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她轻声唤道,"上海音乐学院的事......"
"去吧。"文靖的手指轻轻按在断弦处,"我会在黄浦江边也找个这样的秘密基地。"
刘姿摇头:"我是想问......"她深吸一口气,"要不要一起开个大师课?你教即兴创作,我教古典技法。"
文靖愣住了,油灯的光在他眼中跳动:"校方同意吗?"
"管他们呢。"刘姿学着他惯常的语气,"错得漂亮比教得完美更重要。"
月光从集装箱的缝隙渗进来,与鲸油灯的光交融。在这个由锈铁和旧梦构筑的秘密空间里,两颗流浪的心终于找到了停泊的港湾。断弦的钢琴不再完美,却奏响了最真实的乐章——关于伤痕,关于重逢,关于所有未尽之言终将诉说的未来。
集装箱的铁门被猛地推开,刺眼的阳光照进来,刘姿和文靖同时眯起眼。
"我就知道!"小雨举着相机站在门口,金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你们俩果然躲在这儿!"
刘姿下意识从琴凳上站起来:"你怎么找到这里的?"
"拜托,"小雨翻了个白眼,走进来环顾四周,"我跟踪文靖拍纪录片都三年了,他那些秘密基地我比你还熟。"她拍了拍钢琴,"这架破琴居然还能弹?"
文靖无奈地摇头:"你来干嘛?"
"当然是来拯救你们。"小雨从背包里掏出一沓文件,"看看这个。"
刘姿接过文件,是一份音乐节企划书——《边界与回声:古典、即兴与影像的三重对话》。主办方赫然是上海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
"这是......"
"我策划的。"小雨得意地挑眉,"刘姿回国任教,文靖负责即兴创作工作坊,我负责全程纪录片。"她指了指最后一页的预算表,"赞助商都谈好了,就差你们点头。"
文靖和刘姿对视一眼。这个企划几乎完美解决了他们所有的顾虑——不必分开,不必放弃各自的音乐理念,甚至还能把小雨也拉进来。
"你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刘姿问。
小雨狡黠一笑:"从你们在柏林吵架那天。"她打开相机回放,屏幕上正是文靖摔门而出的画面,"我当时就想,这两个固执鬼迟早需要有人推一把。"
集装箱里陷入短暂的沉默。远处传来货轮的汽笛声,混着江水拍岸的声响。
文靖突然拿起吉他,弹出一段轻快的旋律:"所以这就是你一直跟着我们的原因?"
"不然呢?"小雨架好三脚架,"你们俩的故事可比我的摄影展有意思多了——天才少女和问题少年,分离与重逢,古典与即兴......"
"停,"刘姿笑着打断,"我们没那么戏剧化。"
"才怪。"小雨按下录制键,"现在,对着镜头说你们愿意。"
文靖看向刘姿,手指在吉他上轻轻敲着他们高中时常玩的节奏暗号。刘姿微微点头,走到钢琴前坐下。
"没有排练?"文靖挑眉。
"需要吗?"刘姿的手指已经落在琴键上。
小雨的镜头里,钢琴与吉他的声音在集装箱内交织。起初是试探性的对话,渐渐变成默契的呼应,最后汇成澎湃的合奏。断掉的琴弦不再碍事,反而成了独特的音色点缀。
演奏到一半,小雨突然放下相机,从包里掏出一个口琴加入。突如其来的布鲁斯音色让文靖惊讶地睁大眼睛,但很快笑着调整了和弦走向。
三重奏的声音穿过铁皮缝隙,飘向江面。路过码头的工人驻足聆听,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在这个隐秘的音乐盒子里,三个灵魂终于找到了最和谐的共鸣方式。
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后,小雨放下口琴:"所以,成交?"
文靖伸手接过企划书,在上面龙飞凤舞地签下名字:"成交。"
刘姿看着两个最重要的伙伴,忽然明白有些旅程注定要一起完成。无论是上海还是柏林,无论是古典还是即兴,只要他们的音乐还在彼此呼应,归途就永远在前方。
"对了,"小雨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又掏出一个信封,"这是王老师让我转交给你们的。"
刘姿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老照片——十七岁的他们,站在高中艺术节的舞台上。照片背面是王老师娟秀的字迹:"青春不会散场,只是换了个舞台。"
江风穿过集装箱的铁门,带着潮湿的气息。在这个意外的重逢时刻,过去与未来如同琴弦般共振,奏响下一段人生的前奏。
小雨的企划书在钢琴上投下一片阴影。刘姿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照片边缘,王老师的字迹在集装箱昏暗的光线里微微发亮。
"等等。"文靖突然按住企划书,"这个联合主办方......"他指着柏林艺术大学后面那个陌生的logo,"鲸歌文化?"
小雨的镜头不易察觉地偏移了半寸:"新锐音乐厂牌,老板是......"
"埃尔莎。"文靖的声音沉了下去。
刘姿的手指停在琴键上方。那个在雷克雅未克红发飘扬的大提琴手,那个让文靖的即兴创作迸发出冰火交融般能量的女孩。集装箱里的空气突然变得粘稠。
小雨尴尬地清了清嗓子:"她正好来中国谈合作,听说这个企划就......"
"真巧。"刘姿轻声说,弹了一个冰冷的单音。
文靖的手掌突然覆上她的手背:"刘姿。"他的拇指在她无名指根部轻轻一压——那是他们演出前安抚彼此的小动作。
集装箱的铁皮突然被雨点砸响。夏季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雨声很快淹没了所有未说出口的话。小雨识趣地收起相机:"我去车里拿备用设备,你们......"她意有所指地看了眼文靖,"好好聊聊。"
铁门关上的瞬间,文靖从琴凳上起身,在钢琴后方一个生锈的工具箱里翻出半瓶威士忌和两个锡杯。"老埃里克教的,"他倒了半杯推给刘姿,"冰岛人解决分歧的方式。"
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摇晃。刘姿盯着杯底沉淀的光斑:"什么时候联系她的?"
"不是我。"文靖仰头喝尽自己那杯,"应该是小雨。她们去年在雷克雅未克国际纪录片节见过。"
雨声渐密,集装箱顶棚像被无数手指敲打的鼓面。刘姿突然想起那个没有月亮的柏林之夜——文靖和埃尔莎在录音室熬到凌晨,她送咖啡进去时,看到两人的即兴谱稿上画满了鲸鱼和海浪。
"她的加入会让企划更完整。"文靖的声音混着雨声传来,"大提琴、电子乐与钢琴的三重奏,正好呼应'边界与回声'的主题。"
刘姿的酒杯在钢琴上磕出清脆的声响:"你知道我在意的不是音乐风格。"
"那是什么?"
"是你每次提起冰岛时眼睛里的光。"刘姿直视他,"那种我在琴房里第一次见到你时才有的光。"
"去吧。"文靖的手指轻轻按在断弦处,"我会在黄浦江边也找个这样的秘密基地。"
刘姿摇头:"我是想问......"她深吸一口气,"要不要一起开个大师课?你教即兴创作,我教古典技法。"
文靖愣住了,油灯的光在他眼中跳动:"校方同意吗?"
"管他们呢。"刘姿学着他惯常的语气,"错得漂亮比教得完美更重要。"
月光从集装箱的缝隙渗进来,与鲸油灯的光交融。在这个由锈铁和旧梦构筑的秘密空间里,两颗流浪的心终于找到了停泊的港湾。断弦的钢琴不再完美,却奏响了最真实的乐章——关于伤痕,关于重逢,关于所有未尽之言终将诉说的未来。
集装箱的铁门被猛地推开,刺眼的阳光照进来,刘姿和文靖同时眯起眼。
"我就知道!"小雨举着相机站在门口,金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你们俩果然躲在这儿!"
刘姿下意识从琴凳上站起来:"你怎么找到这里的?"
"拜托,"小雨翻了个白眼,走进来环顾四周,"我跟踪文靖拍纪录片都三年了,他那些秘密基地我比你还熟。"她拍了拍钢琴,"这架破琴居然还能弹?"
文靖无奈地摇头:"你来干嘛?"
"当然是来拯救你们。"小雨从背包里掏出一沓文件,"看看这个。"
刘姿接过文件,是一份音乐节企划书——《边界与回声:古典、即兴与影像的三重对话》。主办方赫然是上海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
"这是......"
"我策划的。"小雨得意地挑眉,"刘姿回国任教,文靖负责即兴创作工作坊,我负责全程纪录片。"她指了指最后一页的预算表,"赞助商都谈好了,就差你们点头。"
文靖和刘姿对视一眼。这个企划几乎完美解决了他们所有的顾虑——不必分开,不必放弃各自的音乐理念,甚至还能把小雨也拉进来。
"你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刘姿问。
小雨狡黠一笑:"从你们在柏林吵架那天。"她打开相机回放,屏幕上正是文靖摔门而出的画面,"我当时就想,这两个固执鬼迟早需要有人推一把。"
集装箱里陷入短暂的沉默。远处传来货轮的汽笛声,混着江水拍岸的声响。
文靖突然拿起吉他,弹出一段轻快的旋律:"所以这就是你一直跟着我们的原因?"
"不然呢?"小雨架好三脚架,"你们俩的故事可比我的摄影展有意思多了——天才少女和问题少年,分离与重逢,古典与即兴......"
"停,"刘姿笑着打断,"我们没那么戏剧化。"
"才怪。"小雨按下录制键,"现在,对着镜头说你们愿意。"
文靖看向刘姿,手指在吉他上轻轻敲着他们高中时常玩的节奏暗号。刘姿微微点头,走到钢琴前坐下。
"没有排练?"文靖挑眉。
"需要吗?"刘姿的手指已经落在琴键上。
小雨的镜头里,钢琴与吉他的声音在集装箱内交织。起初是试探性的对话,渐渐变成默契的呼应,最后汇成澎湃的合奏。断掉的琴弦不再碍事,反而成了独特的音色点缀。
演奏到一半,小雨突然放下相机,从包里掏出一个口琴加入。突如其来的布鲁斯音色让文靖惊讶地睁大眼睛,但很快笑着调整了和弦走向。
三重奏的声音穿过铁皮缝隙,飘向江面。路过码头的工人驻足聆听,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在这个隐秘的音乐盒子里,三个灵魂终于找到了最和谐的共鸣方式。
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后,小雨放下口琴:"所以,成交?"
文靖伸手接过企划书,在上面龙飞凤舞地签下名字:"成交。"
刘姿看着两个最重要的伙伴,忽然明白有些旅程注定要一起完成。无论是上海还是柏林,无论是古典还是即兴,只要他们的音乐还在彼此呼应,归途就永远在前方。
"对了,"小雨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又掏出一个信封,"这是王老师让我转交给你们的。"
刘姿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老照片——十七岁的他们,站在高中艺术节的舞台上。照片背面是王老师娟秀的字迹:"青春不会散场,只是换了个舞台。"
江风穿过集装箱的铁门,带着潮湿的气息。在这个意外的重逢时刻,过去与未来如同琴弦般共振,奏响下一段人生的前奏。
小雨的企划书在钢琴上投下一片阴影。刘姿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照片边缘,王老师的字迹在集装箱昏暗的光线里微微发亮。
"等等。"文靖突然按住企划书,"这个联合主办方......"他指着柏林艺术大学后面那个陌生的logo,"鲸歌文化?"
小雨的镜头不易察觉地偏移了半寸:"新锐音乐厂牌,老板是......"
"埃尔莎。"文靖的声音沉了下去。
刘姿的手指停在琴键上方。那个在雷克雅未克红发飘扬的大提琴手,那个让文靖的即兴创作迸发出冰火交融般能量的女孩。集装箱里的空气突然变得粘稠。
小雨尴尬地清了清嗓子:"她正好来中国谈合作,听说这个企划就......"
"真巧。"刘姿轻声说,弹了一个冰冷的单音。
文靖的手掌突然覆上她的手背:"刘姿。"他的拇指在她无名指根部轻轻一压——那是他们演出前安抚彼此的小动作。
集装箱的铁皮突然被雨点砸响。夏季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雨声很快淹没了所有未说出口的话。小雨识趣地收起相机:"我去车里拿备用设备,你们......"她意有所指地看了眼文靖,"好好聊聊。"
铁门关上的瞬间,文靖从琴凳上起身,在钢琴后方一个生锈的工具箱里翻出半瓶威士忌和两个锡杯。"老埃里克教的,"他倒了半杯推给刘姿,"冰岛人解决分歧的方式。"
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摇晃。刘姿盯着杯底沉淀的光斑:"什么时候联系她的?"
"不是我。"文靖仰头喝尽自己那杯,"应该是小雨。她们去年在雷克雅未克国际纪录片节见过。"
雨声渐密,集装箱顶棚像被无数手指敲打的鼓面。刘姿突然想起那个没有月亮的柏林之夜——文靖和埃尔莎在录音室熬到凌晨,她送咖啡进去时,看到两人的即兴谱稿上画满了鲸鱼和海浪。
"她的加入会让企划更完整。"文靖的声音混着雨声传来,"大提琴、电子乐与钢琴的三重奏,正好呼应'边界与回声'的主题。"
刘姿的酒杯在钢琴上磕出清脆的声响:"你知道我在意的不是音乐风格。"
"那是什么?"
"是你每次提起冰岛时眼睛里的光。"刘姿直视他,"那种我在琴房里第一次见到你时才有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