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刘姿站在音乐学院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前,感到自己渺小如蝼蚁。校园里到处都是自信满满的学生,他们谈论着她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名字中带着各种国际比赛奖项。
她的导师劳伦斯教授是个银发严肃的老者,据说曾培养出多位知名作曲家。第一节课后,他让刘姿留下。
"我看过你的申请材料。"劳伦斯的声音像他的外表一样严肃,"那些...实验作品显示出一定的想象力,但缺乏学术严谨性。"
刘姿握紧拳头,指甲陷入掌心。"我认为音乐不应该被规则束缚,教授。"
"胡闹。"劳伦斯皱眉,"规则是几个世纪以来伟大音乐家总结的智慧。你要先学会走路,才能奔跑。"他推了推眼镜,"我建议你暂时忘记那些前卫想法,专注于打好基础。同意吗?"
刘姿咬着嘴唇,最终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周是痛苦的适应期。每天八小时的理论课程,无尽的作业分析,还有那些必须精确复制的古典作品演奏。刘姿感觉自己像被关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每一次创造性的冲动都被"不符合规范"打压。
唯一的光亮是与文靖的视频通话。尽管有时差,他们还是尽量每天联系,分享各自的经历。文靖在巴黎如鱼得水,他的音乐融合了东方元素,受到制作团队的高度评价。
"坚持住,"屏幕里的文靖鼓励她,"记住这只是过程。"
刘姿点点头,没有告诉他劳伦斯教授如何批评她作业中"不合常规"的和声进行,或者同学们如何嘲笑她即兴演奏的习惯。
十月初,学院举办了第一场新生作品展示会。每位学生需要演奏一首自创的古典风格作品。刘姿准备了规定的奏鸣曲,但在上台前的最后一刻,她改变了主意。
"下面请刘姿同学演奏她的原创作品。"主持人的声音在礼堂回荡。
刘姿深吸一口气,走到钢琴前。她没有拿出准备好的乐谱,而是空着手坐下。礼堂里一片寂静,她能感觉到劳伦斯教授锐利的目光。
手指落在琴键上,她开始演奏——不是那首精心准备的古典风格奏鸣曲,而是一段全新的、充满实验性的旋律。音乐开始时柔和而克制,然后逐渐变得大胆自由,打破常规节奏和和声规则,却又奇妙地自成一格。
演奏结束时,礼堂里一片寂静。然后,零星的掌声从后排响起,逐渐扩散。刘姿抬头,看到大多数评委面露不悦,但有几位年轻教授明显被打动了。
劳伦斯教授走上台,脸色阴沉。"刘姿同学,你完全无视了展示会的要求。"
"我认为音乐不应该被规则束缚,教授。"刘姿重复了她第一天的话,但这次声音更加坚定,"这是我的真实创作。"
礼堂里响起一阵低声议论。劳伦斯正要说什么,一位坐在评委席边缘的中年女士站了起来。
"有意思的观点。"她的声音清晰而平静,"能告诉我们这首曲子的灵感吗?"
刘姿认出了她——陈教授,著名的华裔作曲家,学院的特邀客座教授。
"是关于...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刘姿诚实地说,"它既想飞翔,又害怕失去庇护。"
陈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技术上有些粗糙,但情感表达非常真实。"她转向劳伦斯,"也许我们该鼓励这种原创性,而不仅仅是复制过去?"
这场小小的"反叛"在学院引起了一阵波澜。刘姿既受到一些前卫学生的崇拜,也被保守派教师视为问题学生。劳伦斯教授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要么严格遵守课程要求,要么考虑退学。
那天晚上,刘姿独自在琴房待到很晚。她反复弹奏着那段展示会上的旋律,试图找出一种既能表达自我又符合学术要求的方式,但每次尝试都让她更加沮丧。
"需要旁观者的意见吗?"
刘姿转身,看到陈教授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杯茶。
"我猜会在这里找到你。"陈教授递给她一杯茶,"今天的事情很勇敢,但也有些鲁莽。"
刘姿接过茶杯,热度透过陶瓷传到她冰凉的指尖。"我只是厌倦了伪装。"
"理解。"陈教授坐到旁边的椅子上,"但艺术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不是完全服从规则,也不是彻底打破一切。"
刘姿抬头看她。"那是什么?"
"对话。"陈教授微笑,"与传统对话,与创新对话,最终找到你自己的声音。"她指了指钢琴,"再弹一次你的作品,但这次尝试融入一些你学到的古典元素。"
刘姿犹豫了一下,然后开始演奏。起初她机械地加入一些传统和声,但很快,一种奇妙的融合自然产生了——实验性的旋律因古典技巧而更加丰满,传统形式因创新表达而焕发新生。
弹完后,陈教授轻轻鼓掌。"看,这不就好多了?你不是在抛弃所学,而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风格。"
刘姿看着自己的双手,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不是选择传统或创新...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正是如此。"陈教授站起身,"顺便一提,我主持一个非正式的作曲工作坊,每周三晚上。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参加。没有课程要求,只有真诚的音乐交流。"
刘姿感到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我非常愿意,教授。"
"叫我陈老师就好。"她走向门口,又回头说,"对了,你男朋友从巴黎发来的作品很有趣。东西方元素的融合很有新意。"
刘姿惊讶地睁大眼睛。"您认识文靖?"
"音乐圈比你想象的小。"陈教授神秘地笑了笑,"也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合作,你们三个。"
陈教授离开后,刘姿重新弹起那段旋律,但这次带着全新的理解。音乐不再是反抗的武器,而是沟通的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规则与自由,她与这个学术世界。
第二天,她找到劳伦斯教授,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她会严格遵守课程要求,但同时参加陈教授的工作坊,探索自己的创作风格。出乎意料的是,劳伦斯同意了。
"只要你的主修课程成绩达标,课外活动我不干涉。"他严肃地说,"但要记住,学位证书代表的是对音乐传统的掌握,不是标新立异的能力。"
就这样,刘姿开始了双重音乐生活——白天是模范的传统作曲学生,晚上则是实验工作坊的积极参与者。她将这两种经验都分享给远在巴黎的文靖,而他的回应总是充满鼓励。
文靖的项目延长了一个月,这意味着他要到学期末才能回来。虽然失望,但刘姿理解这个机会对他的重要性。他们约定,在文靖回国前,三人要在小雨的小镇工作室重聚,举行一次特别的"艺术分享日"。
十二月的第一个周末,刘姿乘火车回到小镇。窗外,初雪轻轻覆盖着田野,像一层柔软的白色毯子。她想起半年前三人在这里的誓言——支持彼此独立发展,同时保持心灵的连接。
月台上,文靖和小雨等待着她。四个月不见,文靖的头发长了些,下巴上留着精心修剪的胡茬,看起来更加成熟。看到刘姿,他立刻跑过来,将她紧紧抱在怀里。
"想死你了。"他在她耳边低语,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刘姿埋首在他肩头,呼吸着那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我也是。"
她的导师劳伦斯教授是个银发严肃的老者,据说曾培养出多位知名作曲家。第一节课后,他让刘姿留下。
"我看过你的申请材料。"劳伦斯的声音像他的外表一样严肃,"那些...实验作品显示出一定的想象力,但缺乏学术严谨性。"
刘姿握紧拳头,指甲陷入掌心。"我认为音乐不应该被规则束缚,教授。"
"胡闹。"劳伦斯皱眉,"规则是几个世纪以来伟大音乐家总结的智慧。你要先学会走路,才能奔跑。"他推了推眼镜,"我建议你暂时忘记那些前卫想法,专注于打好基础。同意吗?"
刘姿咬着嘴唇,最终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周是痛苦的适应期。每天八小时的理论课程,无尽的作业分析,还有那些必须精确复制的古典作品演奏。刘姿感觉自己像被关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每一次创造性的冲动都被"不符合规范"打压。
唯一的光亮是与文靖的视频通话。尽管有时差,他们还是尽量每天联系,分享各自的经历。文靖在巴黎如鱼得水,他的音乐融合了东方元素,受到制作团队的高度评价。
"坚持住,"屏幕里的文靖鼓励她,"记住这只是过程。"
刘姿点点头,没有告诉他劳伦斯教授如何批评她作业中"不合常规"的和声进行,或者同学们如何嘲笑她即兴演奏的习惯。
十月初,学院举办了第一场新生作品展示会。每位学生需要演奏一首自创的古典风格作品。刘姿准备了规定的奏鸣曲,但在上台前的最后一刻,她改变了主意。
"下面请刘姿同学演奏她的原创作品。"主持人的声音在礼堂回荡。
刘姿深吸一口气,走到钢琴前。她没有拿出准备好的乐谱,而是空着手坐下。礼堂里一片寂静,她能感觉到劳伦斯教授锐利的目光。
手指落在琴键上,她开始演奏——不是那首精心准备的古典风格奏鸣曲,而是一段全新的、充满实验性的旋律。音乐开始时柔和而克制,然后逐渐变得大胆自由,打破常规节奏和和声规则,却又奇妙地自成一格。
演奏结束时,礼堂里一片寂静。然后,零星的掌声从后排响起,逐渐扩散。刘姿抬头,看到大多数评委面露不悦,但有几位年轻教授明显被打动了。
劳伦斯教授走上台,脸色阴沉。"刘姿同学,你完全无视了展示会的要求。"
"我认为音乐不应该被规则束缚,教授。"刘姿重复了她第一天的话,但这次声音更加坚定,"这是我的真实创作。"
礼堂里响起一阵低声议论。劳伦斯正要说什么,一位坐在评委席边缘的中年女士站了起来。
"有意思的观点。"她的声音清晰而平静,"能告诉我们这首曲子的灵感吗?"
刘姿认出了她——陈教授,著名的华裔作曲家,学院的特邀客座教授。
"是关于...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刘姿诚实地说,"它既想飞翔,又害怕失去庇护。"
陈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技术上有些粗糙,但情感表达非常真实。"她转向劳伦斯,"也许我们该鼓励这种原创性,而不仅仅是复制过去?"
这场小小的"反叛"在学院引起了一阵波澜。刘姿既受到一些前卫学生的崇拜,也被保守派教师视为问题学生。劳伦斯教授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要么严格遵守课程要求,要么考虑退学。
那天晚上,刘姿独自在琴房待到很晚。她反复弹奏着那段展示会上的旋律,试图找出一种既能表达自我又符合学术要求的方式,但每次尝试都让她更加沮丧。
"需要旁观者的意见吗?"
刘姿转身,看到陈教授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杯茶。
"我猜会在这里找到你。"陈教授递给她一杯茶,"今天的事情很勇敢,但也有些鲁莽。"
刘姿接过茶杯,热度透过陶瓷传到她冰凉的指尖。"我只是厌倦了伪装。"
"理解。"陈教授坐到旁边的椅子上,"但艺术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不是完全服从规则,也不是彻底打破一切。"
刘姿抬头看她。"那是什么?"
"对话。"陈教授微笑,"与传统对话,与创新对话,最终找到你自己的声音。"她指了指钢琴,"再弹一次你的作品,但这次尝试融入一些你学到的古典元素。"
刘姿犹豫了一下,然后开始演奏。起初她机械地加入一些传统和声,但很快,一种奇妙的融合自然产生了——实验性的旋律因古典技巧而更加丰满,传统形式因创新表达而焕发新生。
弹完后,陈教授轻轻鼓掌。"看,这不就好多了?你不是在抛弃所学,而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风格。"
刘姿看着自己的双手,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不是选择传统或创新...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正是如此。"陈教授站起身,"顺便一提,我主持一个非正式的作曲工作坊,每周三晚上。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参加。没有课程要求,只有真诚的音乐交流。"
刘姿感到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我非常愿意,教授。"
"叫我陈老师就好。"她走向门口,又回头说,"对了,你男朋友从巴黎发来的作品很有趣。东西方元素的融合很有新意。"
刘姿惊讶地睁大眼睛。"您认识文靖?"
"音乐圈比你想象的小。"陈教授神秘地笑了笑,"也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合作,你们三个。"
陈教授离开后,刘姿重新弹起那段旋律,但这次带着全新的理解。音乐不再是反抗的武器,而是沟通的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规则与自由,她与这个学术世界。
第二天,她找到劳伦斯教授,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她会严格遵守课程要求,但同时参加陈教授的工作坊,探索自己的创作风格。出乎意料的是,劳伦斯同意了。
"只要你的主修课程成绩达标,课外活动我不干涉。"他严肃地说,"但要记住,学位证书代表的是对音乐传统的掌握,不是标新立异的能力。"
就这样,刘姿开始了双重音乐生活——白天是模范的传统作曲学生,晚上则是实验工作坊的积极参与者。她将这两种经验都分享给远在巴黎的文靖,而他的回应总是充满鼓励。
文靖的项目延长了一个月,这意味着他要到学期末才能回来。虽然失望,但刘姿理解这个机会对他的重要性。他们约定,在文靖回国前,三人要在小雨的小镇工作室重聚,举行一次特别的"艺术分享日"。
十二月的第一个周末,刘姿乘火车回到小镇。窗外,初雪轻轻覆盖着田野,像一层柔软的白色毯子。她想起半年前三人在这里的誓言——支持彼此独立发展,同时保持心灵的连接。
月台上,文靖和小雨等待着她。四个月不见,文靖的头发长了些,下巴上留着精心修剪的胡茬,看起来更加成熟。看到刘姿,他立刻跑过来,将她紧紧抱在怀里。
"想死你了。"他在她耳边低语,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刘姿埋首在他肩头,呼吸着那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