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七送走暮清冬镖头一行人后,施梨月就陷入了一种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态。

    希望那天早点来尘埃落定,又不想那天来,免得严亘真要出事。

    不等进六月,严亘就领了剿匪的差事北上去了。这件事施梨月从未预料到,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她扰乱了长公主那边的安排,所以才出现了预料之外的事。

    严亘领了旨,匆匆回来收拾东西,临出门他回身抱住施梨月,“别怕,我很快就回来。四皇子那边有武将下场了,我正好出去避避风头。如今北方还未平定,陛下不会叫我死的。”

    施梨月凝视着他的眼睛,伸手摸摸他冷峻的脸颊,“万事小心。”

    严亘用力抱了她一把,快步出去了。

    之后的时间,她只能不时接到暮清与冬镖头的书信,得知羊绒作坊已经办了起来,暮清从附近城池招了不少女工,大批牧民赶着羊过来卖羊毛。

    之前大全七人也随冬镖头一起去了呼察,北方盛行盘炕,几人带着施梨月准备好的家伙事,在冬镖头买下一个每间屋里都有炕的大宅子后就开工了。

    如今牧民们赶羊过来后,羊毛卖给暮清,羊奶卖给奶粉厂,至于被剃了毛挤在一起咩咩叫的羊,稍养几天就可以卖给关管事的商队。

    牧民们得知羊奶可以卖甚至价格还算不错后,已经不会再卖母羊了,生了小羊羔的母羊会被更用心地喂养,只希望它能多产一段时间奶,靠羊奶卖出更多铜板,好在呼察的作坊里换上一罐芝麻酱。

    今年开春前,施梨月就叫人去芝麻的产区放消息说今年有人来收芝麻。

    胆子大的农民不多,没有人敢在听到一个不确切的消息后就大量种芝麻,但人都想挣钱,当地人大部分都匀了三五分地种了芝麻。

    这次北上时,关管事专门绕了点路,去那里收来了去年收的陈芝麻,并告诉当地人等八月芝麻成熟时,会再来收一趟。

    当地也有菜干,这东西不值钱,因为江南一年四季都产菜,只有老弱顾不来地里,才晾些菜干,防着没米下锅。

    结果关管事带着商队一去就大量收菜干,那些老人颤颤巍巍地拿了铜板,多的都想给过称发钱的伙计磕头,被小伙子跳着躲开。

    当地人看见菜干能卖钱,羡慕得眼睛滴血,伙计忙在旁边喊:“你们今年也抽空晾些菜干,我们明年还来收!”

    有精明的妇人听到后开始合计,现在日头好,想晒菜干已经能晒了,等八月芝麻成熟时已经能装几麻袋,这些人来收芝麻,肯定不会不要菜干。

    就算不收也不打紧,这东西收拾起来又不费事,大不了留着自家吃。

    商队在这里停留三日,等要卖芝麻和菜干的人差不多都来过了,这才再次启程。

    等到黄河附近,关管事又带着人收黄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背来半口袋黄豆,伙计见她收拾得干净,称给的很足。

    她拿了铜板还盘桓着不走,半天才大着胆子凑到伙计跟前,“大大大人,你们收不收桑葚干?”

    伙计一愣,“你等会,我进去问问管事。”

    关管事听说有人要卖桑葚干,点头应了,“行,叫她拉来,只要东西好,我都收。”

    他这几天忙着脱手拉来的丝绸,现在已经到了北方,丝绸价格已经比在江南时翻了几倍,只是他不敢毅然放出去,怕惹到当地的布庄。

    这两天他四处与人喝酒应酬,总算将这生意谈了下来,拉来了二十车丝绸,这里就能出手一半。另一半,到下一个大城再出手,价格还能更高。

    那老婆子得知商队肯收桑葚干,千恩万谢地回去了,不多时带着几个半大孩子,推着一辆板车来了。

    伙计大老远看见,连忙上去帮忙推车,桑葚干只是占地方也没什么重量,一大袋子也称不出几斤,伙计按照医馆收药的价格给她算了钱,老婆子便领着孩子们去了粮铺。

    这伙计一时也生出感慨,“第一次感觉跑商也挺好的,至少能给这些穷人换点铜板。”

    关管事正好路过,闻言笑笑,捋了下自己的小胡子,“谁说的,我们这叫无奸不商。”

    暮清与春俏在院子里帮忙点货,她们做事细心,写字也好看,出来没多久,白日点货的活就交给了她俩。

    暮清在得知关管事收了大量黄豆后,询问了他意图,得知是要去开作坊,便叫人去外头买了盐卤回来。一次点豆腐用不了太多,这满满一麻袋够用很久。

    一行人沿途时不时停下收东西,六月中旬才到呼察。

    呼察附近草场的人得知冬镖头带着商队又来了,纷纷往城里赶来,冬镖头上回买的宅子派上了用场。

    提前一天商队里就有人骑马先行,告诉里头伙计大部队来了的消息,等冬镖头他们进城时,宅子里热水饭菜都已经备好了。

    这会货物都乱糟糟堆在院子里,暮清带着春俏两人喊得感觉嗓子要冒烟,才指挥伙计将一半货入库了。

    剩下的芝麻黄豆之类,先放在院子里,等关管事与冬镖头去买几个作坊和磨盘再搬过去。

    冬镖头昨天叫商队停得早,今早天不亮就开始赶路,早早进了呼察城,等吃了饭又歇过一会,他已经精神抖擞地出门找铺子去了。

    暮清累得不轻,虽然着急做事,也是歇过几天才勉强能上街。这会儿冬镖头该买的东西都置办齐了,作坊已经开始试着开工了,正好赶上牧民们来到呼察,直接就开始做起买卖。

    呼察这个边城不大,豆腐坊里招了几个小伙子推磨,又在街坊们的推荐下找了两个老实能干的妇人来学点豆腐。

    这两妇人也比较机灵,试了两回豆腐就成型了。关管事这豆腐坊价格实在,两文钱就能买一大块,他原本还说可以用干黄豆来换豆腐,可惜呼察附近的人没有种黄豆的。

    就连豆渣也能卖钱,一文钱可以得两马勺,回去拌在菜叶里喂牲口,算是上好的饲料。

    关管事偶然发现有人来要豆腐里撇出来的水,这些干活的人也爱喝,走的时候还会带一些回去。

    被关管事撞见的那人有些不好意思,“管事,我就是……这东西也没人要,我就舀一点回去喝……我以后再也不拿了。”

    他摆摆手,“没事,你们想要就舀回去喝,要是有人来要就舀给人家,这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这人搓搓手忙应了,没想到关管事居然这么好说话。

    豆腐作坊每天管两顿饭,早上随便吃点什么垫垫肚子,中午早早就能吃上厨娘做的大锅饭,味道不说有多好,最起码有油有盐,粗粮馒头管饱,里头还能和上些新鲜豆腐。

    每个人回家前,还能得到一些碎了的边角料,虽然卖相不好,但是味道都一样,回去丢锅里又能给家人添道菜。

    芝麻酱也是深受边境百姓喜爱,芝麻若是做酱不能提前榨油,所以一罐酱上面一层都是浓香的芝麻油。

    买回去做菜时少滴两滴就很香了,奢侈一些蘸点下面丝滑的芝麻酱,别提多美了。

    桑葚干算是意外之喜,草原上的茶叶生意只有官府可以参与,暮清带的几罐自己喝的茶叶一路上都被盘问几回,为了不被扣住,她干脆将茶叶拿出来分着喝完了。

    桑葚干同样具有润肠的效果,就算不卖到草原部落去,边境百姓也很需要这东西,毕竟肚子里没什么油水,谁听了桑葚干的效果都得夸一句好东西。

    关掌柜在桑葚干全部出手后,满意地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决定下次路过多收一些来。

    虽然丝绸生意赚钱,但到底是从别人手里进货又卖到另外的人手里,不像这些,都是薄利多销的好买卖。

    只要路上用油纸包好了,没有任何风险,而且这东西又轻,一车能拉不少,到这里甚至可以和茶叶一个价,毕竟茶是官制品,桑葚可不是。

    豆腐坊和麻酱坊旁边就是暮清的羊毛作坊,这里离城门很近,来回拉货都方便,就算遇上警惕性太强不愿意进城的牧民,在城外买了羊毛再运回来也省事。

    羊毛作坊招人的是开头并不顺利,好在暮清有施梨月补贴的银子,即使现在还没开始挣钱,也可以给女工们一天管一顿饭。

    招了三天,隔壁豆腐坊干活的男人将自己媳妇领了过来,“慧娘手巧,应该可以做活,您叫她去试试。”

    暮清哪有不愿意的,慧娘跟着她进去试着纺线,断断续续说话间,暮清才知道她原本是中原人,之前黄河改道,她被迫北上逃难。

    纺线织布的手艺也是在来呼察前学到的,这里虽然也产麻,但家里没有机子,她也就只能搓点麻绳出来供一家人用。

    她刚开始显得生疏,很快就能将羊毛线纺得粗细均匀,暮清便拍板将她留下,“行了,你明儿就来干活吧,和隔壁豆腐坊一样的时间,正好和你相公一起来。”

    慧娘笑着点点头,心里松了口气,她还害怕时间长没干上不了手,人家不要她呢。

    她不愿意明天再来,便坐下和暮清春俏两人边说话边做活,现在羊毛里绒含量太少了,暮清领着她用针戳毛毡。

    慧娘是干惯了活的,戳起来比暮清快多了,没一会儿就戳出三个巴掌大一块,暮清对她的手速很是满意,又从架子上取了一些彩色的羊毛——

    这是路上买了燃料特意染出来的,颜色不多,但是做点简单的图案已经够了。

    等到屋里变暗,一块可供一人坐的水田格毛毡已经好了。

    慧娘粗糙的手在毛毡上来回扶动,没想到这东西做出来居然这么漂亮。

    暮清是见惯了好东西的,对这毛毡也很喜欢。她将毛毡拿在手里反复端详,想着哪里还能做得更好。

    过了很久,她才将慧娘送出去,“明儿记得准点来,你若是有相熟的娘子也可以叫她们来试试,我这里工钱可不比豆腐坊的男人们低。”

    慧娘红着脸点点头,迎上等在墙角的郎君,两人一同回家去了。

    有了慧娘带头,暮清总算招到了足够的人手,在有足够的羊绒之前,这些女工的活就是戳毛毡。

    关管事返回江南前,暮清的工坊里已经做出来一批花色大小各异的羊毛毡,等运回江南,最便宜的一张也能卖出五两银子。

    而成本,连半吊钱都用不到。

章节目录

女主她慈悲为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大金链子卷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金链子卷柏并收藏女主她慈悲为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