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言昭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他对这个确实不曾了解过,从小到大,出入军营是常态,下田种地却是从来没有过的。
“既是普通村民百姓,为何会拿着军中所用的制式大刀?”檀言昭皱了皱眉,还是很疑惑:“若说是征兵入伍,招式又略显仓促,像是才训练没多久的,可今年并未开始征兵……”
注意到身旁另一名亲卫欲言又止,檀言昭直接问道:“你是有什么想说的吗?直说便是。”
亲卫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道:“小将军,您有没有想过,他们是私兵。”
他看了眼檀言昭的脸色,瞬间难看了下来。
檀言昭重复了那两个字,声音里带着冷意:“私兵?”
亲卫点了点头:“在边关时,曾听营中兄弟说起过,他有一远方表兄是徽州人,前年他家乡遇上洪水,村落农田被冲毁,有官府的人组织人手报名修堤坝。我这表兄当时腿受伤没能去报名,村里其他青壮年都去了,就是有不去的也会有官兵上门劝说。”
“可在堤坝修好后,这些人都没回来。官府给的理由是,修建堤坝时遇上了时疫,全都染病没了。”
檀言昭拧眉:“只给了理由?那他们的尸身呢?没能让他们的家人领回去入土为安?”
亲卫点点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村民也去闹了,可是没能得到回复。因为水灾,这个村子的村子被毁了个彻底,房子农田全都没了,又没了青壮年劳力,这些老弱妇孺只能投奔亲戚,或是被官府与其他村子被毁的村民聚集到一起形成新的村子,久而久之,事情也就没了后续。”
有人长叹了一声,感慨了一句:“都是普通村民,对官府的人有着天然的害怕与信任,在没人撑腰的情况下,谁敢同官府的人对着干呢。”
檀言昭扫了一眼地上横七竖八躺着的尸体,在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后,心中更是翻江倒海。
“不管如何,收敛了吧。”
入土为安也好,一把火烧了也好,总之不能这样暴尸荒野。天气这样炎热,若是不处理,引起疫病就不好了。
檀言昭转头对副将道:“清点伤亡,加强警戒,再派人去前面探查探查,看前面是否有村落城镇。”
将士们齐齐应了一声“是”,分开去忙活去了。
这次假灾民数量不多,他们干脆合力挖了一个大坑,全部合埋了。
檀言昭走到一棵老树下,做好记号后唤来随行侍卫取出怀中携带的纸笔,他匆匆写下所见所闻,写完后交给萧姝和给他的暗卫手中:“你亲自回京,将此信当面交给殿下,途中不得经第二人之手。”
“途中若是遇上燕世子率领的大部队,将实情如实相告。”
暗卫应了一声是,将密信贴身藏好,翻身上马,很快消失在视野中。
檀言昭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不安愈发浓重。
这一路走来,太多异常,也不太平。
遇到几次假扮灾的刺客,还用着军中的招式与武器;途经的几个村庄,不是了无人烟就是青壮年男子极少。更奇怪的是,偶尔遇上一些真正的灾民,在看到他们身上的装扮时,第一反应不是求救,而是躲避。
约莫一盏茶的时间,前去探路的斥候回来了,气喘吁吁的说:“将军,前方有一大波灾民在往我们这里靠近,数量极多,约有一百来人。”
几轮灾民刺杀下来,檀言昭听见灾民这两个字便已浑身紧绷,“是真灾民还是刺客假扮?”
斥候答:“应是真灾民,远远看过去个个衣衫褴褛,或是推着车或是挑着担子,且多为老弱妇孺,青壮年极少。”
檀言昭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指节因长时间紧握而微微发白。远处扬起的尘土已经清晰可见,那一百多人的队伍正缓慢地向他们移动。烈阳将人影拉得很短,像一道道黑色的裂缝在大地上蔓延。
“列阵,保持警戒!”他低声命令,声音像是含了沙砾,有些干哑。
将士们迅速排开防御阵型,将檀言昭保护在最中间,他们的右手都放在刀柄上,随时可以拔出。
檀言昭眯起眼睛,视线穿过飞扬的尘土——这些人确实是真正的灾民。
佝偻的老者牵着瘦骨嶙峋的孩童,妇女们背着简陋的包袱,几个零星的中年男子推着吱呀作响的板车,上面堆着些锅碗瓢盆,或是挑着扁担。扁担两边是竹编的篓子,里面堆满了东西,最外层盖了一块补丁摞补丁的布。
副将靠近檀言昭,低声询问;“檀将军,要放他们过去吗?”
檀言昭没有立即回答,他在观察着这些灾民。
他注意到这些灾民在看到他们穿着时的反应——不是恐惧,不是逃避,也不是欣喜,而是一种麻木的漠然。
他们像一群被抽走灵魂的躯壳,机械地向前移动着。
檀言昭最终决定:“派几个人去问问情况,其余人保持警戒。”
最外围的两个将士应了一声是,大步朝着灾民们走过去。
领头的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两个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落后老者半步站着。见两人靠近,抬了抬手,一句话没说身后的人就都跟着停了下来,或警惕或漠然的看向两人。
两人并没有掉以轻心,隔着三四步的距离和领头的这位老人交谈,不过分靠近,一只手还放在武器上。
片刻后,两个将士折了回来,如实将听到的消息说了:“将军,这些人是从扬州逃难来的。他们的村子去年便被洪水淹了,房子也被洪水冲毁了,官府不仅没安置他们,还要征劳役修堤坝,说是三个月后堤坝修好后便能回家。”
“官兵带走一批青壮年后,这些村名并未收到应得的报酬,每日吃的也都是没多少米粒的白粥,勉强度日。可三月一到,那些被带走的人没有一个人回来,官府也没有给一个解释。今年水患后,那些官兵又来招人,连十五六岁的少年郎也都带走了。”
“他们村长察觉不对,当机立断带着剩余村民们北上,途中又遇见了其他村子的人,便就相携同行了。”
另一名将士补充了一句:“另一个村子的人说,她们村子里的青壮年,都被官府征了劳役去矿场了,去的人没人能领一两银子。”
“矿场?”檀言昭眉头紧锁,“扬州哪来的矿场?水患之际,不先安置灾民助理堤坝,反倒是征劳役去挖矿?”
将士摇头,也颇有些不解:“小的也问了,百姓们都说不知道,只听说是在南边的深山里。”
正说着,灾民队伍里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檀言昭寻声望去,只见那名老者独自一人朝队伍这边靠近,其他灾民站在原地没动,只眼睛看向了这边。
老者已是满头银丝,面黄肌瘦,身上的衣服也是破旧不堪,整个人都透着股暮气。
在队伍三米外,老者停住脚,直接跪了下去,脑袋重重的磕在地面:“大人,求您救救我们!”
“老人家,快快请起,有什么事起来再说,何必下跪。”檀言昭朝前走,亲卫立即跟在他身后。有了季知谦的教训,檀言昭并未靠近老人,甚至没让自己的亲卫去搀扶他。
老者瞧见檀言昭的面容,面露诧异,随后诧异变换成了犹豫。
这个人看上去那么年轻,真的是朝廷命官吗?莫不是什么高门大户的子弟出行?
就在老者的心思百转千回间,檀言昭又问了一句:“老人家可是有什么事吗?不如你先起来说话?”
老者咬了咬牙,还是高喊出声:“大人明鉴啊!小人是扬州平县桃溪村人。去年洪水冲破堤坝后,村里壮丁去年都被官府征去修堤,说好三月后便可回,可至今音信全无!一月前堤坝又被冲毁,官府又要征人修堤坝,我们……我们实在没人可征了啊!小人只能带着村子里的其他人北上逃难。”
檀言昭神色严肃:“老人家,去年征调时,官府可有人登记名册?”
老人茫然摇头:“只点数,不记名。官爷说……说是朝廷新规。”
檀言昭的手在袖中攥成拳头,眼中满是冷意。
不记名,就意味着无法追查此人的身份。
好简单粗暴的手段!
“朝廷没有这项新规,也不会在水患之时,征收劳役去挖矿。”深吸一口气,温声安抚老者:“老人家不必惊慌,我们是朝廷派来赈灾的,不会强征劳力,也不会让你们去挖矿。”
老者再三确认后,这才颤颤巍巍的从地面站起身来。因为长时间吃不饱,又是一路风餐露宿的,老者的身子晃了晃,险些没能站稳。
一位将士不忍心扶了他一把,等人站稳后便松了手。
安抚好灾民,檀言昭让队伍分出一点口粮给灾民们。
他们本就是轻装上阵,身上带的口粮并不多,能匀出去份量也有限,灾民们人数又多,那点吃食分下去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年纪轻些的,将吃食分给了老人孩子,老人又惦记着孩子,最后也就队伍中的孩子们能填填肚子。
他对这个确实不曾了解过,从小到大,出入军营是常态,下田种地却是从来没有过的。
“既是普通村民百姓,为何会拿着军中所用的制式大刀?”檀言昭皱了皱眉,还是很疑惑:“若说是征兵入伍,招式又略显仓促,像是才训练没多久的,可今年并未开始征兵……”
注意到身旁另一名亲卫欲言又止,檀言昭直接问道:“你是有什么想说的吗?直说便是。”
亲卫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道:“小将军,您有没有想过,他们是私兵。”
他看了眼檀言昭的脸色,瞬间难看了下来。
檀言昭重复了那两个字,声音里带着冷意:“私兵?”
亲卫点了点头:“在边关时,曾听营中兄弟说起过,他有一远方表兄是徽州人,前年他家乡遇上洪水,村落农田被冲毁,有官府的人组织人手报名修堤坝。我这表兄当时腿受伤没能去报名,村里其他青壮年都去了,就是有不去的也会有官兵上门劝说。”
“可在堤坝修好后,这些人都没回来。官府给的理由是,修建堤坝时遇上了时疫,全都染病没了。”
檀言昭拧眉:“只给了理由?那他们的尸身呢?没能让他们的家人领回去入土为安?”
亲卫点点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村民也去闹了,可是没能得到回复。因为水灾,这个村子的村子被毁了个彻底,房子农田全都没了,又没了青壮年劳力,这些老弱妇孺只能投奔亲戚,或是被官府与其他村子被毁的村民聚集到一起形成新的村子,久而久之,事情也就没了后续。”
有人长叹了一声,感慨了一句:“都是普通村民,对官府的人有着天然的害怕与信任,在没人撑腰的情况下,谁敢同官府的人对着干呢。”
檀言昭扫了一眼地上横七竖八躺着的尸体,在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后,心中更是翻江倒海。
“不管如何,收敛了吧。”
入土为安也好,一把火烧了也好,总之不能这样暴尸荒野。天气这样炎热,若是不处理,引起疫病就不好了。
檀言昭转头对副将道:“清点伤亡,加强警戒,再派人去前面探查探查,看前面是否有村落城镇。”
将士们齐齐应了一声“是”,分开去忙活去了。
这次假灾民数量不多,他们干脆合力挖了一个大坑,全部合埋了。
檀言昭走到一棵老树下,做好记号后唤来随行侍卫取出怀中携带的纸笔,他匆匆写下所见所闻,写完后交给萧姝和给他的暗卫手中:“你亲自回京,将此信当面交给殿下,途中不得经第二人之手。”
“途中若是遇上燕世子率领的大部队,将实情如实相告。”
暗卫应了一声是,将密信贴身藏好,翻身上马,很快消失在视野中。
檀言昭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不安愈发浓重。
这一路走来,太多异常,也不太平。
遇到几次假扮灾的刺客,还用着军中的招式与武器;途经的几个村庄,不是了无人烟就是青壮年男子极少。更奇怪的是,偶尔遇上一些真正的灾民,在看到他们身上的装扮时,第一反应不是求救,而是躲避。
约莫一盏茶的时间,前去探路的斥候回来了,气喘吁吁的说:“将军,前方有一大波灾民在往我们这里靠近,数量极多,约有一百来人。”
几轮灾民刺杀下来,檀言昭听见灾民这两个字便已浑身紧绷,“是真灾民还是刺客假扮?”
斥候答:“应是真灾民,远远看过去个个衣衫褴褛,或是推着车或是挑着担子,且多为老弱妇孺,青壮年极少。”
檀言昭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指节因长时间紧握而微微发白。远处扬起的尘土已经清晰可见,那一百多人的队伍正缓慢地向他们移动。烈阳将人影拉得很短,像一道道黑色的裂缝在大地上蔓延。
“列阵,保持警戒!”他低声命令,声音像是含了沙砾,有些干哑。
将士们迅速排开防御阵型,将檀言昭保护在最中间,他们的右手都放在刀柄上,随时可以拔出。
檀言昭眯起眼睛,视线穿过飞扬的尘土——这些人确实是真正的灾民。
佝偻的老者牵着瘦骨嶙峋的孩童,妇女们背着简陋的包袱,几个零星的中年男子推着吱呀作响的板车,上面堆着些锅碗瓢盆,或是挑着扁担。扁担两边是竹编的篓子,里面堆满了东西,最外层盖了一块补丁摞补丁的布。
副将靠近檀言昭,低声询问;“檀将军,要放他们过去吗?”
檀言昭没有立即回答,他在观察着这些灾民。
他注意到这些灾民在看到他们穿着时的反应——不是恐惧,不是逃避,也不是欣喜,而是一种麻木的漠然。
他们像一群被抽走灵魂的躯壳,机械地向前移动着。
檀言昭最终决定:“派几个人去问问情况,其余人保持警戒。”
最外围的两个将士应了一声是,大步朝着灾民们走过去。
领头的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两个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落后老者半步站着。见两人靠近,抬了抬手,一句话没说身后的人就都跟着停了下来,或警惕或漠然的看向两人。
两人并没有掉以轻心,隔着三四步的距离和领头的这位老人交谈,不过分靠近,一只手还放在武器上。
片刻后,两个将士折了回来,如实将听到的消息说了:“将军,这些人是从扬州逃难来的。他们的村子去年便被洪水淹了,房子也被洪水冲毁了,官府不仅没安置他们,还要征劳役修堤坝,说是三个月后堤坝修好后便能回家。”
“官兵带走一批青壮年后,这些村名并未收到应得的报酬,每日吃的也都是没多少米粒的白粥,勉强度日。可三月一到,那些被带走的人没有一个人回来,官府也没有给一个解释。今年水患后,那些官兵又来招人,连十五六岁的少年郎也都带走了。”
“他们村长察觉不对,当机立断带着剩余村民们北上,途中又遇见了其他村子的人,便就相携同行了。”
另一名将士补充了一句:“另一个村子的人说,她们村子里的青壮年,都被官府征了劳役去矿场了,去的人没人能领一两银子。”
“矿场?”檀言昭眉头紧锁,“扬州哪来的矿场?水患之际,不先安置灾民助理堤坝,反倒是征劳役去挖矿?”
将士摇头,也颇有些不解:“小的也问了,百姓们都说不知道,只听说是在南边的深山里。”
正说着,灾民队伍里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檀言昭寻声望去,只见那名老者独自一人朝队伍这边靠近,其他灾民站在原地没动,只眼睛看向了这边。
老者已是满头银丝,面黄肌瘦,身上的衣服也是破旧不堪,整个人都透着股暮气。
在队伍三米外,老者停住脚,直接跪了下去,脑袋重重的磕在地面:“大人,求您救救我们!”
“老人家,快快请起,有什么事起来再说,何必下跪。”檀言昭朝前走,亲卫立即跟在他身后。有了季知谦的教训,檀言昭并未靠近老人,甚至没让自己的亲卫去搀扶他。
老者瞧见檀言昭的面容,面露诧异,随后诧异变换成了犹豫。
这个人看上去那么年轻,真的是朝廷命官吗?莫不是什么高门大户的子弟出行?
就在老者的心思百转千回间,檀言昭又问了一句:“老人家可是有什么事吗?不如你先起来说话?”
老者咬了咬牙,还是高喊出声:“大人明鉴啊!小人是扬州平县桃溪村人。去年洪水冲破堤坝后,村里壮丁去年都被官府征去修堤,说好三月后便可回,可至今音信全无!一月前堤坝又被冲毁,官府又要征人修堤坝,我们……我们实在没人可征了啊!小人只能带着村子里的其他人北上逃难。”
檀言昭神色严肃:“老人家,去年征调时,官府可有人登记名册?”
老人茫然摇头:“只点数,不记名。官爷说……说是朝廷新规。”
檀言昭的手在袖中攥成拳头,眼中满是冷意。
不记名,就意味着无法追查此人的身份。
好简单粗暴的手段!
“朝廷没有这项新规,也不会在水患之时,征收劳役去挖矿。”深吸一口气,温声安抚老者:“老人家不必惊慌,我们是朝廷派来赈灾的,不会强征劳力,也不会让你们去挖矿。”
老者再三确认后,这才颤颤巍巍的从地面站起身来。因为长时间吃不饱,又是一路风餐露宿的,老者的身子晃了晃,险些没能站稳。
一位将士不忍心扶了他一把,等人站稳后便松了手。
安抚好灾民,檀言昭让队伍分出一点口粮给灾民们。
他们本就是轻装上阵,身上带的口粮并不多,能匀出去份量也有限,灾民们人数又多,那点吃食分下去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年纪轻些的,将吃食分给了老人孩子,老人又惦记着孩子,最后也就队伍中的孩子们能填填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