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出发前夜,文靖和刘姿坐在河边,看着夕阳将水面染成金色。
"第一次分开这么久。"文靖轻声说,手指缠绕着她的。
刘姿靠在他肩上。"会想念你的。但也会兴奋地等待你带回来的新音乐。"
文靖转向她,表情异常认真。"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我们的音乐道路如何分合,我要你知道——"
"你爱我,包括那些你不了解的部分。"刘姿完成他的句子,"我也一样。"
他们相视而笑,在夕阳下交换了一个温柔的吻。
文靖离开后,刘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考试准备中。白天练习规定曲目,晚上则继续她的实验性创作。有时小雨会来陪她,安静地拍摄她练琴的样子,或者只是带来一杯热茶。
"你最近的作品..."一天晚上,小雨听完刘姿的新创作后说,"感觉不一样了。更...自由,但也更有控制力。"
刘姿从钢琴前抬起头:"真的吗?"
小雨点点头:"就像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既不是迎合评委,也不是刻意反叛,就是...纯粹的刘姿风格。"
刘姿感到一阵温暖。这正是她一直追寻的感觉——不再被"应该"创作什么所束缚,也不再为了反抗而反抗,只是真诚地表达。
考试前一天,刘姿收到了文靖从音乐节发来的录音文件。她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那是一段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即兴创作,既有文靖标志性的精确节奏,又有她从未听过的自由表达。最后是一段语音留言:
"这里的音乐家们教会我,真正的技巧不在于遵守规则,而在于知道何时打破它们。想念你,祝明天考试顺利。记住,无论结果如何,你的音乐已经打动了我这个最苛刻的听众。"
刘姿反复听着这段留言,直到熟记每一个音符和每一个词。第二天,她走进考场时,心中带着一种奇特的平静。
演奏规定曲目时,她展现了全部技巧;而在即兴创作环节,她放飞了那些实验性的灵感。评委们的表情难以捉摸,但刘姿发现自己并不像预期那样焦虑。她已经做了真实的自己,这就足够了。
考试结束后的傍晚,刘姿独自来到钢琴前,开始弹奏一首全新的曲子——关于离别与成长,关于爱情与独立,关于如何在两个世界中找到平衡。旋律流淌而出,不再需要思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掌声从门口传来。刘姿转身,看到文靖站在那里,风尘仆仆但面带微笑。
"提前回来了?"她惊讶地问。
"改签了机票。"文靖走近,"不想错过你的重要时刻。"他顿了顿,"那首曲子...太美了。新创作的?"
刘姿点点头:"《平衡点》。关于找到自己的声音,同时不失去与他人的连接。"
文靖坐到她旁边,手指轻轻放在琴键上。"教我弹?"
刘姿握住他的手,引导他找到第一个音符。就这样,在黄昏的光线中,他们一起弹完了这首曲子,有时引领,有时跟随,但始终和谐。
窗外,第一颗星星出现在渐暗的天空中,静静见证着这个小小的、珍贵的时刻。
音乐学院的信封比想象的更厚重。刘姿坐在工作室的台阶上,手指微微发抖,阳光在纸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信封上的火漆印章完整无缺,仿佛守护着里面的命运。
"要帮忙打开吗?"文靖在她身边坐下,手里拿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花茶——她最近喜欢的口味。
刘姿摇摇头,深吸一口气,沿着信封边缘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的文件比她预期的多: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奖学金说明...还有一封印着系主任签名的附加信。
"恭喜你被录取为..."文靖凑过来读道,声音突然停住了。
刘姿的目光落在关键句子上:"...条件录取至传统作曲专业,实验性作品创作将作为课外活动进行,由导师酌情指导。"
"条件录取?"文靖皱眉,"这是什么意思?"
小雨从工作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刚冲洗的照片。"有消息了?"她看到两人的表情,立刻明白了什么,"不是好消息?"
刘姿将信递给她,喉咙发紧。"他们接受我,但只作为传统作曲学生。我的实验作品只能'课外进行'。"
小雨快速浏览信件,眉头越皱越紧。"这简直...他们根本不懂你的音乐。"
"不,他们懂。"刘姿苦笑,"正因如此才要限制。"
文靖握住她的手。"也许只是第一年的要求?等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刘姿抽出那叠文件中的课程表,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析等传统课程。在最后一页的角落,一行小字写着:"非传统创作需提前申请导师批准"。
阳光突然变得刺眼起来。三个月前,当她提交那份充满实验精神的作品集时,曾幻想过学院会敞开怀抱欢迎她的创新。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要接受吗?"小雨轻声问。
刘姿看着远处河面上闪烁的光点。这是她梦寐以求的音乐学院,国内最好的音乐学府之一。但代价是什么?将她音乐中最真实的部分隐藏起来?
"我不知道。"她最终说,声音几乎听不见。
那天晚上,刘姿独自来到钢琴前。手指悬在琴键上方,却迟迟没有落下。她该弹什么?巴赫的平均律来证明自己的传统功底?还是那些不被认可的即兴创作?
最终,她弹起了文靖从音乐节带回来的那段旋律——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形式。弹着弹着,她加入了自己的变奏,让音乐变得更加自由流动。
"我就知道能在这里找到你。"
文靖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刘姿没有停下演奏,直到完成最后一个音符。
"很美。"文靖坐到她旁边,"新创作的?"
刘姿摇摇头。"只是即兴发挥。"她顿了顿,"我决定接受录取。"
文靖惊讶地看着她。"即使有那些限制?"
"也许那些限制是必要的。"刘姿轻声说,"就像你从音乐节回来后说的,真正的技巧在于知道何时打破规则——但首先得了解规则,不是吗?"
文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点头。"有道理。而且课外创作不代表不能创作。"
"正是如此。"刘姿挤出一个微笑,"再说,这只是一年。如果实在无法忍受,我总能退学。"
文靖握紧她的手。"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
刘姿靠在他肩上,闭上眼睛。她没说的是,那份录取通知中还附带了一个诱惑——全额奖学金,足以覆盖她全部学费和生活费。对一个小镇出来的音乐生来说,这个机会太过珍贵,不容拒绝。
一周后,文靖也收到了消息——那位在艺术节上认识的法國音乐制作人正式邀请他去巴黎参与一个跨文化音乐项目,为期三个月。
"时间正好与你的开学重叠。"文靖苦恼地说,将邮件给刘姿看,"我不确定该不该接受。"
刘姿读着那封热情洋溢的邀请函,胸口一阵发紧。三个月。他们从未分开过这么久。但机会难得——知名制作人、专业录音室、国际发行可能...
"你必须去。"她听见自己说,"正如你支持我一样。"
文靖的表情复杂。"但你的开学第一学期...还有《重逢》项目的后续工作..."
"我们会想办法。"刘姿坚定地说,"这不是我们讨论过的吗?支持彼此的发展,即使那意味着暂时的分离。"
文靖凝视着她,眼中满是爱与忧虑。"你确定?"
"完全确定。"刘姿微笑,"我们可以视频通话,分享创作进度。而且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
就这样,在夏末的最后几天里,他们各自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分离。刘姿收拾行李前往音乐学院所在的都市;文靖办理签证和机票;小雨则继续筹备她的个展,同时担任两人之间的联络人。
"第一次分开这么久。"文靖轻声说,手指缠绕着她的。
刘姿靠在他肩上。"会想念你的。但也会兴奋地等待你带回来的新音乐。"
文靖转向她,表情异常认真。"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我们的音乐道路如何分合,我要你知道——"
"你爱我,包括那些你不了解的部分。"刘姿完成他的句子,"我也一样。"
他们相视而笑,在夕阳下交换了一个温柔的吻。
文靖离开后,刘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考试准备中。白天练习规定曲目,晚上则继续她的实验性创作。有时小雨会来陪她,安静地拍摄她练琴的样子,或者只是带来一杯热茶。
"你最近的作品..."一天晚上,小雨听完刘姿的新创作后说,"感觉不一样了。更...自由,但也更有控制力。"
刘姿从钢琴前抬起头:"真的吗?"
小雨点点头:"就像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既不是迎合评委,也不是刻意反叛,就是...纯粹的刘姿风格。"
刘姿感到一阵温暖。这正是她一直追寻的感觉——不再被"应该"创作什么所束缚,也不再为了反抗而反抗,只是真诚地表达。
考试前一天,刘姿收到了文靖从音乐节发来的录音文件。她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那是一段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即兴创作,既有文靖标志性的精确节奏,又有她从未听过的自由表达。最后是一段语音留言:
"这里的音乐家们教会我,真正的技巧不在于遵守规则,而在于知道何时打破它们。想念你,祝明天考试顺利。记住,无论结果如何,你的音乐已经打动了我这个最苛刻的听众。"
刘姿反复听着这段留言,直到熟记每一个音符和每一个词。第二天,她走进考场时,心中带着一种奇特的平静。
演奏规定曲目时,她展现了全部技巧;而在即兴创作环节,她放飞了那些实验性的灵感。评委们的表情难以捉摸,但刘姿发现自己并不像预期那样焦虑。她已经做了真实的自己,这就足够了。
考试结束后的傍晚,刘姿独自来到钢琴前,开始弹奏一首全新的曲子——关于离别与成长,关于爱情与独立,关于如何在两个世界中找到平衡。旋律流淌而出,不再需要思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掌声从门口传来。刘姿转身,看到文靖站在那里,风尘仆仆但面带微笑。
"提前回来了?"她惊讶地问。
"改签了机票。"文靖走近,"不想错过你的重要时刻。"他顿了顿,"那首曲子...太美了。新创作的?"
刘姿点点头:"《平衡点》。关于找到自己的声音,同时不失去与他人的连接。"
文靖坐到她旁边,手指轻轻放在琴键上。"教我弹?"
刘姿握住他的手,引导他找到第一个音符。就这样,在黄昏的光线中,他们一起弹完了这首曲子,有时引领,有时跟随,但始终和谐。
窗外,第一颗星星出现在渐暗的天空中,静静见证着这个小小的、珍贵的时刻。
音乐学院的信封比想象的更厚重。刘姿坐在工作室的台阶上,手指微微发抖,阳光在纸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信封上的火漆印章完整无缺,仿佛守护着里面的命运。
"要帮忙打开吗?"文靖在她身边坐下,手里拿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花茶——她最近喜欢的口味。
刘姿摇摇头,深吸一口气,沿着信封边缘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的文件比她预期的多: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奖学金说明...还有一封印着系主任签名的附加信。
"恭喜你被录取为..."文靖凑过来读道,声音突然停住了。
刘姿的目光落在关键句子上:"...条件录取至传统作曲专业,实验性作品创作将作为课外活动进行,由导师酌情指导。"
"条件录取?"文靖皱眉,"这是什么意思?"
小雨从工作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刚冲洗的照片。"有消息了?"她看到两人的表情,立刻明白了什么,"不是好消息?"
刘姿将信递给她,喉咙发紧。"他们接受我,但只作为传统作曲学生。我的实验作品只能'课外进行'。"
小雨快速浏览信件,眉头越皱越紧。"这简直...他们根本不懂你的音乐。"
"不,他们懂。"刘姿苦笑,"正因如此才要限制。"
文靖握住她的手。"也许只是第一年的要求?等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刘姿抽出那叠文件中的课程表,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析等传统课程。在最后一页的角落,一行小字写着:"非传统创作需提前申请导师批准"。
阳光突然变得刺眼起来。三个月前,当她提交那份充满实验精神的作品集时,曾幻想过学院会敞开怀抱欢迎她的创新。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要接受吗?"小雨轻声问。
刘姿看着远处河面上闪烁的光点。这是她梦寐以求的音乐学院,国内最好的音乐学府之一。但代价是什么?将她音乐中最真实的部分隐藏起来?
"我不知道。"她最终说,声音几乎听不见。
那天晚上,刘姿独自来到钢琴前。手指悬在琴键上方,却迟迟没有落下。她该弹什么?巴赫的平均律来证明自己的传统功底?还是那些不被认可的即兴创作?
最终,她弹起了文靖从音乐节带回来的那段旋律——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形式。弹着弹着,她加入了自己的变奏,让音乐变得更加自由流动。
"我就知道能在这里找到你。"
文靖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刘姿没有停下演奏,直到完成最后一个音符。
"很美。"文靖坐到她旁边,"新创作的?"
刘姿摇摇头。"只是即兴发挥。"她顿了顿,"我决定接受录取。"
文靖惊讶地看着她。"即使有那些限制?"
"也许那些限制是必要的。"刘姿轻声说,"就像你从音乐节回来后说的,真正的技巧在于知道何时打破规则——但首先得了解规则,不是吗?"
文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点头。"有道理。而且课外创作不代表不能创作。"
"正是如此。"刘姿挤出一个微笑,"再说,这只是一年。如果实在无法忍受,我总能退学。"
文靖握紧她的手。"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
刘姿靠在他肩上,闭上眼睛。她没说的是,那份录取通知中还附带了一个诱惑——全额奖学金,足以覆盖她全部学费和生活费。对一个小镇出来的音乐生来说,这个机会太过珍贵,不容拒绝。
一周后,文靖也收到了消息——那位在艺术节上认识的法國音乐制作人正式邀请他去巴黎参与一个跨文化音乐项目,为期三个月。
"时间正好与你的开学重叠。"文靖苦恼地说,将邮件给刘姿看,"我不确定该不该接受。"
刘姿读着那封热情洋溢的邀请函,胸口一阵发紧。三个月。他们从未分开过这么久。但机会难得——知名制作人、专业录音室、国际发行可能...
"你必须去。"她听见自己说,"正如你支持我一样。"
文靖的表情复杂。"但你的开学第一学期...还有《重逢》项目的后续工作..."
"我们会想办法。"刘姿坚定地说,"这不是我们讨论过的吗?支持彼此的发展,即使那意味着暂时的分离。"
文靖凝视着她,眼中满是爱与忧虑。"你确定?"
"完全确定。"刘姿微笑,"我们可以视频通话,分享创作进度。而且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
就这样,在夏末的最后几天里,他们各自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分离。刘姿收拾行李前往音乐学院所在的都市;文靖办理签证和机票;小雨则继续筹备她的个展,同时担任两人之间的联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