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沿着官道而行,汴京城隐在晨雾之中,只依稀看见樊楼高高的顶尖。
令姝带着精神不好的令夫人去城外香山寺小住,太医说她这种情况最好是去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不要让从前的事情刺激到她。
京中流言漫天,府们前蹲着不少打探消息的人,府内下人都在窃窃私语,不适合静养。香山寺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青山绿水很适合病人修养。
这里是素斋也是远近闻名,最重要的是令夫人信佛,在这里她的心能更安定些。
陪着她在寺庙住了几天,令夫人的情况肉眼可见的稳定下来,平时还能跟令姝说笑几句,更多的时候她都是跪在佛前忏悔,一跪就是一天。
这日傍晚,令姝坐在厢房看账本,抬头看见令夫人神色惊恐的跑进厢房。她忙跑上前去搀扶:“阿娘,你这是怎么了,这个点不应该在佛堂吗?你身边的丫鬟婆子呢,常嬷嬷呢?”
令夫人抓住令姝的手泪如雨下,不住摇头奔溃的喊道:“姝儿,母亲对不起你,母亲昏了头了,竟然联合你舅母算计你。你可怎么办啊孩子,怎么就让你摊上我这么个糊涂的母亲。”
令姝将她抱进怀里轻声哄着,身后跟着的常嬷嬷气喘吁吁的跑进来。
“常嬷嬷,这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怎么犯病了!”
常嬷嬷连忙压下一口气答道:“方才夫人在佛堂念经,来了两个女香客,走累了进小佛堂休憩,两人不知怎的说起那日姑娘你在琼林苑落水的事,言辞间讥讽嘲笑,夫人听了后就这样了。”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找寺里的师父借厨房煮碗安神汤。”令姝心中明白母亲过不去这个坎,若是从前她可能还在乎一下名声,可如今……
在令姝的悉心安抚下,令夫人渐渐恢复神智,她呆呆的盯着令姝,双手捂住嘴唇,眼泪从指尖滴落。
令姝拉下她的手掌,取出帕子轻轻擦拭她脸上的泪痕,轻声安抚道:“阿娘,流言只是一时的,过不了多久大家就会忘记这件事情了,我不在意这件事情,您也不要往心里去。”
她迟疑半响,还是没将父亲曾说要替她招婿上门的话说出来。
令夫人回过神来双眼含泪的看着令姝,语气急促:“我听闻那日救你的是今科状元,才学品貌皆是上承,姝儿,要不母亲上门去问问他的想法......”
令姝打断母亲,神色落寞:“阿娘,我和他不可能的,他也不会娶我。那日他只是路过顺手救了我,姑母已经吩咐人重礼道谢了,这件您不要再提了。”
此话一出令夫人又是垂泪半天,令姝一顿劝慰下她喝了安神汤沉沉睡去,轻手轻脚离开替她关上房门。
回房的路上,她心中不禁思虑,香山寺离城内这么远,流言都传过来了,城内只怕更加愈发热烈,她在想要不要带着母亲去更远一点的地方避避风头。
——
大内文德殿外程朝已经等侯多时,今晨陛下传他进宫问询,不知道所为何事,难道是因着他前日上的那道外放出京的折子。
他只在殿试那日见过这位年过六旬的陛下一面,他面容苍老却不失威严,锐利的眼神像是要看穿人的心底。
今日天气阴冷,程朝垂手立在殿外静待了一个时辰后,终于出来一个面容白皙的太监引领他进入殿内,点拨他见了陛下该如何行礼。
行至大殿正中间,程朝依言恭敬的跪下去,殿内声音清晰可闻,上首传来一道低沉威严的声音:“我朝从未有过状元外放的情况,留在京中按你的名次至少也是从六品翰林院编修,为何要自请外放出京去明州?”
程朝看着反光的地砖,将心头斟酌千遍的话语吐露:“回陛下,家父是承明九年的进士程晔,生前曾出任过明州知州,学生自幼蒙他教导,也想子承父业,为百姓做些实事。”
“你父亲朕有印象,当年的会试人才济济,你父亲和令学章还是同窗。朕当时也是非常器重他,才会派他去明州,谁料……你有这份心也是难得,朕准了!封你为从七品明州判官,八月赴任。”
“近来你和令学章之女的事情在京中的流言愈演愈烈,他的女儿朕虽没有见过,想必也是不差。你如今尚未婚配,既然救了那姑娘,想必也是你们之间的缘分,这世间之事,总是女儿家吃亏的多,你说是吧?”
原来如此,看来陛下是为了近来城中流言一事借机召他提点,令学章在外替陛下办差,陛下自然是要回护他的妻女,以免寒了臣子的心。
程朝垂手恭敬的回道:“臣知道了,臣回去便向令家提亲。”
“去了明州好好做事,朕钟爱有才能的人,也愿意给年轻人机会。”
——
因昨日母亲受了刺激,令姝不敢再让她出去,陪着她待在厢房打络子。门外脚步传来,小桃偷偷摸摸凑近令姝耳边低语几句,令姝神色突变,惊讶道:“当真?”
她看见小桃点头,心中疑惑不语,程朝怎么会突然上门提亲,还找到了寺中,当时他可是信誓旦旦的说瞧不上她,一心要娶高门贵女。
令夫人看见主仆低声耳语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
令姝刚要回答没事,就见常嬷嬷慌慌张张进门欢喜说道,“夫人,天大的好事!那状元郎上门来提亲啦,此刻人就在寺外。”
方才在门口,程朝找上小桃的时候,常嬷嬷正好听到了。夫人忧心姑娘的婚事整夜睡不着,这下好了,那状元郎主动上门提亲,夫人也不用再发愁了。
令夫人激动的起身,差点没站稳,常嬷嬷连忙上前一步扶住她。
“快!扶我去前面看看。”
令姝拦住激动的母亲,无奈道:“母亲,你别急,我找人将他带进来问问。”
“对对对,瞧我急昏了头,怎好叫人家苦等。常嬷嬷,你快去将人迎进来。”常嬷嬷得了吩咐移动粗壮的身躯敏捷向外跑去,令姝瞧着眼前的一幕,感觉事情朝着不妙的方向走去。
令姝站在令夫人身后,等着程朝进门,听见杂乱的脚步声传来,令夫人赶忙正襟危坐。程朝跟在常嬷嬷身后抬步进门,今日他穿了一身浅蓝长袍,衬得他浑身书卷味。
令夫人眼睛一亮,不顾令姝压着她肩膀的手,起身向前走了几步,眉开眼笑:“你就是程朝吧,真是一表人才,百闻不如一见。”
程朝俯身行礼:“夫人过誉了,今日前来叨扰是前来上门提亲,我母亲在蒲州老家,京中并无长辈在侧,只好自己上门提亲。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您见谅。”
令夫人刚要开口,身后的令姝冷声道:“你如果是因为流言蜚语上门提亲的,大可不必,流言伤不到我分毫。”
“姝儿,胡说什么呢。” 令夫人慌忙打断令姝的话语,转头看向程朝慌忙的笑笑,“你别介意,姝儿这孩子平日很乖巧的。”
程朝摇头示意自己并不在意,并将自己的身世和家中情况一一说明。
他本是蒲州程家子,父亲程晔是承明九年的进士,十三年前任明州郡守于任上意外身亡。蒲州本家欺负孤儿寡母无处可依,侵占家产田地,将母子二人逐出家族,家境贫寒过的很艰难。
好在他于读书一事上尚有天分,如今更是夺得魁首摘下状元,蒲州老家担忧他日后报复,已将大半家财尽数奉还。
告知自己家中情形后程朝向令夫人再次恭敬的行礼:“夫人,当日情况危机,我只顾救人忘记男女大防,因此坏了令姑娘的名声。若夫人和令大人不嫌弃,在下愿求聘娇娥,托付中馈,从此相互扶持,一心一意,绝不纳妾!”
他一番话语既表明了自己与母亲相依为命博取同情,又向令夫人保证不纳二色。莫说是令夫人,就连令姝都有些恍惚。
令夫人听的热泪盈眶,当场便许下婚事:“傻孩子,你救我女儿一命,我怎会怪你。姝儿他父亲不在,我做主将她许给你,往后不求你们大富大贵,只求你好好待她!”
“夫人,还有一事我要向你说明,我的授官下来了,今年八月就要赴任明州。”
令夫人不解,自古状元探花和榜眼都是直接进入翰林院,方便将来进入内阁,从无外放的先例。
令姝更是一头雾水,看不清程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程朝随后替二人解答:“是我自请的,待在京中只能在翰林院熬资历,不如外放出去历练攒些功绩。”
令夫人这才明白过来,欢喜的点头:“上进些好,离你赴任的时间还有三个月,虽有些紧,但姝儿的嫁妆我从小就给她攒着。就是三书六礼这些得加快,赶在你们走前把给亲事给办了,姝儿也好跟着你去明州。”
听见他们三言两语敲定自己的婚事,令姝无奈的出声:“母亲,时间太紧恐怕来不及,不如先定亲,之后再择日子成亲,你觉得呢,程公子?”
程朝抬头见令姝冷冷的盯着他,他睫毛轻颤温和的回复:“令姑娘说的是,此去明州路途遥远,亲事恐怕得等三年后我任期满调回京再议了。”
令姝心中气个半死,她以前怎么没发现程朝这么会装,简直堪比姜沅的二妹。果不其然,令夫人立刻皱眉不赞同:“姝儿如今年方十七,再等三年时间太长了。时间虽然紧张,但也不是不行,你们两个安心准备就可,亲事我来操办!”
眼见母亲被程朝哄的不着南北,令姝无奈叹息。她知道这件事在母亲心中是个疙瘩,这些日子她整日愁眉苦脸,不见笑意。
如今仿佛重病之人一夕好全,她不忍惹她伤心,只好按捺住,等会再询问程朝是何意。
程朝前脚刚刚离去,令夫人后脚就吩咐下人收拾行李,明日回府操办婚宴。
香山寺有一颗百年槐树,树上系满了香客们的祈福带。大槐树左面则是形状酷似月牙的浅湖。
令姝坐在回廊里,月亮的倒影映在湖中。她轻轻摆手搅动湖水,心思乱的很,不明白程朝到底什么意思。
明明那日是他亲口说道对自己从未有过真心。
令姝带着精神不好的令夫人去城外香山寺小住,太医说她这种情况最好是去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不要让从前的事情刺激到她。
京中流言漫天,府们前蹲着不少打探消息的人,府内下人都在窃窃私语,不适合静养。香山寺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青山绿水很适合病人修养。
这里是素斋也是远近闻名,最重要的是令夫人信佛,在这里她的心能更安定些。
陪着她在寺庙住了几天,令夫人的情况肉眼可见的稳定下来,平时还能跟令姝说笑几句,更多的时候她都是跪在佛前忏悔,一跪就是一天。
这日傍晚,令姝坐在厢房看账本,抬头看见令夫人神色惊恐的跑进厢房。她忙跑上前去搀扶:“阿娘,你这是怎么了,这个点不应该在佛堂吗?你身边的丫鬟婆子呢,常嬷嬷呢?”
令夫人抓住令姝的手泪如雨下,不住摇头奔溃的喊道:“姝儿,母亲对不起你,母亲昏了头了,竟然联合你舅母算计你。你可怎么办啊孩子,怎么就让你摊上我这么个糊涂的母亲。”
令姝将她抱进怀里轻声哄着,身后跟着的常嬷嬷气喘吁吁的跑进来。
“常嬷嬷,这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怎么犯病了!”
常嬷嬷连忙压下一口气答道:“方才夫人在佛堂念经,来了两个女香客,走累了进小佛堂休憩,两人不知怎的说起那日姑娘你在琼林苑落水的事,言辞间讥讽嘲笑,夫人听了后就这样了。”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找寺里的师父借厨房煮碗安神汤。”令姝心中明白母亲过不去这个坎,若是从前她可能还在乎一下名声,可如今……
在令姝的悉心安抚下,令夫人渐渐恢复神智,她呆呆的盯着令姝,双手捂住嘴唇,眼泪从指尖滴落。
令姝拉下她的手掌,取出帕子轻轻擦拭她脸上的泪痕,轻声安抚道:“阿娘,流言只是一时的,过不了多久大家就会忘记这件事情了,我不在意这件事情,您也不要往心里去。”
她迟疑半响,还是没将父亲曾说要替她招婿上门的话说出来。
令夫人回过神来双眼含泪的看着令姝,语气急促:“我听闻那日救你的是今科状元,才学品貌皆是上承,姝儿,要不母亲上门去问问他的想法......”
令姝打断母亲,神色落寞:“阿娘,我和他不可能的,他也不会娶我。那日他只是路过顺手救了我,姑母已经吩咐人重礼道谢了,这件您不要再提了。”
此话一出令夫人又是垂泪半天,令姝一顿劝慰下她喝了安神汤沉沉睡去,轻手轻脚离开替她关上房门。
回房的路上,她心中不禁思虑,香山寺离城内这么远,流言都传过来了,城内只怕更加愈发热烈,她在想要不要带着母亲去更远一点的地方避避风头。
——
大内文德殿外程朝已经等侯多时,今晨陛下传他进宫问询,不知道所为何事,难道是因着他前日上的那道外放出京的折子。
他只在殿试那日见过这位年过六旬的陛下一面,他面容苍老却不失威严,锐利的眼神像是要看穿人的心底。
今日天气阴冷,程朝垂手立在殿外静待了一个时辰后,终于出来一个面容白皙的太监引领他进入殿内,点拨他见了陛下该如何行礼。
行至大殿正中间,程朝依言恭敬的跪下去,殿内声音清晰可闻,上首传来一道低沉威严的声音:“我朝从未有过状元外放的情况,留在京中按你的名次至少也是从六品翰林院编修,为何要自请外放出京去明州?”
程朝看着反光的地砖,将心头斟酌千遍的话语吐露:“回陛下,家父是承明九年的进士程晔,生前曾出任过明州知州,学生自幼蒙他教导,也想子承父业,为百姓做些实事。”
“你父亲朕有印象,当年的会试人才济济,你父亲和令学章还是同窗。朕当时也是非常器重他,才会派他去明州,谁料……你有这份心也是难得,朕准了!封你为从七品明州判官,八月赴任。”
“近来你和令学章之女的事情在京中的流言愈演愈烈,他的女儿朕虽没有见过,想必也是不差。你如今尚未婚配,既然救了那姑娘,想必也是你们之间的缘分,这世间之事,总是女儿家吃亏的多,你说是吧?”
原来如此,看来陛下是为了近来城中流言一事借机召他提点,令学章在外替陛下办差,陛下自然是要回护他的妻女,以免寒了臣子的心。
程朝垂手恭敬的回道:“臣知道了,臣回去便向令家提亲。”
“去了明州好好做事,朕钟爱有才能的人,也愿意给年轻人机会。”
——
因昨日母亲受了刺激,令姝不敢再让她出去,陪着她待在厢房打络子。门外脚步传来,小桃偷偷摸摸凑近令姝耳边低语几句,令姝神色突变,惊讶道:“当真?”
她看见小桃点头,心中疑惑不语,程朝怎么会突然上门提亲,还找到了寺中,当时他可是信誓旦旦的说瞧不上她,一心要娶高门贵女。
令夫人看见主仆低声耳语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
令姝刚要回答没事,就见常嬷嬷慌慌张张进门欢喜说道,“夫人,天大的好事!那状元郎上门来提亲啦,此刻人就在寺外。”
方才在门口,程朝找上小桃的时候,常嬷嬷正好听到了。夫人忧心姑娘的婚事整夜睡不着,这下好了,那状元郎主动上门提亲,夫人也不用再发愁了。
令夫人激动的起身,差点没站稳,常嬷嬷连忙上前一步扶住她。
“快!扶我去前面看看。”
令姝拦住激动的母亲,无奈道:“母亲,你别急,我找人将他带进来问问。”
“对对对,瞧我急昏了头,怎好叫人家苦等。常嬷嬷,你快去将人迎进来。”常嬷嬷得了吩咐移动粗壮的身躯敏捷向外跑去,令姝瞧着眼前的一幕,感觉事情朝着不妙的方向走去。
令姝站在令夫人身后,等着程朝进门,听见杂乱的脚步声传来,令夫人赶忙正襟危坐。程朝跟在常嬷嬷身后抬步进门,今日他穿了一身浅蓝长袍,衬得他浑身书卷味。
令夫人眼睛一亮,不顾令姝压着她肩膀的手,起身向前走了几步,眉开眼笑:“你就是程朝吧,真是一表人才,百闻不如一见。”
程朝俯身行礼:“夫人过誉了,今日前来叨扰是前来上门提亲,我母亲在蒲州老家,京中并无长辈在侧,只好自己上门提亲。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您见谅。”
令夫人刚要开口,身后的令姝冷声道:“你如果是因为流言蜚语上门提亲的,大可不必,流言伤不到我分毫。”
“姝儿,胡说什么呢。” 令夫人慌忙打断令姝的话语,转头看向程朝慌忙的笑笑,“你别介意,姝儿这孩子平日很乖巧的。”
程朝摇头示意自己并不在意,并将自己的身世和家中情况一一说明。
他本是蒲州程家子,父亲程晔是承明九年的进士,十三年前任明州郡守于任上意外身亡。蒲州本家欺负孤儿寡母无处可依,侵占家产田地,将母子二人逐出家族,家境贫寒过的很艰难。
好在他于读书一事上尚有天分,如今更是夺得魁首摘下状元,蒲州老家担忧他日后报复,已将大半家财尽数奉还。
告知自己家中情形后程朝向令夫人再次恭敬的行礼:“夫人,当日情况危机,我只顾救人忘记男女大防,因此坏了令姑娘的名声。若夫人和令大人不嫌弃,在下愿求聘娇娥,托付中馈,从此相互扶持,一心一意,绝不纳妾!”
他一番话语既表明了自己与母亲相依为命博取同情,又向令夫人保证不纳二色。莫说是令夫人,就连令姝都有些恍惚。
令夫人听的热泪盈眶,当场便许下婚事:“傻孩子,你救我女儿一命,我怎会怪你。姝儿他父亲不在,我做主将她许给你,往后不求你们大富大贵,只求你好好待她!”
“夫人,还有一事我要向你说明,我的授官下来了,今年八月就要赴任明州。”
令夫人不解,自古状元探花和榜眼都是直接进入翰林院,方便将来进入内阁,从无外放的先例。
令姝更是一头雾水,看不清程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程朝随后替二人解答:“是我自请的,待在京中只能在翰林院熬资历,不如外放出去历练攒些功绩。”
令夫人这才明白过来,欢喜的点头:“上进些好,离你赴任的时间还有三个月,虽有些紧,但姝儿的嫁妆我从小就给她攒着。就是三书六礼这些得加快,赶在你们走前把给亲事给办了,姝儿也好跟着你去明州。”
听见他们三言两语敲定自己的婚事,令姝无奈的出声:“母亲,时间太紧恐怕来不及,不如先定亲,之后再择日子成亲,你觉得呢,程公子?”
程朝抬头见令姝冷冷的盯着他,他睫毛轻颤温和的回复:“令姑娘说的是,此去明州路途遥远,亲事恐怕得等三年后我任期满调回京再议了。”
令姝心中气个半死,她以前怎么没发现程朝这么会装,简直堪比姜沅的二妹。果不其然,令夫人立刻皱眉不赞同:“姝儿如今年方十七,再等三年时间太长了。时间虽然紧张,但也不是不行,你们两个安心准备就可,亲事我来操办!”
眼见母亲被程朝哄的不着南北,令姝无奈叹息。她知道这件事在母亲心中是个疙瘩,这些日子她整日愁眉苦脸,不见笑意。
如今仿佛重病之人一夕好全,她不忍惹她伤心,只好按捺住,等会再询问程朝是何意。
程朝前脚刚刚离去,令夫人后脚就吩咐下人收拾行李,明日回府操办婚宴。
香山寺有一颗百年槐树,树上系满了香客们的祈福带。大槐树左面则是形状酷似月牙的浅湖。
令姝坐在回廊里,月亮的倒影映在湖中。她轻轻摆手搅动湖水,心思乱的很,不明白程朝到底什么意思。
明明那日是他亲口说道对自己从未有过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