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该起床了。”
丫鬟菘蓝将水蓝色的帐幔撩起,分别挂在了紫檀雕花拔步床两旁的月牙勾上。
紫檀雕花拔步床上的温凝还在熟睡,小半张脸藏在粉色的锦被下,没有一点儿要醒来的迹象。
菘蓝蹲到床边,抬手将粉色的锦被往下拉,温凝的一张白里透红的鹅蛋脸才完全露出来。
菘蓝趴在床边,凑近唤道:“姑娘,快醒醒,该去给夫人请安了。”
温凝这回听见了菘蓝的声音,俊眉颦起,可连眼睛都没有睁开,只哼唧了一声:“别吵”,就翻了个身背对着菘蓝继续睡去。
菘蓝抬手晃了晃温凝的肩膀:“姑娘,表姑娘已经去给夫人请安了,再不起可就要晚了,夫人该生气了。”
“气就气吧。”温凝不耐烦的说完,直接将被子蒙在脑袋上。
温凝有起床气,是典型的“起床困难户。”
丫鬟连翘端着铜盆进来,见菘蓝还没有叫醒温凝,便将手上的铜盆放在面盆架子上,撸起袖子打湿了巾帕,双手拧干了巾帕后,便朝着紫檀雕花拔步床走去。
菘蓝抬起双手拉开了温凝蒙在脑袋上的锦被,连翘接着将温热的帕子糊在温凝脸上。
温凝这才清醒了。
紧接着,温凝被菘蓝和连翘两个丫鬟从被窝里薅出来,像个洋娃娃似的,任两个丫鬟给自己穿衣、洗漱、梳妆。
从温凝离开床到梳妆完毕出门,已经耽误了两刻钟的时间了。
等温凝到了苍兰苑,太阳的光芒宛如金色纱衣平铺在青石路上,都能照出人影儿来。
温凝进了正屋,敛眸福身道:“母亲,表姐。”
坐在临窗的檀木小榻上的聂连蓉微笑着起身,微微屈膝,抬眼看向温凝笑得十分灿烂:“凝妹妹。”
同坐在檀木小榻上的温大夫人聂倩芳在温凝进屋时,脸上的笑容便垮了下去,眼尾一挑看向温凝:“你怎么不等用了午膳再来请安?”
温凝回道:“母亲若是愿意,女儿自然没有二话。”
聂倩芳心里的不悦又多了一分,开始责怪:“你表姐一大早就来请安,还亲自为我梳妆,你请个安姗姗来迟,如今连半分羞愧都没有,脸皮真是越发厚实了。”
温凝抬眼扫了一下聂倩芳头上颇为复杂的发髻,转而又看像聂连蓉:“表姐梳头的手艺是好,不过,昨日、前日、大前日怎不见表姐早起给母亲梳头呢?”
聂连蓉脸上的笑意一僵,温凝说话总是出其不意。
聂倩芳眉头一拧,哼道:“你这个亲生女儿,连请安都偷懒耍滑,竟还有脸指责你表姐的不是。”
聂连蓉连忙为温凝说情:“姑母,莫要生气,凝妹妹只是与我说笑罢了,她定是为刺绣熬夜睡晚了,今早这才起迟了。”
聂倩芳脸色缓和了些,又抬眼看向温凝:“我让你绣的帕子呢,还不拿来?”
温凝看了眼菘蓝,菘蓝旋即迈步上前,将温凝绣的帕子双手呈给聂倩芳,而后又退回到温凝身后。
聂倩芳低头看了温凝绣的帕子,脸又黑了下来:“这就是你绣的帕子,绣成这幅模样,都糟蹋了丝线和布料。”
聂倩芳说完,就将帕子扔在了矮桌上,不愿再多瞧一眼。
温凝开口解释:“母亲知道的,我的女红向来不好。”
聂倩芳只道:“正因不好,才该勤加练习。”
温凝继续为自己辩解:“女儿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再练也是白白扎手指头罢了。”
聂倩芳抬眼看着温凝,开始数落:“女红不好,琴棋书画不会,吃喝玩乐你倒是样样不落,瞧瞧你自己,哪里有半分大家闺秀的样子,也幸好你生来是个女子,不然也是个败家的纨绔。”
聂倩芳这一番话,温凝是一个字都不认同:“家里的生意如日中天,爹爹挣来那么多银子,不就是用来花的吗?我不偷不抢,又没有违反律法,只是让自己过得开心潇洒些,怎么就败家了。”
听了温凝的一番歪理,聂倩芳又拿起了矮桌上的那方帕子:“你把跟我顶嘴的功夫用到女红上,我不信你还能绣成这番模样,可别忘了,你有婚约在身,到时嫁去了徐家,给夫婿绣个香囊都拿不出手,届时丢的不是你的人,而是温家和聂家的脸面。”
温凝撇撇嘴,嘟囔起来:“我又不是绣娘,要那么好的女红做什么。”
见温凝油盐不进,聂倩芳将帕子拍在矮桌上,脸上浮现出怒意:“嫁为人妻,服侍夫婿,生儿育女,便是本分,徐闻玉是通判之子,又有秀才之名,你嫁过去已是高攀了,不收敛性情,做个端庄淑女,如何能做好帮扶夫婿的贤内助。”
温凝看向聂倩芳:“若依母亲所言,女儿不学无术,的确不堪与徐闻玉相配,还不如早些退了与徐家的婚事,免得连累徐家的仕途名声。”
聂倩芳拍案而起,喝道:“退婚,也是你一个闺阁女子能说出口的吗?”
聂连蓉也被温凝的话惊住了,赶忙拉起温凝的手,开始劝说:“凝妹妹,婚姻大事,岂可儿戏,你快些与姑母认错。”
温凝甩开聂连蓉的手,迎着聂倩芳满是怒意的眼睛,一字一句道:“母亲,这桩婚事是你为我定下的,可你从未询问过我的意见,便决定了我后半辈子的人生,我不愿意,还请母亲成全,退了与徐家的婚事。”
五年前,十岁的她缠着哥哥温鹤清陪她去街上逛上元灯会,谁知一觉醒来,就被告知多了一个十三岁的未婚夫婿,这事情搁谁身上谁能乐意。
她当时就不乐意了,闹着要退婚,可母亲从不理会,如今,为了这桩婚事,逼着她学琴棋书画和女红,想将她包装成一个端庄淑女,就是为了取悦她未来的夫婿,做一个别人交口称赞的贤惠女子,她不愿意这样活。
因为这样任人摆布的日子,她前世已经过够了。
前世的她生活在现代,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家里人将她宠成了小公主,可就在她七岁那年,一场无情的车祸,她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儿,被送到了福利院。
没了家,没了亲人,她只能学着坚强,到了黑夜里,她才能通过一个人默默流泪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对亲人的思念。
突然有一天,有一对家境不错的夫妇因为没有孩子,便选择来福利院收养。
而她,幸运的被这对夫妻选中了。
从此,她有了新的名字陈盈盈,有了父母,有了新的家。
可到了新家的第一天,她便知道,这对夫妻不是没有孩子,而是女儿在前一段时间因病去世了。
也就是这样,她才明白为何这对夫妇指名要收养七岁的小女孩儿,因为他们的女儿就是在七岁的年纪去世的,而她在十个七岁的女孩儿中被幸运的选中,也是因为她长得与他们去世的女儿有几分相像。
知道了一切的她,学着察言观色,学着乖巧懂事的接受养父母安排和制定的一切规划,养父母对她好,也对她寄予厚望,她努力的达到养父母的期许,努力的做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女儿。
因为她怕,怕自己辜负了养父母的期许,会让养父母失望,怕自己会被“退货”,怕自己再次成了孤儿,怕养父母会找到一个更好更优秀的“陈盈盈。”
所以,她拼命的卷自己,可卷来卷去,最后却将自己卷成了英年早逝。
不过,这样也好,她可以和自己的亲人团聚了。
可等她再次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胎穿到了古代,变成了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
稳婆将她包裹好后,交给了一个在门外焦急等候的男人。
这个男人正是她这一世的父亲温广盛。
温广盛从稳婆怀里接过她时,开心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夸她长得白白净净,玉雪可爱,给她取名为温凝,对她百般疼爱。
再后来,她知道了温家是云州的首富,她感谢老天眷顾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给了她一个富足的出身,坐拥万贯家财,温凝决定躺平摆烂,随心而活,快快乐乐的过完这一生。
而她这一世的母亲聂倩芳,偏偏成为她咸鱼路上的拦路虎。
聂家祖上虽然是寒门,可男儿世代读书科考,但无一中举者,直到她的外高祖父第一次考乡试就中了解元,再到后来的殿试,一举成了榜眼,入了翰林,聂家的命运至此被改写。
外高祖父去世前,已官至户部尚书。
到了她外祖父这一代,已然是三代为官,聂家可以称的上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可当时的先帝年过四十,膝下却只有两子,因着子嗣不丰,先帝心里不免有些着急,便在早朝会上下令让礼部准备选秀事宜,好到达充盈后宫,绵延子嗣的目的。
这时,身为都察院之首的左都御史的外祖父开始直言进谏,以黄河水患未平、百姓流离失所,圣上当以百姓为重,来劝圣上收回成命,免得被百姓诟病圣上沉溺美色,贪图享乐,而忽视民生。
最终,外祖父的一片赤诚之心虽劝得先帝收回成命,但直言不讳,到底冒犯了天威。
先帝彼时未说什么,还夸奖了外祖父一心为民,是朝之栋梁。
可事后,先帝称外祖父上呈的奏疏里有茶水的污渍,犯了大不敬之罪,将外祖父革除左都御史一职,贬谪到偏僻落后的甘州做一小小县丞。
外祖父拖家带口去甘州上任,途径青州时,外祖父在阴雨天旧疾复发病逝在青州,聂家就此家道中落……
温凝虽然同情这一世的母亲聂倩芳的不幸遭遇,但她不会为此勉强自己做一个百依百顺的女儿,改变自己立志躺平摆烂的初心。
丫鬟菘蓝将水蓝色的帐幔撩起,分别挂在了紫檀雕花拔步床两旁的月牙勾上。
紫檀雕花拔步床上的温凝还在熟睡,小半张脸藏在粉色的锦被下,没有一点儿要醒来的迹象。
菘蓝蹲到床边,抬手将粉色的锦被往下拉,温凝的一张白里透红的鹅蛋脸才完全露出来。
菘蓝趴在床边,凑近唤道:“姑娘,快醒醒,该去给夫人请安了。”
温凝这回听见了菘蓝的声音,俊眉颦起,可连眼睛都没有睁开,只哼唧了一声:“别吵”,就翻了个身背对着菘蓝继续睡去。
菘蓝抬手晃了晃温凝的肩膀:“姑娘,表姑娘已经去给夫人请安了,再不起可就要晚了,夫人该生气了。”
“气就气吧。”温凝不耐烦的说完,直接将被子蒙在脑袋上。
温凝有起床气,是典型的“起床困难户。”
丫鬟连翘端着铜盆进来,见菘蓝还没有叫醒温凝,便将手上的铜盆放在面盆架子上,撸起袖子打湿了巾帕,双手拧干了巾帕后,便朝着紫檀雕花拔步床走去。
菘蓝抬起双手拉开了温凝蒙在脑袋上的锦被,连翘接着将温热的帕子糊在温凝脸上。
温凝这才清醒了。
紧接着,温凝被菘蓝和连翘两个丫鬟从被窝里薅出来,像个洋娃娃似的,任两个丫鬟给自己穿衣、洗漱、梳妆。
从温凝离开床到梳妆完毕出门,已经耽误了两刻钟的时间了。
等温凝到了苍兰苑,太阳的光芒宛如金色纱衣平铺在青石路上,都能照出人影儿来。
温凝进了正屋,敛眸福身道:“母亲,表姐。”
坐在临窗的檀木小榻上的聂连蓉微笑着起身,微微屈膝,抬眼看向温凝笑得十分灿烂:“凝妹妹。”
同坐在檀木小榻上的温大夫人聂倩芳在温凝进屋时,脸上的笑容便垮了下去,眼尾一挑看向温凝:“你怎么不等用了午膳再来请安?”
温凝回道:“母亲若是愿意,女儿自然没有二话。”
聂倩芳心里的不悦又多了一分,开始责怪:“你表姐一大早就来请安,还亲自为我梳妆,你请个安姗姗来迟,如今连半分羞愧都没有,脸皮真是越发厚实了。”
温凝抬眼扫了一下聂倩芳头上颇为复杂的发髻,转而又看像聂连蓉:“表姐梳头的手艺是好,不过,昨日、前日、大前日怎不见表姐早起给母亲梳头呢?”
聂连蓉脸上的笑意一僵,温凝说话总是出其不意。
聂倩芳眉头一拧,哼道:“你这个亲生女儿,连请安都偷懒耍滑,竟还有脸指责你表姐的不是。”
聂连蓉连忙为温凝说情:“姑母,莫要生气,凝妹妹只是与我说笑罢了,她定是为刺绣熬夜睡晚了,今早这才起迟了。”
聂倩芳脸色缓和了些,又抬眼看向温凝:“我让你绣的帕子呢,还不拿来?”
温凝看了眼菘蓝,菘蓝旋即迈步上前,将温凝绣的帕子双手呈给聂倩芳,而后又退回到温凝身后。
聂倩芳低头看了温凝绣的帕子,脸又黑了下来:“这就是你绣的帕子,绣成这幅模样,都糟蹋了丝线和布料。”
聂倩芳说完,就将帕子扔在了矮桌上,不愿再多瞧一眼。
温凝开口解释:“母亲知道的,我的女红向来不好。”
聂倩芳只道:“正因不好,才该勤加练习。”
温凝继续为自己辩解:“女儿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再练也是白白扎手指头罢了。”
聂倩芳抬眼看着温凝,开始数落:“女红不好,琴棋书画不会,吃喝玩乐你倒是样样不落,瞧瞧你自己,哪里有半分大家闺秀的样子,也幸好你生来是个女子,不然也是个败家的纨绔。”
聂倩芳这一番话,温凝是一个字都不认同:“家里的生意如日中天,爹爹挣来那么多银子,不就是用来花的吗?我不偷不抢,又没有违反律法,只是让自己过得开心潇洒些,怎么就败家了。”
听了温凝的一番歪理,聂倩芳又拿起了矮桌上的那方帕子:“你把跟我顶嘴的功夫用到女红上,我不信你还能绣成这番模样,可别忘了,你有婚约在身,到时嫁去了徐家,给夫婿绣个香囊都拿不出手,届时丢的不是你的人,而是温家和聂家的脸面。”
温凝撇撇嘴,嘟囔起来:“我又不是绣娘,要那么好的女红做什么。”
见温凝油盐不进,聂倩芳将帕子拍在矮桌上,脸上浮现出怒意:“嫁为人妻,服侍夫婿,生儿育女,便是本分,徐闻玉是通判之子,又有秀才之名,你嫁过去已是高攀了,不收敛性情,做个端庄淑女,如何能做好帮扶夫婿的贤内助。”
温凝看向聂倩芳:“若依母亲所言,女儿不学无术,的确不堪与徐闻玉相配,还不如早些退了与徐家的婚事,免得连累徐家的仕途名声。”
聂倩芳拍案而起,喝道:“退婚,也是你一个闺阁女子能说出口的吗?”
聂连蓉也被温凝的话惊住了,赶忙拉起温凝的手,开始劝说:“凝妹妹,婚姻大事,岂可儿戏,你快些与姑母认错。”
温凝甩开聂连蓉的手,迎着聂倩芳满是怒意的眼睛,一字一句道:“母亲,这桩婚事是你为我定下的,可你从未询问过我的意见,便决定了我后半辈子的人生,我不愿意,还请母亲成全,退了与徐家的婚事。”
五年前,十岁的她缠着哥哥温鹤清陪她去街上逛上元灯会,谁知一觉醒来,就被告知多了一个十三岁的未婚夫婿,这事情搁谁身上谁能乐意。
她当时就不乐意了,闹着要退婚,可母亲从不理会,如今,为了这桩婚事,逼着她学琴棋书画和女红,想将她包装成一个端庄淑女,就是为了取悦她未来的夫婿,做一个别人交口称赞的贤惠女子,她不愿意这样活。
因为这样任人摆布的日子,她前世已经过够了。
前世的她生活在现代,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家里人将她宠成了小公主,可就在她七岁那年,一场无情的车祸,她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儿,被送到了福利院。
没了家,没了亲人,她只能学着坚强,到了黑夜里,她才能通过一个人默默流泪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对亲人的思念。
突然有一天,有一对家境不错的夫妇因为没有孩子,便选择来福利院收养。
而她,幸运的被这对夫妻选中了。
从此,她有了新的名字陈盈盈,有了父母,有了新的家。
可到了新家的第一天,她便知道,这对夫妻不是没有孩子,而是女儿在前一段时间因病去世了。
也就是这样,她才明白为何这对夫妇指名要收养七岁的小女孩儿,因为他们的女儿就是在七岁的年纪去世的,而她在十个七岁的女孩儿中被幸运的选中,也是因为她长得与他们去世的女儿有几分相像。
知道了一切的她,学着察言观色,学着乖巧懂事的接受养父母安排和制定的一切规划,养父母对她好,也对她寄予厚望,她努力的达到养父母的期许,努力的做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女儿。
因为她怕,怕自己辜负了养父母的期许,会让养父母失望,怕自己会被“退货”,怕自己再次成了孤儿,怕养父母会找到一个更好更优秀的“陈盈盈。”
所以,她拼命的卷自己,可卷来卷去,最后却将自己卷成了英年早逝。
不过,这样也好,她可以和自己的亲人团聚了。
可等她再次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胎穿到了古代,变成了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
稳婆将她包裹好后,交给了一个在门外焦急等候的男人。
这个男人正是她这一世的父亲温广盛。
温广盛从稳婆怀里接过她时,开心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夸她长得白白净净,玉雪可爱,给她取名为温凝,对她百般疼爱。
再后来,她知道了温家是云州的首富,她感谢老天眷顾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给了她一个富足的出身,坐拥万贯家财,温凝决定躺平摆烂,随心而活,快快乐乐的过完这一生。
而她这一世的母亲聂倩芳,偏偏成为她咸鱼路上的拦路虎。
聂家祖上虽然是寒门,可男儿世代读书科考,但无一中举者,直到她的外高祖父第一次考乡试就中了解元,再到后来的殿试,一举成了榜眼,入了翰林,聂家的命运至此被改写。
外高祖父去世前,已官至户部尚书。
到了她外祖父这一代,已然是三代为官,聂家可以称的上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可当时的先帝年过四十,膝下却只有两子,因着子嗣不丰,先帝心里不免有些着急,便在早朝会上下令让礼部准备选秀事宜,好到达充盈后宫,绵延子嗣的目的。
这时,身为都察院之首的左都御史的外祖父开始直言进谏,以黄河水患未平、百姓流离失所,圣上当以百姓为重,来劝圣上收回成命,免得被百姓诟病圣上沉溺美色,贪图享乐,而忽视民生。
最终,外祖父的一片赤诚之心虽劝得先帝收回成命,但直言不讳,到底冒犯了天威。
先帝彼时未说什么,还夸奖了外祖父一心为民,是朝之栋梁。
可事后,先帝称外祖父上呈的奏疏里有茶水的污渍,犯了大不敬之罪,将外祖父革除左都御史一职,贬谪到偏僻落后的甘州做一小小县丞。
外祖父拖家带口去甘州上任,途径青州时,外祖父在阴雨天旧疾复发病逝在青州,聂家就此家道中落……
温凝虽然同情这一世的母亲聂倩芳的不幸遭遇,但她不会为此勉强自己做一个百依百顺的女儿,改变自己立志躺平摆烂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