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苓的指尖在药箱铜扣上无意识地摩挲,殿内骤然凝重的空气让她呼吸都轻了几分。
她不过是个太医,这些朝廷秘辛本不该入耳,本该告退的,可那些数字背后代表的血泪却像无形的绳索,绊住了她的脚步。
“殿下……”青知的声音有些发紧,“若记录属实,那三千五百人……”
萧姝和猛地合上册子,金线刺绣的袖口在案几上扫过,带起一阵冷风:“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三千五百个青壮年,不可能凭空消失。”
林语棠忽然站起身,不慎碰翻了茶盏。褐色的药汁在宣纸上洇开,像一团干涸的血迹。她顾不得擦拭,急声道:“殿下!去年江南水患后,各州县上报的流民数目异常增多,会不会……”
萧姝和瞳孔骤缩。
是了,流民——最好的遮掩。
没有户籍,没有来处,死在路边都不会有人过问。
萧姝和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却感觉不到疼。
“青知,去调近三年江南各州县的流民记录,尤其是……”她顿了顿,声音沉了下去带着两分寒意,“青壮年男子的去向。”
青知领命而去,脚步声在长廊上渐行渐远。
注意到林语棠不太舒服、努力抑制喉间痒意的模样,张云苓终于忍不住开口:“殿下,林姑娘的嗓子似乎不太舒服……”
萧姝和恍然回神,看向林语棠苍白的脸色,眼中闪过一丝自责:“云苓,你先带语棠回去歇息,药煎好了直接让人送过去。”
林语棠还想说什么,却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张云苓不容分说地扶住她手臂:“林姑娘若倒下了,谁来帮殿下算这些账?”这话戳中了林语棠软肋,她终于顺从地被搀扶着离开。
殿门开合间,一缕暖风卷入,带着夏日的热吹拂起萧姝和的裙角。
萧姝和独自站在书桌前,手指从地图上标着的一个个州县上划过,那些熟悉的地名此刻仿佛都蒙上了一层血色。
“陈孝。”她突然唤道。
一直守在门外的陈孝立刻躬身进来:“殿下。”
“去请刑部侍郎杜若衡,你悄悄去。”萧姝和的声音里带着刀刃般的冷意,“不要惊动任何人。”
陈孝领命而去。
萧姝和转身看向那些摊开的账册,工整的字迹里藏着噬人的恶兽。
独自在偏殿待了会儿,粗略的翻了翻工部的记录册子,又将视线放在了季大人偷偷抄录的纸张上。
上面的字迹越有些潦草,并不十分整齐,纸张用的也是寻常的草纸。
许是因为时间隔得久了,张纸发黄发旧,带着些霉味。
夏禅推门走了进来,手中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了一小碗鸡丝凉面和几个清爽下饭的小菜,关心道:“殿下,听说您一直未用膳,便自作主张端了这些吃食来,您多少也吃些。”
在书桌上清理出一块空地,夏禅将吃食一一摆在上面。
闻到食物的香味,萧姝和这才感觉到腹中传来的饥饿感,想起自己今日除了参茶再没用过其他吃的。
“这是听谁说的?”萧姝和从善如流在桌前坐下,接过夏禅递来的筷子:“怎么不回去睡会儿?”
“陈孝说的。”夏禅站在一旁伺候她用膳:“已经睡过了,殿下早朝时我便去休息了,这才将将起来。”
说完怕萧姝和多想,夏禅又解释了一句:“您可别怪陈孝随便透露您的事,是我在来的路上瞧见他匆匆而去,就叫住他问了一声。”
萧姝和点点头,表示清楚。
闲谈两句,萧姝和这才动筷子,尝了一口鸡丝面,过了冰水的面格外劲道爽口,浇的汤汁也是酸辣口的,一口下去暑气与心中的郁气也消散了些。
御厨的手艺自然是绝好的,搭配的小菜也都不错,萧姝和便多吃了几口。
用完膳,餐碟被撤了下去,夏禅已经将记录册子、账本都收整到一起。萧姝和去更衣休息前,特意点了两个宫女守着偏殿不让别人靠近。
在萧姝和歪靠在贵妃椅上合眼小憩的时候,陈孝回来了。
陈孝在屏风外停住了脚,嗓音轻柔的唤了一声:“殿下,杜侍郎到了。”
萧姝和睁开眼,眼中还带着未散的倦意:“叫他进来。”
杜若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内,并未穿官府,身上是一袭深蓝色广袖便服,腰间只有束腰连玉佩都未挂。
他是萧姝和少数信任的朝臣之一,心思如发,掌管刑部这些年,最擅抽丝剥茧,提审探案。
杜若衡进刑部,还是萧姝和点的。
这还是几年前的事了,萧姝和尚未及笄,同萧景一道去御书房给建安帝送点心。建安帝正在看官员升迁考核的折子,萧姝和瞄到了杜若衡的名字,随口说一句“这人做事认真细心,一丝不苟,去刑部办案岂不正好”。
建安帝对杜若衡不了解,见萧姝和特意提及此人,就多问了两句。
杜若衡是寒门出身,不到三十便是二榜进士,为了青梅竹马的妻子拒绝了不少高官上司“赏识”,勤勤恳恳的在翰林院熬资历,有幸补缺给萧晟、萧景上过两次课,萧姝和也遇上过一次,旁听了半个时辰,得出了这个“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的评价。
建安帝听了后,大笔一挥就让杜若衡补了吏部的缺。
因为他办事细心,不怕得罪人,几年下来,但也是破了不少案子,靠自己升到了刑部左侍郎的位置。
杜若衡撩了撩衣摆,对着萧姝和弯腰跪了下去,行了一个臣子礼:“微臣参见殿下,不知殿下为何突然召见?”
“杜卿请看。”
萧姝和让人起来后,将户部的账册与工部的记录册、季大人抄录的纸张一并推过去,“你先看看这些。”
杜若衡躬身接过,仔细看看。
“本宫怀疑,江南有人借那水患修堤之名,贪墨银两,虚报劳力,甚至……”她喉头动了动,“暗中屯兵。”
闻言杜若衡瞳孔一缩,手上翻阅的速度更快了。这越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
半晌,他合上册子,声音沉重:“殿下明鉴,此事绝非一两人所能为。从户部到工部,再到江南几州地方县镇,已经结成一张巨网,可见背后势力不可小觑。”
杜若衡顿了顿,他偷看了一眼萧姝和的面色,继续推测:“对方若是想屯积私兵,其中消耗的粮草银钱不知凡几。且家家户户都有户籍登基造册,不可能凭空消失那么多人,同时还需要有这个地方能足够隐藏这些人的行踪。”
“如此看来,江南年年水患,并非天意,而是人为。”
只从这只言片语的信息中,杜若衡总结的猜测,几乎同萧姝和预想的一样。
江南水患,朝廷势必要拨钱拨粮,且水患冲垮沿途村落城镇,水患又总是伴随着疫病发生,修建堤坝又要招收壮劳力,少了一些村名、灾民,在很多人看来也是正常。
因此,谁又会注意到,有多少人消失了,其中又有多少是壮劳力呢?
“那本宫就先破了这张网。”萧姝和眼中寒光凛冽,她看着杜若衡:“能有这么大手笔,还能将实情掩盖这么多年,必然不会是普通小官。”
杜若衡会意,他犹豫片刻,还是直言道:“若涉及朝中重臣,恐需更多证据。”
“无妨,你放手去查便是。”萧姝和望向窗外,烈阳当空:“本宫会让人从旁协助你,工部尚书季大人是本宫的人,若是有需求,尽可找他。”
杜若衡拱手,郑重应了一个“是”。
——
檀言昭的剑尖滴着血,脸上也沾上了几点血渍。
烈阳下,那点血渍很快就干涸在他脸上。
檀言昭的面前横七竖八躺着二三十具尸体,都是伪装成灾民的刺客,这已经是他们沿路清剿的第三波假灾民了。
他手下的人正在检查这些人的身体,突然“咦”了一声。
“檀将军,你看。”
亲卫掰开假灾民紧握大刀的右手,手指粗犷布满茧子,握着的大刀像是刚开刃的新刀。
檀言昭皱了皱眉,上手摸了摸假灾民的茧子,又打开他的左手放在一起做对比,仔细看了看后又捡起大刀看了看。
大刀就是最基础的长刀武器,是军中最常见的制式武器,可刀身上并没有任何留下官家印记。
这是一把私制的军中用刀,假灾民的双手都布满茧子,看茧子分布并不是常年握刀行成的。
檀言昭回忆了一下,这些假灾民进攻时,一招一式都有些眼熟,带了些军营之中的感觉,却并没有训练很久。
比起第一次遇上的假灾民刺客,这些人更像新兵蛋子。
在他垂眸沉思时,一名年约四十的亲卫疑惑出声:“小将军,他们手上的茧子,瞧着像是常年握农具磨出来的。”
说着,他又脱掉了几个假灾民的鞋子,与衣服,观察着他们的双脚与后背,最后肯定道:“将军,这些人都是常年在田中做活的百姓。”
在成为檀老将军亲卫前,他也曾是个土里刨食的,对这些茧子、晒痕如何形成的一清二楚。
她不过是个太医,这些朝廷秘辛本不该入耳,本该告退的,可那些数字背后代表的血泪却像无形的绳索,绊住了她的脚步。
“殿下……”青知的声音有些发紧,“若记录属实,那三千五百人……”
萧姝和猛地合上册子,金线刺绣的袖口在案几上扫过,带起一阵冷风:“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三千五百个青壮年,不可能凭空消失。”
林语棠忽然站起身,不慎碰翻了茶盏。褐色的药汁在宣纸上洇开,像一团干涸的血迹。她顾不得擦拭,急声道:“殿下!去年江南水患后,各州县上报的流民数目异常增多,会不会……”
萧姝和瞳孔骤缩。
是了,流民——最好的遮掩。
没有户籍,没有来处,死在路边都不会有人过问。
萧姝和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却感觉不到疼。
“青知,去调近三年江南各州县的流民记录,尤其是……”她顿了顿,声音沉了下去带着两分寒意,“青壮年男子的去向。”
青知领命而去,脚步声在长廊上渐行渐远。
注意到林语棠不太舒服、努力抑制喉间痒意的模样,张云苓终于忍不住开口:“殿下,林姑娘的嗓子似乎不太舒服……”
萧姝和恍然回神,看向林语棠苍白的脸色,眼中闪过一丝自责:“云苓,你先带语棠回去歇息,药煎好了直接让人送过去。”
林语棠还想说什么,却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张云苓不容分说地扶住她手臂:“林姑娘若倒下了,谁来帮殿下算这些账?”这话戳中了林语棠软肋,她终于顺从地被搀扶着离开。
殿门开合间,一缕暖风卷入,带着夏日的热吹拂起萧姝和的裙角。
萧姝和独自站在书桌前,手指从地图上标着的一个个州县上划过,那些熟悉的地名此刻仿佛都蒙上了一层血色。
“陈孝。”她突然唤道。
一直守在门外的陈孝立刻躬身进来:“殿下。”
“去请刑部侍郎杜若衡,你悄悄去。”萧姝和的声音里带着刀刃般的冷意,“不要惊动任何人。”
陈孝领命而去。
萧姝和转身看向那些摊开的账册,工整的字迹里藏着噬人的恶兽。
独自在偏殿待了会儿,粗略的翻了翻工部的记录册子,又将视线放在了季大人偷偷抄录的纸张上。
上面的字迹越有些潦草,并不十分整齐,纸张用的也是寻常的草纸。
许是因为时间隔得久了,张纸发黄发旧,带着些霉味。
夏禅推门走了进来,手中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了一小碗鸡丝凉面和几个清爽下饭的小菜,关心道:“殿下,听说您一直未用膳,便自作主张端了这些吃食来,您多少也吃些。”
在书桌上清理出一块空地,夏禅将吃食一一摆在上面。
闻到食物的香味,萧姝和这才感觉到腹中传来的饥饿感,想起自己今日除了参茶再没用过其他吃的。
“这是听谁说的?”萧姝和从善如流在桌前坐下,接过夏禅递来的筷子:“怎么不回去睡会儿?”
“陈孝说的。”夏禅站在一旁伺候她用膳:“已经睡过了,殿下早朝时我便去休息了,这才将将起来。”
说完怕萧姝和多想,夏禅又解释了一句:“您可别怪陈孝随便透露您的事,是我在来的路上瞧见他匆匆而去,就叫住他问了一声。”
萧姝和点点头,表示清楚。
闲谈两句,萧姝和这才动筷子,尝了一口鸡丝面,过了冰水的面格外劲道爽口,浇的汤汁也是酸辣口的,一口下去暑气与心中的郁气也消散了些。
御厨的手艺自然是绝好的,搭配的小菜也都不错,萧姝和便多吃了几口。
用完膳,餐碟被撤了下去,夏禅已经将记录册子、账本都收整到一起。萧姝和去更衣休息前,特意点了两个宫女守着偏殿不让别人靠近。
在萧姝和歪靠在贵妃椅上合眼小憩的时候,陈孝回来了。
陈孝在屏风外停住了脚,嗓音轻柔的唤了一声:“殿下,杜侍郎到了。”
萧姝和睁开眼,眼中还带着未散的倦意:“叫他进来。”
杜若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内,并未穿官府,身上是一袭深蓝色广袖便服,腰间只有束腰连玉佩都未挂。
他是萧姝和少数信任的朝臣之一,心思如发,掌管刑部这些年,最擅抽丝剥茧,提审探案。
杜若衡进刑部,还是萧姝和点的。
这还是几年前的事了,萧姝和尚未及笄,同萧景一道去御书房给建安帝送点心。建安帝正在看官员升迁考核的折子,萧姝和瞄到了杜若衡的名字,随口说一句“这人做事认真细心,一丝不苟,去刑部办案岂不正好”。
建安帝对杜若衡不了解,见萧姝和特意提及此人,就多问了两句。
杜若衡是寒门出身,不到三十便是二榜进士,为了青梅竹马的妻子拒绝了不少高官上司“赏识”,勤勤恳恳的在翰林院熬资历,有幸补缺给萧晟、萧景上过两次课,萧姝和也遇上过一次,旁听了半个时辰,得出了这个“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的评价。
建安帝听了后,大笔一挥就让杜若衡补了吏部的缺。
因为他办事细心,不怕得罪人,几年下来,但也是破了不少案子,靠自己升到了刑部左侍郎的位置。
杜若衡撩了撩衣摆,对着萧姝和弯腰跪了下去,行了一个臣子礼:“微臣参见殿下,不知殿下为何突然召见?”
“杜卿请看。”
萧姝和让人起来后,将户部的账册与工部的记录册、季大人抄录的纸张一并推过去,“你先看看这些。”
杜若衡躬身接过,仔细看看。
“本宫怀疑,江南有人借那水患修堤之名,贪墨银两,虚报劳力,甚至……”她喉头动了动,“暗中屯兵。”
闻言杜若衡瞳孔一缩,手上翻阅的速度更快了。这越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
半晌,他合上册子,声音沉重:“殿下明鉴,此事绝非一两人所能为。从户部到工部,再到江南几州地方县镇,已经结成一张巨网,可见背后势力不可小觑。”
杜若衡顿了顿,他偷看了一眼萧姝和的面色,继续推测:“对方若是想屯积私兵,其中消耗的粮草银钱不知凡几。且家家户户都有户籍登基造册,不可能凭空消失那么多人,同时还需要有这个地方能足够隐藏这些人的行踪。”
“如此看来,江南年年水患,并非天意,而是人为。”
只从这只言片语的信息中,杜若衡总结的猜测,几乎同萧姝和预想的一样。
江南水患,朝廷势必要拨钱拨粮,且水患冲垮沿途村落城镇,水患又总是伴随着疫病发生,修建堤坝又要招收壮劳力,少了一些村名、灾民,在很多人看来也是正常。
因此,谁又会注意到,有多少人消失了,其中又有多少是壮劳力呢?
“那本宫就先破了这张网。”萧姝和眼中寒光凛冽,她看着杜若衡:“能有这么大手笔,还能将实情掩盖这么多年,必然不会是普通小官。”
杜若衡会意,他犹豫片刻,还是直言道:“若涉及朝中重臣,恐需更多证据。”
“无妨,你放手去查便是。”萧姝和望向窗外,烈阳当空:“本宫会让人从旁协助你,工部尚书季大人是本宫的人,若是有需求,尽可找他。”
杜若衡拱手,郑重应了一个“是”。
——
檀言昭的剑尖滴着血,脸上也沾上了几点血渍。
烈阳下,那点血渍很快就干涸在他脸上。
檀言昭的面前横七竖八躺着二三十具尸体,都是伪装成灾民的刺客,这已经是他们沿路清剿的第三波假灾民了。
他手下的人正在检查这些人的身体,突然“咦”了一声。
“檀将军,你看。”
亲卫掰开假灾民紧握大刀的右手,手指粗犷布满茧子,握着的大刀像是刚开刃的新刀。
檀言昭皱了皱眉,上手摸了摸假灾民的茧子,又打开他的左手放在一起做对比,仔细看了看后又捡起大刀看了看。
大刀就是最基础的长刀武器,是军中最常见的制式武器,可刀身上并没有任何留下官家印记。
这是一把私制的军中用刀,假灾民的双手都布满茧子,看茧子分布并不是常年握刀行成的。
檀言昭回忆了一下,这些假灾民进攻时,一招一式都有些眼熟,带了些军营之中的感觉,却并没有训练很久。
比起第一次遇上的假灾民刺客,这些人更像新兵蛋子。
在他垂眸沉思时,一名年约四十的亲卫疑惑出声:“小将军,他们手上的茧子,瞧着像是常年握农具磨出来的。”
说着,他又脱掉了几个假灾民的鞋子,与衣服,观察着他们的双脚与后背,最后肯定道:“将军,这些人都是常年在田中做活的百姓。”
在成为檀老将军亲卫前,他也曾是个土里刨食的,对这些茧子、晒痕如何形成的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