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却没将秦闻的悲观放在心上。
警方办案,并不是进行【一番头脑风暴后,就知道凶手在哪儿】的神算表演。
在海量信息中追索出有用的线索,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
包括上一个连环杀人案,他们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排查与信息整理。即便是秦闻这种推理派,推理的基础也是建立各种汇总过来的信息之上的。
不过陈力没有直接忽视他的意见,尽职尽责地问:“你是有什么想法吗?其实除了这两条线,我们还考虑过其他排查方向。比如调查给他们做手术的医生、医疗器械和药物的源头。”
这种黑手术没变成医疗事故,说明该团伙配备的医生确实有两把刷子。这样的医生会是无名之辈吗?有没有可能让同行通过辨认创口、指认出手术者?
很多黑作坊摘取器官的环境都相当简陋,但想要进行完整的手术,那些医疗器械、药物的配备应该较为齐全,东西是从哪儿来的?
可惜经过调查走访,他们意识到了这两个方向的棘手,就先暂时放弃了,并将全部经历投入到了先前说的“救护车行动路径”和“买家信息来源”的调查中。
这个案子与张青案有着明显不同。
后者缺乏线索,前者却不缺各种线头,警方不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行动,更倾向于集中力量,找到突破口!
陈力给秦闻介绍这些情况,就是为了让他明白:
有想法可以提。是否会被采用就不一定了。你想到的东西,说不定我们已经事先考虑过,只是行不通。
所以,他才会提前跟秦闻说好:你在这个案子里,得服从安排。
说好听一点是让他辅助协作,说实在一点就是让他打打杂。真正用得到他的地方应该不多。
秦闻确实有想法,“我的建议是,钓鱼。”
他的建议与上一个张青案时一样,可陈力听得直皱眉,都没与其他人商议,就先否了,“不可以。”
还是那句话:两个案子的案情完全不一样。
上一个案子中,在【钓鱼计划】开启前,施亿就已经被盯上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警方需要凶手的更多破绽,这才不得不冒险。
可这个案子是器官买卖案,真要钓鱼的话,他们倒不需要冒险让普通人介入了。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个道理适用于该案件。
他们担心,他们在暗网上发帖装买家,就会有下一个被摘取器官的受害者。
张青案中,为了降低凶手的戒备,他们无法随身保护施亿,却也确认过她的战斗力、让秦闻给她讲解遇到危险后如何正确应对等等。
但本案中,器官贩卖团伙的活动尚在警方的掌控之外,谁知道受害者会遭遇什么?
在警方有其他线索可以追索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不会节外生枝。
“但我说了,你们的方法不容易。不说能不能成功,起码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根据你的介绍,你们现在找到的都是上一周内的买家,这手术频率已经挺高的了。就算你们不钓鱼,多半也会出现下一桩买卖。”
“再者,该团伙强调他们的器官比较【新鲜】,我怀疑,器官摘取和移植就在前后脚,只要我们收网够快,钓鱼计划未必会出现下一个受害者。”
秦闻平静地阐述自己的理由。他仍相信自己给出的是最优解。
既然钓不钓鱼都可能出现受害者,那为什么不把主动权掌握在己方手上?
陈力神色微动,但还是坚持道:“不行。”
他们不能赌“可能性”。
秦闻无奈地耸肩。这就是他个人与组织调性的区别。但为了挖到更多器官买卖的内幕,他选择服从安排。
然后,秦闻就光荣地成为了一个文件整理员。
施亿比他更惨一点,连参案的权限都没有,最多等秦闻回家后听他转述案情。
原则上,他不该泄露这些信息。以前的秦闻向来很有保密意识。
但秦闻的原则也是灵活的:不能跟“外人”说,可如果对方不是人呢?这不在保密范围内吧?
秦闻也抱有一丝期待:也许,施亿可以展现出更多“特别”的能力,直捣犯罪团伙的老巢呢?
不说别的,她直接顺着网线摸过来、找到他家的法子,就很可能顺藤摸瓜找到卖家!
然而,施亿似乎完全没有给他露一手的想法,只是客观公正地做着点评:
“嗯嗯,我觉得你的分析有道理。”
“嗯嗯,我觉得陈叔的坚持也有道理。”
秦闻听得很想晃晃她的脑袋:我不是让你来当端水大师的!
那清澈的眼睛,让秦闻忍不住怀疑:她洗头的时候会不会有水还没倒干净?
这家伙,似乎忘记了自己是怎么出现在他家里的,默认的出行方式就是两条腿外加各种交通工具——她现在骑小电驴比秦闻都要熟练了。
用她的话说就是:打车要担心堵车,公交得等,唯有小电驴才是真的神!
施亿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普通人。
跑得快、力气大什么的,可以解释为“体能比较好”,陈叔他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她也这么认为了。
就连肢体接触时对张青的思想感知,都被她默认为丢了脑子的“后遗症”。
秦闻默默与她对视了一会儿,放弃了开挂作弊的想法。
不去提醒施亿的“不正常”,这是他和施亿的相处模式。
秦闻不确定这种模式是否正确。可起码这段时间他们相处得挺融洽,他不想主动去破坏这层平衡。
施亿却从他的沉默明白了什么,立刻大包大揽地表示,“大大,你这几天是不是都会比较晚下班?放心,以后我去接你,顺路的事儿。”
秦闻大大是个脆皮作者,又刚遇到过张青那种凶徒,不敢走夜路很正常。他胆子小,但又脸皮薄,所以不好意思开口,只能旁敲侧击问她的出行方式。
身为可靠且善解人意的读者,施亿表示:保护作者,她义不容辞!
想象到自己缩手缩脚地坐在施亿身后引来围观的场景,秦答闻的嘴角又开始抽搐了:我没有这个意思,不要瞎解读啊!
小电驴带人,搞不好他们俩会当场被扣下,隔壁交通大队表示:顺手的事儿。
当然,与施亿相处,秦闻也学会了抛开吐槽抓重点的技巧。他问:“什么叫顺路的事?你也在外面?我感觉你最近好像也挺忙。”
“对呀,我有个朋友这几天会去医院,我有点担心她,每天都得去看看!”
“朋友?”秦闻的声音不受控地提高了好几个度。
是跟施亿一样的存在么?她说不记得自己以前的事情是谎言?那她留在他家是不是有其他目的?难道她隶属于某个【超凡组织】?
“嗯嗯,就是你去看受伤的手那天认识的。”施亿对秦闻的脑洞一无所觉。
秦闻正在疯狂展开的脑洞被打断,回归正常频道,“你的意思是,你的朋友是个普通人?”
“那不然呢?”她还能认识皇亲国戚么?
“可那天我也没在医院呆很长时间……”
“交朋友需要很长时间么?”施亿眨眨眼睛。
然后,施亿隐约意识到了问题:她认识秦闻之后,就没见过他跟陈叔之外的亲朋好友聊过天、见过面。
“……大大,你是不是没有朋友?”
秦闻兀自说着“成年人的友谊很难维系”“成年人之间很久不联系也很正常”“人不需要那么多的朋友”之类难懂的话。
在施亿悲悯的视线中,秦闻终于安静了。
他忽然发现,或许在别人看来,施亿比他更像个正常人。
警方办案,并不是进行【一番头脑风暴后,就知道凶手在哪儿】的神算表演。
在海量信息中追索出有用的线索,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
包括上一个连环杀人案,他们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排查与信息整理。即便是秦闻这种推理派,推理的基础也是建立各种汇总过来的信息之上的。
不过陈力没有直接忽视他的意见,尽职尽责地问:“你是有什么想法吗?其实除了这两条线,我们还考虑过其他排查方向。比如调查给他们做手术的医生、医疗器械和药物的源头。”
这种黑手术没变成医疗事故,说明该团伙配备的医生确实有两把刷子。这样的医生会是无名之辈吗?有没有可能让同行通过辨认创口、指认出手术者?
很多黑作坊摘取器官的环境都相当简陋,但想要进行完整的手术,那些医疗器械、药物的配备应该较为齐全,东西是从哪儿来的?
可惜经过调查走访,他们意识到了这两个方向的棘手,就先暂时放弃了,并将全部经历投入到了先前说的“救护车行动路径”和“买家信息来源”的调查中。
这个案子与张青案有着明显不同。
后者缺乏线索,前者却不缺各种线头,警方不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行动,更倾向于集中力量,找到突破口!
陈力给秦闻介绍这些情况,就是为了让他明白:
有想法可以提。是否会被采用就不一定了。你想到的东西,说不定我们已经事先考虑过,只是行不通。
所以,他才会提前跟秦闻说好:你在这个案子里,得服从安排。
说好听一点是让他辅助协作,说实在一点就是让他打打杂。真正用得到他的地方应该不多。
秦闻确实有想法,“我的建议是,钓鱼。”
他的建议与上一个张青案时一样,可陈力听得直皱眉,都没与其他人商议,就先否了,“不可以。”
还是那句话:两个案子的案情完全不一样。
上一个案子中,在【钓鱼计划】开启前,施亿就已经被盯上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警方需要凶手的更多破绽,这才不得不冒险。
可这个案子是器官买卖案,真要钓鱼的话,他们倒不需要冒险让普通人介入了。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个道理适用于该案件。
他们担心,他们在暗网上发帖装买家,就会有下一个被摘取器官的受害者。
张青案中,为了降低凶手的戒备,他们无法随身保护施亿,却也确认过她的战斗力、让秦闻给她讲解遇到危险后如何正确应对等等。
但本案中,器官贩卖团伙的活动尚在警方的掌控之外,谁知道受害者会遭遇什么?
在警方有其他线索可以追索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不会节外生枝。
“但我说了,你们的方法不容易。不说能不能成功,起码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根据你的介绍,你们现在找到的都是上一周内的买家,这手术频率已经挺高的了。就算你们不钓鱼,多半也会出现下一桩买卖。”
“再者,该团伙强调他们的器官比较【新鲜】,我怀疑,器官摘取和移植就在前后脚,只要我们收网够快,钓鱼计划未必会出现下一个受害者。”
秦闻平静地阐述自己的理由。他仍相信自己给出的是最优解。
既然钓不钓鱼都可能出现受害者,那为什么不把主动权掌握在己方手上?
陈力神色微动,但还是坚持道:“不行。”
他们不能赌“可能性”。
秦闻无奈地耸肩。这就是他个人与组织调性的区别。但为了挖到更多器官买卖的内幕,他选择服从安排。
然后,秦闻就光荣地成为了一个文件整理员。
施亿比他更惨一点,连参案的权限都没有,最多等秦闻回家后听他转述案情。
原则上,他不该泄露这些信息。以前的秦闻向来很有保密意识。
但秦闻的原则也是灵活的:不能跟“外人”说,可如果对方不是人呢?这不在保密范围内吧?
秦闻也抱有一丝期待:也许,施亿可以展现出更多“特别”的能力,直捣犯罪团伙的老巢呢?
不说别的,她直接顺着网线摸过来、找到他家的法子,就很可能顺藤摸瓜找到卖家!
然而,施亿似乎完全没有给他露一手的想法,只是客观公正地做着点评:
“嗯嗯,我觉得你的分析有道理。”
“嗯嗯,我觉得陈叔的坚持也有道理。”
秦闻听得很想晃晃她的脑袋:我不是让你来当端水大师的!
那清澈的眼睛,让秦闻忍不住怀疑:她洗头的时候会不会有水还没倒干净?
这家伙,似乎忘记了自己是怎么出现在他家里的,默认的出行方式就是两条腿外加各种交通工具——她现在骑小电驴比秦闻都要熟练了。
用她的话说就是:打车要担心堵车,公交得等,唯有小电驴才是真的神!
施亿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普通人。
跑得快、力气大什么的,可以解释为“体能比较好”,陈叔他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她也这么认为了。
就连肢体接触时对张青的思想感知,都被她默认为丢了脑子的“后遗症”。
秦闻默默与她对视了一会儿,放弃了开挂作弊的想法。
不去提醒施亿的“不正常”,这是他和施亿的相处模式。
秦闻不确定这种模式是否正确。可起码这段时间他们相处得挺融洽,他不想主动去破坏这层平衡。
施亿却从他的沉默明白了什么,立刻大包大揽地表示,“大大,你这几天是不是都会比较晚下班?放心,以后我去接你,顺路的事儿。”
秦闻大大是个脆皮作者,又刚遇到过张青那种凶徒,不敢走夜路很正常。他胆子小,但又脸皮薄,所以不好意思开口,只能旁敲侧击问她的出行方式。
身为可靠且善解人意的读者,施亿表示:保护作者,她义不容辞!
想象到自己缩手缩脚地坐在施亿身后引来围观的场景,秦答闻的嘴角又开始抽搐了:我没有这个意思,不要瞎解读啊!
小电驴带人,搞不好他们俩会当场被扣下,隔壁交通大队表示:顺手的事儿。
当然,与施亿相处,秦闻也学会了抛开吐槽抓重点的技巧。他问:“什么叫顺路的事?你也在外面?我感觉你最近好像也挺忙。”
“对呀,我有个朋友这几天会去医院,我有点担心她,每天都得去看看!”
“朋友?”秦闻的声音不受控地提高了好几个度。
是跟施亿一样的存在么?她说不记得自己以前的事情是谎言?那她留在他家是不是有其他目的?难道她隶属于某个【超凡组织】?
“嗯嗯,就是你去看受伤的手那天认识的。”施亿对秦闻的脑洞一无所觉。
秦闻正在疯狂展开的脑洞被打断,回归正常频道,“你的意思是,你的朋友是个普通人?”
“那不然呢?”她还能认识皇亲国戚么?
“可那天我也没在医院呆很长时间……”
“交朋友需要很长时间么?”施亿眨眨眼睛。
然后,施亿隐约意识到了问题:她认识秦闻之后,就没见过他跟陈叔之外的亲朋好友聊过天、见过面。
“……大大,你是不是没有朋友?”
秦闻兀自说着“成年人的友谊很难维系”“成年人之间很久不联系也很正常”“人不需要那么多的朋友”之类难懂的话。
在施亿悲悯的视线中,秦闻终于安静了。
他忽然发现,或许在别人看来,施亿比他更像个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