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岐城内繁华如初,街道之上人声鼎沸。

    西伯侯府的家臣侍卫全部出动,正四处张望寻人,隔着老远就能听见他们中气十足又焦急不已的呼喊声。

    姬发跳起,挥手回应:“我们在这里!”

    穿过人潮,侍卫们匆匆赶来,见到完好无损的两位世子,这才松了口气:“公子,可算找到你们了!侯爷和夫人急坏了!”

    “我们没事,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父亲母亲!”

    “那我们赶紧回去向侯爷复命。”

    “等一下,”姬发小跑着拉过欲悄悄离去的阿昙的手掌,天真问道,“阿昙姐姐,发儿和哥哥住在西伯侯府,你会来看我们吗?”

    她摸着他的小脑袋,只是笑着却不答,随即摆摆手,潇洒离去。

    伯邑考本没有看她,却随一群人离开后,在某一瞬间回了头。

    他在找少女纤细笔挺的背影。

    ——幸好没有走太远。

    她正迈进一家与周围热闹市集形成鲜明对比的门可罗雀的冷清面摊。

    面摊老板热情地问:“小姑娘要来碗面吗?”

    她笑眯眯地点头:“嗯!小姑娘正想要吃碗面!”

    说着,将那块从姬发身上夺走的玉玦随手抛在了桌子上,“就用这个换吧。”

    老板两眼睁大,不敢置信的拿起玉玦,而她已自顾自落座。

    “真要拿这个换吗?”

    “对!”

    伯邑考收回视线,脚步再不停下,往西伯侯府方向疾步走去。

    但他的心,却缓缓沉入一团迷雾之中。

    *

    西伯侯府大门敞开,一串节律不同的脚步声撞破了府内的沉寂。

    “父亲!”

    姬发率先疾步冲进正厅,兴冲冲的往坐于主位的人奔去,在他将将站起身时,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一头钻进他的怀里。

    “父亲,发儿回来了!”

    仿佛一夜间苍老了十岁的姬昌抚摸着稚子的后脑,眼中满是疲惫与欣慰,眼看他们平安,心中大石终于落地,长长舒出一口气。

    “回来就好,没事就好。”

    侍卫和伯邑考随后一同入了厅内,伯邑考步履沉稳,上前叠手行郑重天揖礼,恭敬唤道:“父亲。”

    姬昌抬眼望去,仔细看着两个儿子,见他们衣衫破损、灰头土脸,已可以想见他们在外流浪两日的艰苦,心中既心疼又感慨,原本想要责备的话也咽了回去。

    此事过了便罢了,毕竟祭祀的事令他更忧心。

    “你们也累了,先去见见你们的母亲,然后就去休息吧。”

    母亲太姒这两日定是心急如焚,兄弟俩对此心知肚明,但此刻还不能离开,他们有重要的事情禀告。

    “父亲,我与发儿还有事要禀告。”伯邑考开口道。

    “何事?”

    姬发从他怀里钻出来,脸上带着得意的笑:“父亲猜猜,我和哥哥出去是做什么了?”

    姬昌见他这般淘气,心情顿感舒畅了些许,双手抱起他揽在臂弯处,笑问道:“父亲猜不到,发儿可愿意告诉父亲?”

    姬发对兄长眨了眨眼,故作神秘道:“我们去做大事了!”

    伯邑考见状,低头一笑,随即从腰间解下水囊,双手呈上:“父亲,我与弟弟在渭水河畔找到了地下水脉。”

    “什么?”姬昌一怔,眉头微皱,第一反应却是不信。

    伯邑考拧开水囊的软木塞子,在厅内众人注视中,将囊中之水缓缓倒在青砖地上,持续砸在地面而溅起的水珠沾湿他的鞋面,而稳下来的水流混杂着泥沙往姬昌脚下蜿蜒而去。

    真真切切的水。

    巫祝脸色骤变,急忙问道:“大公子,这水你是从何处寻来的?”

    “渭水河畔,”他重复了一遍,“河床表面虽然干涸,但地下有暗河流淌,我与发儿侥幸找到了水源。”

    姬昌将姬发放下,神情凝滞,一步一步缓缓走到他的面前,接过水囊,闭眼深深嗅了一口,再睁开眼时,他的眼眶已微微湿润。

    “你们……真的找到了?”

    “找到啦!”姬发跑到兄长身边,挺直腰板,歪着脑袋笑嘻嘻道,“我和哥哥还在那地下泉眼附近用干木枝围起来做了标记,父亲,你现在派人去寻,一定能找到!”

    伯邑考也哽咽道:“是上天保佑我们西岐,是神灵告诉我们,不必再以人牲祭天。”

    姬昌这才明白,两个孩子是偷听了自己和巫祝的对话,才冒险外出寻找水源。他心中百感交集,蹲下身子将两个儿子紧紧拥入怀中,泪水无声滑落。

    “好孩子,你们都是好孩子……”

    *

    一只队伍旋即从西伯侯府迅速离开,赶往渭水河畔由两位世子指出的大致位置,去确定具体准确的水源方位。

    “哎呀,忘了跟他们说要一道去寻阿昙姐姐了,若她又回到河边,就请她回家来做客呀!”

    “她不会再回那里。”

    “咦?”

    “她应是留在城中了。”

    *

    当夜,夜幕低垂。

    卧房内,西伯侯夫人太姒正坐在塌边,怜爱的目光细细描摹着两个儿子,烛火摇曳,光影交错间,映出孩子们疲惫却兴奋的脸庞。

    她沾湿巾帕,轻轻擦拭他们脸上的泥土与污渍,逐渐恢复原本精致清秀的面庞。

    “下次不可再这般不告而别了,”她舍不得跟孩子发脾气,即使是嗔怨,声音也是轻轻的,“就算是想做英雄,也得先告诉母亲,知道吗?”

    “知道了,母亲,”姬发乖巧趴在太姒膝头,软声撒着娇,“发儿再也不乱跑了,发儿要永远陪在母亲身边。”

    伯邑考抿了抿唇,郑重的对母亲行礼:“是我们不孝,让母亲担心了。”

    “你这傻孩子,”太姒将他扶起,爱怜抚着他的发顶,叹气道,“你们哪里不孝?你们俩分明就是太孝顺太懂事了。”

    姬发依偎在母亲怀里,笑的眉眼弯弯。

    “好了,快把这身脏衣服脱下来,让婢女们拿去洗了。”

    太姒说着,伸手去解他们的外衫,然而,在露出内衫时,却双眸瞪大,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薄薄的内衫上面凌乱罗列出一道道细长的血痕,她心中陡然一紧,方才知晓两个孩子的背上、胸膛上皆布满了伤疤。

    她脱口而出:“这背上的伤……”

    伯邑考这才想起,自己身上还有未愈的伤痕。昨夜阿昙只为他们处理了脸上和手上的外伤,身上的划伤却还留下了淡淡的疤痕。

    “是草叶划的,”他轻声解释,“野外草叶又硬又高,当时赶路太累,没顾得上。”

    太姒脱下他的上衣,用指腹轻轻抚过他背上结痂的肉色伤疤,心疼到说不出话来,哽咽欲泪。

    “母亲,不疼的,早就不疼了。”

    伯邑考的安慰显然无多大作用,太姒依旧取来药酒,仔细为他一一擦拭身体各处的伤口。

    姬发笑嘻嘻地凑过来,对母亲说道:“阿昙姐姐的药可神了!您看我脸上的伤也是被叶子划的,但涂了药后就一个晚上,便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阿昙?”太姒停下手中动作,疑惑的问道。

    “就是在渭水边遇见的医女姐姐!”姬发眉飞色舞地讲述起来,“她的小药箱里有各种各样的药膏,她烤的红薯也特别香甜…….”

    “你们在外,是她照顾在你们吗?”

    “嗯!”姬发兴奋地点头,“阿昙姐姐还送了我礼物!”

    说着,他转身将柜子上的小匣子抱过来,小心翼翼的打开,取出里面珍藏的草编小马儿和蚂蚱,献宝似的举到母亲面前:“母亲,您看,这是阿昙姐姐编的!”

    太姒接过两物,细细端详,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称赞道:“手真巧,她一定是个善良的姑娘。”

    善良吗?

    伯邑考垂眸不语,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姬发还在兴致勃勃的向母亲讲述着阿昙的事,他却悄悄起身,推门而出。

    月光轻薄,如雾如纱,笼罩着庭院中那株干枯的梨树。

    梨树干枯,枝桠稀疏,呈奄奄一息之状。

    他在心里深深叹息。这棵树是他出生时由父亲亲手栽下的,如今却因这三年大旱而日渐枯萎。幸好,如今找到了水源,不止这棵树,整个西岐都终于有了希望。

    低头望着投射在石板路阶上的皎洁月光,他蓦然想起少女为他上药时的白皙面庞,几乎与月同色。

    替自己上药时专注的神情与面对垂死流民时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头布满困惑。

    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明明对生命如此冷漠,却又在细微处流露几分温情。她抢走姬发的玉玦当诊金,只换了碗再普通不过的汤面;她拒绝救治时冷漠无情,却又将有安魂之效的草药香囊丢给逝者。

    伯邑考忽然觉得,自己也许从未看清过她。

    抬手轻触已经看不出痕迹的伤疤处,曾经的药草清香仿佛还在鼻尖萦绕。他情不自禁步至庭中,立于树下,抬头看着黯淡夜色中泄露的银色清辉。

    *

    次日清晨,侍卫快马加鞭赶回西伯侯府,脸上尽是激动到颤抖的喜色。

    "侯爷!渭水河畔不远处确有地下暗流,水势甚旺!"

    姬昌闻言,大喜过望,立即召集家臣商议,众人议论纷纷,他已是兴奋的表示:“此事必须尽快告知百姓。”

    家臣们纷纷点头称是:“现在正是安抚民心的好时机。”

    散宜生此刻已想到了好时机,于是提议道:“侯爷不妨在明日祭典上当众宣布?”

    姬昌略一思索,眼中闪过一道光亮:“不错,明日祭典照常举行,便是最好的机会!吩咐下去,今晚务必准备好祭典事宜,明日我要当众向全城百姓宣布此事!”

    恰在此时,姬发无所顾忌的跑了进来,他也听到了谈话,仰着头兴奋的问道:“父亲,我和哥哥也能去吗?”

    “当然,”姬昌蹲下了身体,直视小儿子,拍了拍他小小的肩膀,笑道,“你们可是西岐的功臣。”

    *

    此夜,破晓之前。

    山虞日常履职,夜巡岐山时,忽见林间异象——一只赤色神鸟在岐山林间近地盘旋,时而啼鸣,时而展翅起舞。

    他揉了揉眼睛,再三定睛望去,确信不是自己的幻觉。

章节目录

[封神]昙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暖暖一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暖暖一夕并收藏[封神]昙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