟米粥,便以手示意先行退席。青枣见状,忙不迭起身搀扶着老夫人回房服侍。
酒酣耳热间,女眷已陆续离席。刘耘娘催着小女儿去歇下,自己则看着丈夫与儿子仍在席间谈兴正浓,便由着他们去了。
待收拾完狼藉的膳桌,耘娘带着王婆绕院落巡查了一圈。从倒门房管家路伯父子的居所,都一一过问是否有缺漏之处。
待诸事妥当,耘娘才返回后院。先至婆母房前问了安,又往东厢房查看女儿是否已安睡,最后到西厢房叮嘱儿子明日卯初起身,随她出门采买家用。
月已当空时,她才拖着疲累的身子回房。
一进屋便闲不住,将丈夫的旧衣按季候分门别类叠好收进柜中。忽的想起什么,转身向侧躺在床榻上的丈夫问道:“官人,这宅子究竟租了多少银钱?”
吴军闻言大笑,得意地摩挲着络腮胡,眉峰一挑:“娘子,这宅子咱们可是买下来的,并非租赁。”
耘娘听罢大惊,这可是两进的宅院!丈夫如今不过是正七品的指挥使,按官制,唯有正六品以上武官方能居住两进院落,此等门屋规格已是明显逾制。若说租赁尚可敷衍,若是购置,在这天子脚下难免招人侧目。
在仁宗朝,像吴大郎这样的禁军指挥使,俸禄由月俸、职田与朝廷赏赐构成。月俸为 30 贯铜钱,另可支取 5 顷职田(约合 500 亩)的租税收益,年总收入折铜钱约 600 至 800 贯。相较之下,普通禁军士兵月俸仅 1 贯,而从五品的都指挥使年俸可达 2000 贯以上。因当时铜钱短缺,民间实际流通中 “一贯” 仅合 770 文,并非足值千文。
此时东京城的物价:米价约 1 贯 / 石(每石重 59 公斤),羊肉 100 文 / 斤,猪肉 60 文 / 斤,普通绢帛 1.5 贯 / 匹,高档丝绸则需 5 贯 / 匹。而内城一套普通住宅,售价至少 5000 贯。
“你莫不是把公公留下的那些珠宝典卖了?” 想到这个可能,耘娘猛地放下手中衣物,转身用力捶了下丈夫的肩膀,“那是咱们说好给孩子们留着办嫁娶的!”
吴温老爷子当年可是打过不少硬仗,尤以南唐一役斩获颇丰。
南唐国力富庶,后主李煜投降后,宫中所藏珍宝 —— 诸如澄心堂纸、李廷圭墨(与龙尾砚、诸葛笔并称 “文房四宝”,为南唐至北宋的御用贡品),及国库内二百万两之巨的金银财货,皆被清点后分船运往东京,纳入皇家内藏库。史载装运时舟船盈河,往返数趟方得运完。
虽说北宋承袭五代《军资库法》,明令战场缴获须尽数上缴中央军资库,严禁私留,更有律法规定 “诸军人从军私留财物者,一尺杖八十,一匹加一等”,但金陵城破时,“士卒怀挟珠玉者不可胜计”,事后竟无一人被军法论处。
吴温素性机敏,早防着身边监军的耳目。攻入南唐皇宫那日,他故意大剌剌抓了几锭官银悬于腰间,任人看见,实则早与路伯备下双层束带行囊,将精选的玉器字画贴身裹于腹前,外覆厚重甲胄。每逢用餐便多揣两个炊饼塞在怀里,久而久之,同袍见他腰腹浑圆,只道是军粮充足养胖了。待战事稍歇,他又以 “回乡完婚” 为由告假,实则是要将这些私藏的珍宝捎回老家,交与吴寡妇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