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刘姿提前回到工作室,发现文靖正戴着耳机专注地操作电脑。她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却发现屏幕上显示的是他们艺术节演出的原始录音文件。
"这是什么?"她问。
文靖吓了一跳,摘下耳机。"我在整理素材,准备发给玛尔塔。这段..."他指了指屏幕上的波形图,"是你彩排时的即兴演奏,正式演出没用上。太美了,我在想要不要加进样片里。"
刘姿戴上耳机,立刻认出了那段旋律——忧郁而自由,像一只挣脱牢笼的鸟。她甚至不记得自己弹过这个,当时只是随手而作。
"怎么样?"文靖期待地问。
刘姿缓缓放下耳机。"不,不要用这个。"
"为什么?这可能是你创作过的最动人的旋律!"
"因为它不属于《重逢》。"刘姿轻声说,"那是...别的东西。"
文靖困惑地看着她。"什么意思?"
刘姿深吸一口气,走到钢琴前坐下。"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玛尔塔的问题——如果没有你们,我会创作什么样的音乐。"她的手指轻轻落在琴键上,"我想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她开始弹奏,不是他们熟悉的任何曲目,而是一段全新的、充满实验性的旋律。音符时而跳跃,时而绵长,打破常规节奏却自成一格。文靖的表情从惊讶逐渐变为沉思。
弹完后,工作室陷入沉默。
"这...很不一样。"文靖最终说,"很自由,但也有些混乱。"
刘姿的手指依然停留在琴键上。"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音乐。不是反对我们之前的合作,只是..."她寻找着合适的词,"需要表达另一个自己。"
文靖走近钢琴,坐在她旁边。"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的?"
"一直都有,只是没勇气承认。"刘姿坦诚道,"我害怕不符合期待,害怕破坏团队的和谐,所以压抑了这部分创作冲动。"
文靖沉默地弹了几个音符,与刘姿刚才的旋律形成有趣的对比。"我们需要谈谈柏林的事。"
"我知道。"
"不只是关于去不去,"文靖继续说,"而是关于我们三个人的未来。《重逢》很棒,但它可能只是我们合作的一个章节,不是全部。"
刘姿惊讶地看着他。这正是她所想,却不敢说出口的。
"你们在讨论柏林?"小雨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抱着一堆刚冲洗的照片走进来,"终于。"
文靖站起身,帮小雨放下东西。"刘姿刚才弹了一段全新的创作,非常实验性。"
小雨看了看刘姿,又看了看文靖。"所以...?"
"所以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合作方式。"文靖说,"如果刘姿需要更多独立创作空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艺术方向..."
"那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团队了?"小雨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刘姿站起来,走到小雨面前。"不完全是。我们可以有各自的项目,同时保持核心合作。就像..."她思考着比喻,"就像独奏与合奏交替进行。"
小雨的表情放松了些。"这其实...很有道理。事实上,"她犹豫了一下,"玛尔塔私下问我有没有兴趣做一个个展,不只是摄影,还包括一些影像装置。"
文靖惊讶地挑眉。"你没告诉我们。"
"因为我不确定。"小雨摆弄着一张照片,"我不想破坏我们的团队。但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艺术家需要成长。"刘姿轻声完成她的句子。
三人面面相觑,意识到他们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过去几周的经历——艺术节的认可、玛尔塔的邀约、各自的创作冲动——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我们需要一个会议。"文靖宣布,"正式的。明天早上,带上所有想法和担忧。现在,我建议我们都各自思考一下,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那天晚上,刘姿没有回旅馆,而是带着小提琴来到河边。满月高悬,银光洒在水面上,像一条闪烁的道路。她开始演奏,没有乐谱,没有计划,只有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音乐流淌而出,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澎湃。她想象着这些音符飞向远方,越过山峦,跨过海洋,到达她从未去过的地方。
"我就知道能在这里找到你。"
刘姿转身,看到文靖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两罐啤酒。就像那晚小雨找到她一样。
"偷听我演奏?"她半开玩笑地问。
文靖走过来,递给她一罐啤酒。"只是路过。"他坐在河堤上,"很美,虽然我听不懂结构。"
刘姿也坐下来,啤酒罐冰凉贴着手心。"没有结构,只有感觉。"
他们沉默地喝着啤酒,听着河水轻拍岸边的声音。
"我一直在想,"文靖最终开口,"我们认识多久了?"
"四年三个月。"刘姿不假思索地回答,然后为自己的精确感到有些尴尬。
文靖微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音乐教室里,我纠正了你的指法。"
刘姿也笑了。"你震惊到我了。"
"而我爱上了你。"文靖轻声说,"不只是因为你聪明,更因为你眼中的那种热情——对音乐,对生活。"
刘姿的心跳加速。文靖很少这样直白地表达感情。
"这些年,"他继续说,"我看着你变得越来越优秀,但也越来越...谨慎。就像你的一部分被锁起来了。直到最近,我才又看到那个敢于挑战教授的刘姿。"
月光下,文靖的侧脸线条分明,眼中闪烁着刘姿熟悉又陌生的光芒。
"所以,"他转向她,"无论明天我们决定什么,无论柏林去不去,我要你知道——我爱的是完整的你,包括那些我不知道的部分。"
刘姿的眼眶湿润了。她靠过去,额头抵着文靖的肩膀。"谢谢你。"
"为了什么?"
"为了等待我发现这一点。"
第二天上午,三人聚在工作室,面前摆着咖啡和白板。文靖写下"未来计划"四个大字,然后画了三条分叉又交汇的线。
"我先说,"他放下记号笔,"我想继续我们的合作,但也支持每个人独立发展。也许可以设定一个比例,比如70%团队项目,30%个人创作。"
小雨接着发言:"我需要更多时间思考玛尔塔的邀约。但无论如何,摄影始终是我的重心,无论是作为团队一部分还是个人项目。"
轮到刘姿时,她深吸一口气:"我想尝试更实验性的音乐创作,可能不适合《重逢》的风格。但我依然热爱我们的合作。"她顿了顿,"另外...我考虑申请音乐学院的作曲研究生。"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文靖和小雨都愣住了。
"什么时候决定的?"文靖问。
"最近。其实一直有这个想法,只是..."刘姿没有说完。
"只是觉得不符合团队需要。"小雨轻声替她完成。
三人沉默了一会儿,各自沉浸在思绪中。窗外,小镇的钟声敲响十下。
"那么,"文靖最终说,"我们达成什么共识?"
刘姿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三个相交的圆。"我们保持核心团队,继续完善《重逢》,同时支持彼此的个人发展。"她在交叉区域写下"共同项目",在独立区域分别写下各自的名字。
"关于柏林,"她继续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玛尔塔的邀请,但明确这是团队项目。小雨可以同时考虑个展机会,如果时间允许。"
小雨点点头。"听起来合理。"
文靖看了看白板,又看了看两个女孩。"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他犹豫了一下,"我和刘姿的关系...会不会影响团队决策?"
这个直接的问题让刘姿屏住了呼吸。她和小雨交换了一个眼神。
"说实话,"小雨慢慢地说,"有时候会。但我宁愿你们坦诚相待,而不是为了'团队和谐'压抑真实想法。"
刘姿感激地看着她。"我们保证会注意界限。而且..."她看向文靖,"我们谈过了,关于给予彼此艺术空间的重要性。"
讨论持续了整个上午。他们制定了详细计划:继续《重逢》的巡回展示;支持小雨筹备个展;帮助刘姿准备研究生申请;定期举行"艺术分享会",交流各自独立创作的进展。
午饭后,文靖提议即兴演奏一曲,作为新开始的庆祝。他弹吉他,刘姿拉小提琴,小雨则用相机记录这个时刻。音乐开始时有些生涩,但很快找到了节奏,就像他们的关系一样——经过调整,依然和谐。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小雨放下相机,眼中闪着光。"我想我有了新项目的灵感——关于音乐家与他们的第二自我。"
"这是什么?"她问。
文靖吓了一跳,摘下耳机。"我在整理素材,准备发给玛尔塔。这段..."他指了指屏幕上的波形图,"是你彩排时的即兴演奏,正式演出没用上。太美了,我在想要不要加进样片里。"
刘姿戴上耳机,立刻认出了那段旋律——忧郁而自由,像一只挣脱牢笼的鸟。她甚至不记得自己弹过这个,当时只是随手而作。
"怎么样?"文靖期待地问。
刘姿缓缓放下耳机。"不,不要用这个。"
"为什么?这可能是你创作过的最动人的旋律!"
"因为它不属于《重逢》。"刘姿轻声说,"那是...别的东西。"
文靖困惑地看着她。"什么意思?"
刘姿深吸一口气,走到钢琴前坐下。"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玛尔塔的问题——如果没有你们,我会创作什么样的音乐。"她的手指轻轻落在琴键上,"我想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她开始弹奏,不是他们熟悉的任何曲目,而是一段全新的、充满实验性的旋律。音符时而跳跃,时而绵长,打破常规节奏却自成一格。文靖的表情从惊讶逐渐变为沉思。
弹完后,工作室陷入沉默。
"这...很不一样。"文靖最终说,"很自由,但也有些混乱。"
刘姿的手指依然停留在琴键上。"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音乐。不是反对我们之前的合作,只是..."她寻找着合适的词,"需要表达另一个自己。"
文靖走近钢琴,坐在她旁边。"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的?"
"一直都有,只是没勇气承认。"刘姿坦诚道,"我害怕不符合期待,害怕破坏团队的和谐,所以压抑了这部分创作冲动。"
文靖沉默地弹了几个音符,与刘姿刚才的旋律形成有趣的对比。"我们需要谈谈柏林的事。"
"我知道。"
"不只是关于去不去,"文靖继续说,"而是关于我们三个人的未来。《重逢》很棒,但它可能只是我们合作的一个章节,不是全部。"
刘姿惊讶地看着他。这正是她所想,却不敢说出口的。
"你们在讨论柏林?"小雨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抱着一堆刚冲洗的照片走进来,"终于。"
文靖站起身,帮小雨放下东西。"刘姿刚才弹了一段全新的创作,非常实验性。"
小雨看了看刘姿,又看了看文靖。"所以...?"
"所以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合作方式。"文靖说,"如果刘姿需要更多独立创作空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艺术方向..."
"那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团队了?"小雨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刘姿站起来,走到小雨面前。"不完全是。我们可以有各自的项目,同时保持核心合作。就像..."她思考着比喻,"就像独奏与合奏交替进行。"
小雨的表情放松了些。"这其实...很有道理。事实上,"她犹豫了一下,"玛尔塔私下问我有没有兴趣做一个个展,不只是摄影,还包括一些影像装置。"
文靖惊讶地挑眉。"你没告诉我们。"
"因为我不确定。"小雨摆弄着一张照片,"我不想破坏我们的团队。但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艺术家需要成长。"刘姿轻声完成她的句子。
三人面面相觑,意识到他们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过去几周的经历——艺术节的认可、玛尔塔的邀约、各自的创作冲动——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我们需要一个会议。"文靖宣布,"正式的。明天早上,带上所有想法和担忧。现在,我建议我们都各自思考一下,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那天晚上,刘姿没有回旅馆,而是带着小提琴来到河边。满月高悬,银光洒在水面上,像一条闪烁的道路。她开始演奏,没有乐谱,没有计划,只有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音乐流淌而出,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澎湃。她想象着这些音符飞向远方,越过山峦,跨过海洋,到达她从未去过的地方。
"我就知道能在这里找到你。"
刘姿转身,看到文靖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两罐啤酒。就像那晚小雨找到她一样。
"偷听我演奏?"她半开玩笑地问。
文靖走过来,递给她一罐啤酒。"只是路过。"他坐在河堤上,"很美,虽然我听不懂结构。"
刘姿也坐下来,啤酒罐冰凉贴着手心。"没有结构,只有感觉。"
他们沉默地喝着啤酒,听着河水轻拍岸边的声音。
"我一直在想,"文靖最终开口,"我们认识多久了?"
"四年三个月。"刘姿不假思索地回答,然后为自己的精确感到有些尴尬。
文靖微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音乐教室里,我纠正了你的指法。"
刘姿也笑了。"你震惊到我了。"
"而我爱上了你。"文靖轻声说,"不只是因为你聪明,更因为你眼中的那种热情——对音乐,对生活。"
刘姿的心跳加速。文靖很少这样直白地表达感情。
"这些年,"他继续说,"我看着你变得越来越优秀,但也越来越...谨慎。就像你的一部分被锁起来了。直到最近,我才又看到那个敢于挑战教授的刘姿。"
月光下,文靖的侧脸线条分明,眼中闪烁着刘姿熟悉又陌生的光芒。
"所以,"他转向她,"无论明天我们决定什么,无论柏林去不去,我要你知道——我爱的是完整的你,包括那些我不知道的部分。"
刘姿的眼眶湿润了。她靠过去,额头抵着文靖的肩膀。"谢谢你。"
"为了什么?"
"为了等待我发现这一点。"
第二天上午,三人聚在工作室,面前摆着咖啡和白板。文靖写下"未来计划"四个大字,然后画了三条分叉又交汇的线。
"我先说,"他放下记号笔,"我想继续我们的合作,但也支持每个人独立发展。也许可以设定一个比例,比如70%团队项目,30%个人创作。"
小雨接着发言:"我需要更多时间思考玛尔塔的邀约。但无论如何,摄影始终是我的重心,无论是作为团队一部分还是个人项目。"
轮到刘姿时,她深吸一口气:"我想尝试更实验性的音乐创作,可能不适合《重逢》的风格。但我依然热爱我们的合作。"她顿了顿,"另外...我考虑申请音乐学院的作曲研究生。"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文靖和小雨都愣住了。
"什么时候决定的?"文靖问。
"最近。其实一直有这个想法,只是..."刘姿没有说完。
"只是觉得不符合团队需要。"小雨轻声替她完成。
三人沉默了一会儿,各自沉浸在思绪中。窗外,小镇的钟声敲响十下。
"那么,"文靖最终说,"我们达成什么共识?"
刘姿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三个相交的圆。"我们保持核心团队,继续完善《重逢》,同时支持彼此的个人发展。"她在交叉区域写下"共同项目",在独立区域分别写下各自的名字。
"关于柏林,"她继续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玛尔塔的邀请,但明确这是团队项目。小雨可以同时考虑个展机会,如果时间允许。"
小雨点点头。"听起来合理。"
文靖看了看白板,又看了看两个女孩。"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他犹豫了一下,"我和刘姿的关系...会不会影响团队决策?"
这个直接的问题让刘姿屏住了呼吸。她和小雨交换了一个眼神。
"说实话,"小雨慢慢地说,"有时候会。但我宁愿你们坦诚相待,而不是为了'团队和谐'压抑真实想法。"
刘姿感激地看着她。"我们保证会注意界限。而且..."她看向文靖,"我们谈过了,关于给予彼此艺术空间的重要性。"
讨论持续了整个上午。他们制定了详细计划:继续《重逢》的巡回展示;支持小雨筹备个展;帮助刘姿准备研究生申请;定期举行"艺术分享会",交流各自独立创作的进展。
午饭后,文靖提议即兴演奏一曲,作为新开始的庆祝。他弹吉他,刘姿拉小提琴,小雨则用相机记录这个时刻。音乐开始时有些生涩,但很快找到了节奏,就像他们的关系一样——经过调整,依然和谐。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小雨放下相机,眼中闪着光。"我想我有了新项目的灵感——关于音乐家与他们的第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