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皇宫里飘着细雪。
卢梓悦“吱嘎”“吱嘎”的行走在下了雪的宫道上,新换的宦官冬装宽宽大大的,寒风不断的从袖中吹进,使她开始不自然的打着哆嗦。
临近年关,宫中事物繁杂,处处能看见太监宫女们脚步匆匆去忙碌的身影。
卢梓悦将袖口紧了紧,双手抱臂才感觉到暖和些许。
在这种氛围下,她也不自觉的加快了脚步向御药房走去。
就在前日,她来到宫中的第九天,东厂厂公因近期气温骤降病倒了。
宫中这几日很多事物都需要东厂厂公处理,东厂厂公不能静养为了方便,他便留在宫里的住所中养病。
今日,卢梓悦去御药房来给厂公取药。
她刚一踏入御药房,一个身材胖胖的小太监满脸堆着笑的迎了上来。
“哎呦,阿宝公公怎么来了?”
卢梓悦鼻头被冻的有些红,用着那不能恢复的粗哑嗓音开口:“厂公病了,我是来给厂公取药的。”
“您怎么亲自来取了,下次您用药,让人来传唤一声就是了,我这边亲自给您送过去。”
“哪好劳烦公公,这点小事我自己来取就可以。”
“哪的话,阿宝公公,您不用跟我客气,您在这稍坐片刻,我这就去给您拿药。”胖太监说完便匆匆的往里间走去。
卢梓悦坐在御药房的椅子上等了没一会,那胖太监就又匆匆的带着药过来了。
她点头示意了下,接过药跟胖太监又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便起身告辞了。
胖太监在御药房门口目送着卢梓悦离开。
这时,一个瘦太监走到胖太监身边,拍了下胖太监的肩,开口道:“这人谁啊?什么来头?我看那装扮品级也不大啊,你怎么对他这么殷勤?”
“他啊,是东厂的长随。”胖太监说完这句有些得意洋洋的挑了挑眉,看了瘦太监一眼继续道:“我说,你这消息也太不灵通了,他现在可是东厂厂公面前的红人,东厂厂公前日不是病倒了吗,这个阿宝公公就一直衣不解带的在一旁伺候着,你看他眼下的那对黑眼圈,可见是真的下了功夫的。”
瘦太监回忆了下刚才看见的那张脸,真是很漂亮的一张雌雄难辨的脸,两个黑眼圈挂在那张脸上确实很明显,不禁感叹:“这么小的年纪就能讨到东厂厂公的欢心,日后晋升可不用愁了。“
胖太监:“何止是不用愁了,他才十二岁啊,就日日跟在东厂厂公的身边,现在相当于东厂厂公的半个干儿子,你看他的这个机敏劲,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两个小太监交谈完,都冒着酸水,一脸羡慕的看着卢梓悦远去的背影。
被羡慕的卢梓悦本人,可没有被赏识到的欣喜。
自她来到上京,东厂厂公就给她安排了一个长随的职位,虽职位不大,但是能日日跟在左秦丰的身边,自然可以接触到很多文书。
这正和了她的意,查起一些事情会方便很多。
上任后,她调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清张阿宝此人的身份来历,以免日后还没报了仇,就在这种事上失去了性命。
张阿宝,罗清明和县人,年十二,父母双亡,他的大哥想补贴家用,便将他卖入了东厂。
值得庆幸的是,此人确实如他死前所说的那样,是个新来的,净身后就被直接安排前往杨历知州府,因此几乎没什么人认识这个叫张阿宝的小太监。
这倒是便宜了卢梓悦,让她能更放心且更好的伪装这个身份。
紧接着,她便开始在她每天接触的文书中,一点一点的知晓了她父亲涉事的赈灾银贪污案的经过。
这个案件的开始,是在两个月前,朝廷收到了一封来自他父亲亲笔书写的一道奏折,其奏折上奏的内容是杨历正遭受着一场难得一遇的大雪,致使杨历的很多百姓被冻死,许多人流离失所,特此上奏,请求朝廷拨赈灾银两。
而杨历是鹿朝北方的边陲地带,紧靠邻国,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经历着严寒。
且这是卢建廷自上任以来第一次上奏这样的折子,朝廷不疑有他,皇帝与大臣们很快便商定,给杨历拨去二十万两白银用于赈灾。
可笑的是,她的家乡杨历并没有发生什么雪灾,他的父亲根本就没有上奏过什么折子,自然也没有收到过朝廷发下的赈灾银两。
而在一个半月前,都察院赵御史却收到了一封信,是来自她父亲下属杨历同知检举他父亲贪污赈灾银的信。
赵御史立刻将其上报给了内阁,内阁认为此事关系重大,便把此封检举信直接呈到了御前。
皇帝看到那张检举信后勃然大怒,想让都察院派人去彻查此事,可却遭到了不少朝臣反对的声音。
有些官员认为此事证据确凿,已无追查的必要,直接捉拿卢建廷回上京认罪。
也有一小部分官员持有不同意见,上奏说此事太过蹊跷需要彻查后再做定论,可少数终究抵不过多数官员的意见,经过几天的商议,在那些言辞激烈的官员推动下,皇帝直接让东厂去抄了她的家,且不用留下活口,再将贪污银两带回。
而从有人假替她的父亲上奏折,到父亲的手下检举,再到定罪抄家的这段时间,她们家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和风声,而知道之时就是那抄家之日。
更可笑的是,被抄家后,东厂通过她父亲下属杨历同知的指认下,在知州府衙的库房找到了八万两赈灾银。剩下的十二万两赈灾银不翼而飞。
此事一出后,她父亲下属杨历同知再次检举,说曾看见她的父亲和邻国有不少往来,那十二万两赈灾银贿赂给了邻国。
仅凭他一人之言,在没有任何的考证下,卢梓悦的父亲继贪污赈灾银后又被泼上一层脏水,那就是通敌叛国之罪。
她父亲的下属杨历同知也因检举有功,现成为了新一任的杨历知州。
这一环又一环的扣下来,看似凶手就是她父亲的下属杨历同知。
可卢梓悦不这么认为,一个小小的地方同知怎能设计的如此缜密,在瞒着她父亲的情况下,伪造奏折骗过层层的审查官员上报给朝廷,还能让朝廷给杨历拨赈灾银的时候,朝廷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最后还在她父亲的眼皮底下寄出检举信,将赈灾银神不知鬼不觉的藏匿在知州府衙的库房里。
单看哪一件都不是一个小小的杨历同知能做到的,如果不是在上京,有这朝廷里的一些势力运作和推动,杨历同知怎可有这样的胆量和通天的本领?
而且她的父亲被定罪,定的是如此顺利,刻意的遮住她父亲的眼睛,堵住他父亲的耳朵不让他知道,急于杀掉她们全家灭口,这背后又是怕影响到谁的谋划和利益呢。
“不好了!不好了!玉梨宫走水了!快来救火啊!快来救火啊!”
就在卢梓悦更加投入的思索时,一阵急促的喊叫声将她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
她朝着叫喊声的方向望去,那边果然是走水了,火势还不小。
卢梓悦拿着药打算绕开那里换条宫道走,正转身的时候脚步却顿住了。
她突然想到走水的玉梨宫里面住着的是十皇子,而十皇子的舅舅正是在她父亲赈灾银贪污案中,觐见次数最多且坚决治她父亲罪的户部员外郎孙章。
于是她改了主意,跟着前去救火的宫女太监们一起朝着玉梨宫走去。
此时,玉梨宫内已经浓烟滚滚,味道十分的呛人。
卢梓悦走进院中时,有很多的宫女和太监拿着木桶,他们一桶接着一桶的在泼着水,场面十分的混乱。
卢梓悦在这院中逡巡一圈,发现这里除了救火的太监宫女外,并没有发现十皇子的身影。
卢梓悦有些疑惑,难道十皇子在走水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的殿中?
她随便拦了个小太监,询问道:“这位公公,请问十皇子呢?”
那公公脸上被烟熏的有些黑,回复道:“十皇子,还在正殿里呢。”
卢梓悦看向熊熊燃烧的正殿,有些皱眉:“那怎么不进去救殿下?”
“这不是在救了吗。”那太监有些不耐烦,往前举了两下他手中的木盆示意她看。
卢梓悦:“这火烧的这么凶,再不把人从里面带出来,恐怕会出事。”
那公公的态度更加不耐烦了,十分不虞的看了卢梓悦一眼:“这位公公,你也知道这个火燃的凶啊,我们能有什么办法,等锦衣卫或者内管监的人过来了,自然有人进去救十皇子殿下。”说完端着木桶又泼水去了。
卢梓悦的眉头皱的更深了,这院子里这么多的宫女太监,竟没有一个人想进去救十皇子出来。
这让她不由得想起前几天查探户部员外郎孙章的履历时,顺带查到的关于这位十皇子上官禹以前的一些传闻。
上官禹是孙章的姐姐齐嫔所生,年十二,他的母嫔在他六岁那年,因给当今太子投毒被发现,皇帝大怒将其打入冷宫,齐嫔在冷宫生活不到一个月就自戕了。
留下上官禹这小小幼童在皇宫里,虽嫔妃自戕在宫里是大忌,但皇帝没有因此怪罪上官禹,上官禹依然住在齐嫔进冷宫前的所住之处玉梨宫里。
只是皇帝的儿子众多,除了上官宇之外,还有十六个儿子。
自齐嫔投毒这件事发生后,皇帝不在关注上官禹,渐渐的将这个儿子给淡忘了。
齐嫔的母家也就是孙家,因害怕齐嫔戕害太子的事而受到牵连,自此也跟上官禹断了联系。
这么一来,十皇子上官禹即没有皇帝的宠爱,又没有母家的照顾,可想而知在这深宫里生活会是多么艰难。
就看这十皇子生死悠关之际,这些太监宫女表面是在救火,实则事不关己。
能在宫里生存的都是人精,他们这样对待十皇子,不过是知道十皇子不受宠罢了。
火势越来越大,正殿的窗棂被火舌舔舐的开始噼啪往下掉。
卢梓悦咬了咬牙,她将东厂厂公的药放到一边,抱起一旁的木桶,将里面的水全部浇在了自己的冬衣上。
这寒冬腊月的用冷水浇身可真是不好受,卢梓悦不停的打着摆子,在衣襟里拿出两条帕子都用冷水浸湿,将一条湿帕子唔在口鼻上,她一不做二不休的冲进了燃着火的正殿里。
她这么做可不是同情十皇子才冲进去救他,而是孙章在她父亲贪污赈灾银案中有着重大嫌疑。
上官禹可是孙家唯一有着血脉相连的皇子,她想赌一把,赌日后孙家必然还会扶持上官禹。
而以她太监的身份不知要何时才能接触到孙家,她要借着这个皇子的身份去接近孙家,所以她今日必须要救十皇子出来。
正殿中被烧的已经有要坍塌的趋势,里面非常热,卢梓悦原本被冰水冻的发抖的身体也跟着热了起来,里面烟雾很重,让她很难辨清人在哪。
她在里面毫无章法的寻找着,就在她快要受不了的时候,终于在角落里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蜷缩着的身体。
她快步走上去,发现十皇子已经晕倒,一条腿被掉下来的柱子给压住了,她用力的将柱子挪开,十皇子被她的动作给痛醒了,一脸戒备的看着她。
卢梓悦也不跟他废话,就说了一声“奴才是来救你的”便用另一只湿帕子唔住了十皇子的口鼻,紧接着将十皇子拽起,扶着他的腰半拖半抱的将十皇子救了出去。
卢梓悦“吱嘎”“吱嘎”的行走在下了雪的宫道上,新换的宦官冬装宽宽大大的,寒风不断的从袖中吹进,使她开始不自然的打着哆嗦。
临近年关,宫中事物繁杂,处处能看见太监宫女们脚步匆匆去忙碌的身影。
卢梓悦将袖口紧了紧,双手抱臂才感觉到暖和些许。
在这种氛围下,她也不自觉的加快了脚步向御药房走去。
就在前日,她来到宫中的第九天,东厂厂公因近期气温骤降病倒了。
宫中这几日很多事物都需要东厂厂公处理,东厂厂公不能静养为了方便,他便留在宫里的住所中养病。
今日,卢梓悦去御药房来给厂公取药。
她刚一踏入御药房,一个身材胖胖的小太监满脸堆着笑的迎了上来。
“哎呦,阿宝公公怎么来了?”
卢梓悦鼻头被冻的有些红,用着那不能恢复的粗哑嗓音开口:“厂公病了,我是来给厂公取药的。”
“您怎么亲自来取了,下次您用药,让人来传唤一声就是了,我这边亲自给您送过去。”
“哪好劳烦公公,这点小事我自己来取就可以。”
“哪的话,阿宝公公,您不用跟我客气,您在这稍坐片刻,我这就去给您拿药。”胖太监说完便匆匆的往里间走去。
卢梓悦坐在御药房的椅子上等了没一会,那胖太监就又匆匆的带着药过来了。
她点头示意了下,接过药跟胖太监又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便起身告辞了。
胖太监在御药房门口目送着卢梓悦离开。
这时,一个瘦太监走到胖太监身边,拍了下胖太监的肩,开口道:“这人谁啊?什么来头?我看那装扮品级也不大啊,你怎么对他这么殷勤?”
“他啊,是东厂的长随。”胖太监说完这句有些得意洋洋的挑了挑眉,看了瘦太监一眼继续道:“我说,你这消息也太不灵通了,他现在可是东厂厂公面前的红人,东厂厂公前日不是病倒了吗,这个阿宝公公就一直衣不解带的在一旁伺候着,你看他眼下的那对黑眼圈,可见是真的下了功夫的。”
瘦太监回忆了下刚才看见的那张脸,真是很漂亮的一张雌雄难辨的脸,两个黑眼圈挂在那张脸上确实很明显,不禁感叹:“这么小的年纪就能讨到东厂厂公的欢心,日后晋升可不用愁了。“
胖太监:“何止是不用愁了,他才十二岁啊,就日日跟在东厂厂公的身边,现在相当于东厂厂公的半个干儿子,你看他的这个机敏劲,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两个小太监交谈完,都冒着酸水,一脸羡慕的看着卢梓悦远去的背影。
被羡慕的卢梓悦本人,可没有被赏识到的欣喜。
自她来到上京,东厂厂公就给她安排了一个长随的职位,虽职位不大,但是能日日跟在左秦丰的身边,自然可以接触到很多文书。
这正和了她的意,查起一些事情会方便很多。
上任后,她调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清张阿宝此人的身份来历,以免日后还没报了仇,就在这种事上失去了性命。
张阿宝,罗清明和县人,年十二,父母双亡,他的大哥想补贴家用,便将他卖入了东厂。
值得庆幸的是,此人确实如他死前所说的那样,是个新来的,净身后就被直接安排前往杨历知州府,因此几乎没什么人认识这个叫张阿宝的小太监。
这倒是便宜了卢梓悦,让她能更放心且更好的伪装这个身份。
紧接着,她便开始在她每天接触的文书中,一点一点的知晓了她父亲涉事的赈灾银贪污案的经过。
这个案件的开始,是在两个月前,朝廷收到了一封来自他父亲亲笔书写的一道奏折,其奏折上奏的内容是杨历正遭受着一场难得一遇的大雪,致使杨历的很多百姓被冻死,许多人流离失所,特此上奏,请求朝廷拨赈灾银两。
而杨历是鹿朝北方的边陲地带,紧靠邻国,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经历着严寒。
且这是卢建廷自上任以来第一次上奏这样的折子,朝廷不疑有他,皇帝与大臣们很快便商定,给杨历拨去二十万两白银用于赈灾。
可笑的是,她的家乡杨历并没有发生什么雪灾,他的父亲根本就没有上奏过什么折子,自然也没有收到过朝廷发下的赈灾银两。
而在一个半月前,都察院赵御史却收到了一封信,是来自她父亲下属杨历同知检举他父亲贪污赈灾银的信。
赵御史立刻将其上报给了内阁,内阁认为此事关系重大,便把此封检举信直接呈到了御前。
皇帝看到那张检举信后勃然大怒,想让都察院派人去彻查此事,可却遭到了不少朝臣反对的声音。
有些官员认为此事证据确凿,已无追查的必要,直接捉拿卢建廷回上京认罪。
也有一小部分官员持有不同意见,上奏说此事太过蹊跷需要彻查后再做定论,可少数终究抵不过多数官员的意见,经过几天的商议,在那些言辞激烈的官员推动下,皇帝直接让东厂去抄了她的家,且不用留下活口,再将贪污银两带回。
而从有人假替她的父亲上奏折,到父亲的手下检举,再到定罪抄家的这段时间,她们家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和风声,而知道之时就是那抄家之日。
更可笑的是,被抄家后,东厂通过她父亲下属杨历同知的指认下,在知州府衙的库房找到了八万两赈灾银。剩下的十二万两赈灾银不翼而飞。
此事一出后,她父亲下属杨历同知再次检举,说曾看见她的父亲和邻国有不少往来,那十二万两赈灾银贿赂给了邻国。
仅凭他一人之言,在没有任何的考证下,卢梓悦的父亲继贪污赈灾银后又被泼上一层脏水,那就是通敌叛国之罪。
她父亲的下属杨历同知也因检举有功,现成为了新一任的杨历知州。
这一环又一环的扣下来,看似凶手就是她父亲的下属杨历同知。
可卢梓悦不这么认为,一个小小的地方同知怎能设计的如此缜密,在瞒着她父亲的情况下,伪造奏折骗过层层的审查官员上报给朝廷,还能让朝廷给杨历拨赈灾银的时候,朝廷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最后还在她父亲的眼皮底下寄出检举信,将赈灾银神不知鬼不觉的藏匿在知州府衙的库房里。
单看哪一件都不是一个小小的杨历同知能做到的,如果不是在上京,有这朝廷里的一些势力运作和推动,杨历同知怎可有这样的胆量和通天的本领?
而且她的父亲被定罪,定的是如此顺利,刻意的遮住她父亲的眼睛,堵住他父亲的耳朵不让他知道,急于杀掉她们全家灭口,这背后又是怕影响到谁的谋划和利益呢。
“不好了!不好了!玉梨宫走水了!快来救火啊!快来救火啊!”
就在卢梓悦更加投入的思索时,一阵急促的喊叫声将她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
她朝着叫喊声的方向望去,那边果然是走水了,火势还不小。
卢梓悦拿着药打算绕开那里换条宫道走,正转身的时候脚步却顿住了。
她突然想到走水的玉梨宫里面住着的是十皇子,而十皇子的舅舅正是在她父亲赈灾银贪污案中,觐见次数最多且坚决治她父亲罪的户部员外郎孙章。
于是她改了主意,跟着前去救火的宫女太监们一起朝着玉梨宫走去。
此时,玉梨宫内已经浓烟滚滚,味道十分的呛人。
卢梓悦走进院中时,有很多的宫女和太监拿着木桶,他们一桶接着一桶的在泼着水,场面十分的混乱。
卢梓悦在这院中逡巡一圈,发现这里除了救火的太监宫女外,并没有发现十皇子的身影。
卢梓悦有些疑惑,难道十皇子在走水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的殿中?
她随便拦了个小太监,询问道:“这位公公,请问十皇子呢?”
那公公脸上被烟熏的有些黑,回复道:“十皇子,还在正殿里呢。”
卢梓悦看向熊熊燃烧的正殿,有些皱眉:“那怎么不进去救殿下?”
“这不是在救了吗。”那太监有些不耐烦,往前举了两下他手中的木盆示意她看。
卢梓悦:“这火烧的这么凶,再不把人从里面带出来,恐怕会出事。”
那公公的态度更加不耐烦了,十分不虞的看了卢梓悦一眼:“这位公公,你也知道这个火燃的凶啊,我们能有什么办法,等锦衣卫或者内管监的人过来了,自然有人进去救十皇子殿下。”说完端着木桶又泼水去了。
卢梓悦的眉头皱的更深了,这院子里这么多的宫女太监,竟没有一个人想进去救十皇子出来。
这让她不由得想起前几天查探户部员外郎孙章的履历时,顺带查到的关于这位十皇子上官禹以前的一些传闻。
上官禹是孙章的姐姐齐嫔所生,年十二,他的母嫔在他六岁那年,因给当今太子投毒被发现,皇帝大怒将其打入冷宫,齐嫔在冷宫生活不到一个月就自戕了。
留下上官禹这小小幼童在皇宫里,虽嫔妃自戕在宫里是大忌,但皇帝没有因此怪罪上官禹,上官禹依然住在齐嫔进冷宫前的所住之处玉梨宫里。
只是皇帝的儿子众多,除了上官宇之外,还有十六个儿子。
自齐嫔投毒这件事发生后,皇帝不在关注上官禹,渐渐的将这个儿子给淡忘了。
齐嫔的母家也就是孙家,因害怕齐嫔戕害太子的事而受到牵连,自此也跟上官禹断了联系。
这么一来,十皇子上官禹即没有皇帝的宠爱,又没有母家的照顾,可想而知在这深宫里生活会是多么艰难。
就看这十皇子生死悠关之际,这些太监宫女表面是在救火,实则事不关己。
能在宫里生存的都是人精,他们这样对待十皇子,不过是知道十皇子不受宠罢了。
火势越来越大,正殿的窗棂被火舌舔舐的开始噼啪往下掉。
卢梓悦咬了咬牙,她将东厂厂公的药放到一边,抱起一旁的木桶,将里面的水全部浇在了自己的冬衣上。
这寒冬腊月的用冷水浇身可真是不好受,卢梓悦不停的打着摆子,在衣襟里拿出两条帕子都用冷水浸湿,将一条湿帕子唔在口鼻上,她一不做二不休的冲进了燃着火的正殿里。
她这么做可不是同情十皇子才冲进去救他,而是孙章在她父亲贪污赈灾银案中有着重大嫌疑。
上官禹可是孙家唯一有着血脉相连的皇子,她想赌一把,赌日后孙家必然还会扶持上官禹。
而以她太监的身份不知要何时才能接触到孙家,她要借着这个皇子的身份去接近孙家,所以她今日必须要救十皇子出来。
正殿中被烧的已经有要坍塌的趋势,里面非常热,卢梓悦原本被冰水冻的发抖的身体也跟着热了起来,里面烟雾很重,让她很难辨清人在哪。
她在里面毫无章法的寻找着,就在她快要受不了的时候,终于在角落里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蜷缩着的身体。
她快步走上去,发现十皇子已经晕倒,一条腿被掉下来的柱子给压住了,她用力的将柱子挪开,十皇子被她的动作给痛醒了,一脸戒备的看着她。
卢梓悦也不跟他废话,就说了一声“奴才是来救你的”便用另一只湿帕子唔住了十皇子的口鼻,紧接着将十皇子拽起,扶着他的腰半拖半抱的将十皇子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