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杰赵云,夏侯兰
刚到五月份,骄阳炙烤着大地,天穹似火,连空气都显得炙热而颤动。周围的树木在烈日的炙烤下微微颤抖,干枯的枝叶在阳光外几乎无法投下阴影。常山古城如一颗饱经风霜却依然璀璨的宝石,安静地依偎在清澈的普陀河畔。城墙满布岁月的疮痍,斑驳的墙体诉说着久远的战火和历史的洗礼。
警戒的石塔巍然矗立,塔身上的石块已被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得斑驳不堪,仿佛即将屹立不住,却依旧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肃穆感。而城门如山般威严,厚重的木制门板上嵌满铁钉,仿佛向来往之人无声宣示它的坚不可摧。
城门下的街道狭长曲折,像老者手背上的血管一般,深深刻印在古城的脉络之中。街道的石板路因无数次的踩踏早已磨砺得光滑,阳光洒下,闪烁着微微的光芒。偶有行人缓缓经过,他们的脚步带起一阵细微的尘土,尘土随微风旋舞,仿佛不愿离去,最终却还是归于地面,融入这承载了数百年重量的街道,成为大地历史的一部分。
这座古城,静默而深沉,仿佛正注视着时间的流逝,记录着人世的喧嚣与宁静。
这座古城的城墙与街道,依稀展现出曾经繁荣的商业痕迹,但如今却如一潭死水,静谧得令人窒息。吕小布和麴义的马蹄声在狭长的街道上清晰地回荡,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荡起阵阵回声,破开了这座城市的寂静。马蹄声逐渐远去,但余音仿佛仍在古城的空气中徘徊,回荡着。
他们穿过厚重的城门,进入了城内。眼前的城市缓缓展开,街道纵横交错,但却显得空旷而沉闷。这里的居民带着一种特有的安静与谨慎,他们低垂着头,脚步迅速而有目标,却又显得毫无生气。每个人的动作都仿佛是精心设计过一般,毫无多余,却也毫无热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古老的气息,像是将整座城与外界隔绝,深深封存在历史中。
吕小布与麴义虽表面平静,但心中早已提高了警惕。他们知道,这些低垂的眼睛并不代表真正的安宁与顺从。一旦城中发现他们有任何异样,这些看似沉默的人群很可能会立刻变成一股难以抵挡的洪流,将他们吞没。
突然,一个身影挡在了他们面前。
那是一个年轻人,身穿轻甲,手握长枪,目光锐利而沉稳。他挡在两人面前,炯炯有神的眼睛上下打量着他们,开口说道:“二位可是要进城?可有人传、马传,或者过引所?”
听到这略带质询的话语,吕小布微微一笑,低声对麴义说道:“看来这常山古城虽看似宁静,却是暗藏戒备。连普通的出入都要盘查,可见规矩之严。”
麴义点头应道,目光却紧盯着那年轻人,缓缓说道:“温侯,这人看似年纪不大,却气度不凡,恐怕不只是普通的守卫。”
吕小布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地对守卫说道:“我等是受陈留太守张邈之托,因战乱频繁,久无机会,此次特地抽时间来慰问赵宠将军的家人,同时也希望能拜见赵云将军。”
那年轻守卫听罢,目光一闪,带着几分怀疑和谨慎,但没有多言。他上下打量了吕小布和麴义一眼,点点头说道:“二位稍候,我去请示夏侯兰大哥。”
说罢,年轻人转身离去,留下吕小布与麴义在原地。吕小布目送他离开,嘴角微扬,低声说道:“夏侯兰居然还在常山,倒是意外之喜。若此行顺利,或许能将赵云与夏侯兰一并收服。”
麴义听后,心中微微一惊:“夏侯兰虽不如赵云那般赫赫有名,但也是一员可用之将。若能得此二人,温侯麾下可再添虎将!”
与此同时,内城的一座小屋中。
夏侯兰正独自坐在城门下的小屋外,手中捧着一卷书,神情专注。小屋内部陈设简单,几卷法律书籍和兵法摆放得整整齐齐,虽不华丽,却显露出主人勤学好思的气质。夏侯兰一手端着茶杯轻抿了一口茶水,另一手却未停歇,继续快速扫读着眼前的卷轴。他眉头微蹙,似乎对书中内容有所思索。
作为一个信奉法治的文武兼备之人,夏侯兰认为当前大汉的法制尚不完善,尤其是军法过于苛刻,常让士卒在战争中背负不必要的罪责。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法与军法的完善尽一份力。
就在这时,一声“夏侯大哥!”从远处传来,打破了他的思绪。
夏侯兰抬头,看到之前派去门口的守卫跑了过来,便问道:“怎么了?”
那守卫微微喘息,回答道:“门口来了两个人,自称受张邈太守所托,特意来慰问赵宠大哥的家人,同时也希望能见见子龙哥哥。”
夏侯兰听罢,目光微微闪动,心中生出疑虑:“赵宠大哥过世已有一年有余,如今才来看望,这未免有些蹊跷。”
那守卫忙解释道:“他们说是因战乱无暇,此次专程抽时间过来。”
夏侯兰闻言点了点头,心中仍然存疑。他缓缓站起身,抖了抖衣袖,拍了拍衣甲上的灰尘,问道:“他们既然提到子龙,可有留下姓名?”
那守卫顿时愣住,脸色一红,支支吾吾地说道:“忘……忘记问了。”
夏侯兰无奈地摇头,嘴角微扬,带着几分无奈说道:“罢了,我亲自过去看看。”说着,他将书卷放回小屋内,迈步向城门口走去。
夏侯兰很快来到城门口,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名气势不凡的骑士。为首一人身披战甲,骑乘一匹赤红色骏马,浑身散发着一股凌厉的压迫感。他的目光如刀,炯炯有神,整个人气吞万里,仿佛雷霆化身。那股王者般的气息,让夏侯兰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但他的脸上并未显露出丝毫惊慌,依旧保持着冷静与沉着。
另一人则身形更加雄壮,眉目间透着英气,但气势相比前者要平和许多,少了几分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尽管如此,他的存在仍显得不容小觑。
夏侯兰上前一步,抱拳问道:“请问二位是何人,为何前来?”
麴义当即开口,语气沉稳:“在下麴义,这位是温侯吕小布。我二人此行,特意前来慰问赵宠司马的家人。同时也希望能有机会结识赵云将军,聊表仰慕之意。”
他的话说得从容不迫,态度自信而自然。麴义心中很清楚,袁绍如今仍在忙于安抚先登营,自己被追捕的消息暂未传出。而吕小布之名震慑天下,有温侯同行,料想无人敢轻举妄动。说罢,麴义从怀中取出信件,双手递向夏侯兰。
夏侯兰听到这几句话,不由得一惊,目光再次落在眼前两人身上。他的心中波澜起伏——吕小布与麴义的大名,这段时间在冀州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温侯”这个称呼,绝非一般人敢用,眼前此人气势非凡,又骑着赤红骏马,显然正是传说中的赤兔马。
他暗自思忖:此人必是吕小布无疑,只是麴义将军为何与温侯同行?他不是袁绍的部下吗?
带着疑问,夏侯兰接过信件,迅速展开细读。信中言辞真切,与二人所述完全吻合,令他更加确信眼前人的身份。他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施礼说道:“想不到温侯与麴义将军亲自驾临常山,赵云兄弟有幸得二位看重,实在是万分感激。我这便带二位去见子龙。”
说罢,夏侯兰当先引路,心中暗暗思索着吕小布与麴义此次前来的真实目的。
“兄弟可是夏侯兰?”吕小布翻身下马,目光炯炯地望着眼前的人,语气淡然却透着一丝威严。
夏侯兰闻言一愣,显然没想到吕小布竟然知道自己。他连忙作揖答道:“不才正是夏侯兰,不知温侯何以识得我?”
吕小布微微一笑,眼中带着几分欣赏,说道:“久闻夏侯兄弟明于法律,通达战法,治军严谨,心怀大义。我吕小布军中正缺一位明理公正的军正之才,能在此地遇到夏侯兄弟,实属天意。不知夏侯兄弟可愿入我军,助我以正军法,平治军中?”
夏侯兰一时愕然,吕小布的邀请既让他感到意外,又让他心中大喜。他连忙抱拳行礼,语气激动:“温侯盛情抬爱,实在是夏侯兰三生有幸!若能为温侯效力,匡扶军法,以正治军,定不负所托!”
吕小布点头,面露满意之色:“好!有夏侯兄弟相助,我军如虎添翼。”
夏侯兰领着吕小布和麴义穿过蜿蜒的街道,来到城市中心的一座大院子前。院子气势非凡,周围用石料砌成,墙体锋利而精确,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夏侯兰推开沉重的大门,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仿佛揭开了一段深沉的历史。
三人牵马入院,马蹄声在寂静的院落中回荡,厚重而有力。院中空旷而肃穆,几株树木迎风而立,显得格外庄严。当他们下马时,目光齐齐落在院中一个挺拔的身影上。
那是一个年轻人,身材高大,双肩宽阔,显然是一名常年磨练的战士。他站在院子中央,手持一杆长矛,正在练习。他的动作流畅而优雅,枪尖划过空气,发出刺耳的破风声,显示出极为娴熟的技艺。他的每一次挥舞,既充满力量,又不失精准与美感,仿佛长矛已与他融为一体。
年轻人的动作行云流水,长矛在他手中仿佛化作了一件活物,每一次挥舞都带着呼啸的破风声。他的刺击与旋转,精确得像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舞蹈——优雅中蕴藏着无尽的杀机。而每一次挥击,伴随着矛尖划破空气的锋锐声音,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仿佛长矛是他意志的延续,是灵魂的致命化身。
吕小布等人停下了脚步,静静地注视着他。吕小布眯起眼睛,目光锋锐,仿佛在透过对方的动作读懂他的内心。他的手不自觉地搭上了腰间画戟的柄,战斗的快感从心底涌起。他清楚,这绝非寻常战士——这是一位经过无数严格训练和自律磨砺的武者。
那年轻人的眼神专注,神色如山般沉稳。他的每一个动作不仅充满力道,还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他长年累月苦修的坚韧与规范。空气仿佛被他的长矛劈开,连旁观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威慑。
吕小布心中狂喜:“赵云,赵子龙!果然人如其名,今日一见,非比寻常!如此英才,我吕小布定要将其收入麾下,助我成就大业!”
“子龙。”吕小布低沉的声音如同远方的雷鸣,穿透了静谧的空气。
那年轻人——赵云——在一记凌厉的劈刺后突然停了下来,长枪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随后稳稳收于身侧。他抬起头,目光如鹰般锐利清澈,迅速落在了吕小布和麴义的身上。他的脸上依旧平静,但眼中闪烁着一丝好奇和审视。
夏侯兰上前一步,语气带着一丝兴奋:“子龙,这位是温侯吕小布,这位是麴义将军。二位将军特地带着陈留太守张邈的信件来看望赵宠大哥的家人。”
赵云闻言,微微一怔,随即收起长枪,抱拳作揖道:“温侯和麴义将军亲自前来拜访我们赵家,实在是蓬荜生辉。在下代家人感谢二位挂念之情。”说完,他接过张邈的信件,迅速而细致地阅读了一遍,随后抬头,目光诚挚,连忙说道:“请二位将军入内稍歇,我赵家虽简陋,但也略备薄茶招待。”
赵云领着吕小布和麴义入内,几人落座后,家人迅速奉上茶水与点心。屋内陈设虽然简朴,却整洁有序,显示出主人的品性不凡。
吕小布端起茶杯,轻轻啜饮一口,目光环视一圈,似是在打量,又像是心中盘算。他放下茶杯,缓步向前,面向赵云,语气低沉而清晰地说道:“子龙,听闻你英勇善战,忠义无双,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实不相瞒,我此行除了看望赵宠将军的家人,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
赵云闻言,眉头微挑,目光转向吕小布,等待他的下文。
吕小布直视赵云,眼神中透着一股深邃的诚意:“我希望与你好好谈谈,希望子龙兄弟能加入我吕小布军。你这样的英才,不应埋没在偏隅一地。若子龙愿归我麾下,我定不会让你埋没,反而会让你如蛟龙入海,展现万丈豪情!”
屋内一时静谧,气氛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赵云没有立刻答话,而是低头沉思,仿佛在衡量吕小布的话语分量。
吕小布见赵云沉思未语,便再接着说道:“子龙,我深知你志向高远,不愿与那些色厉胆薄、好谋无断之人共事。正因为如此,你离开了袁绍,选择了公孙瓒。然而,公孙瓒又如何?他恃才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凡是比他贤能或名望高于他的人,他总会以各种手段打压,甚至借法陷害。如此狭隘之人,又岂能容下子龙将军这样的英才?”
吕小布微微停顿,眼神中多了一丝诚恳:“你在公孙瓒处效力三年,却未曾有机会施展抱负。他的别部司马刘备,虽也为幽州人士,与公孙瓒同为卢植门下,但他毕竟出身幽州世家,虽已没落,骨子里却依旧是世家子弟。刘备与公孙瓒等人虽表面看似关怀百姓,实则与世家大族一样,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根本无意让我们这些真正寒门出身的人出头。子龙,你我皆非世家子弟,甚至连寒门都算不上,又何必为这些虚伪的人奔走呢?”
吕小布语气一转,显得更加郑重:“如今连年战乱,袁绍与公孙瓒的争斗让冀州与幽州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甚至还遇上蝗灾,民不聊生。而那些世家大族只顾自身,根本不曾为天下苍生着想。唯有我们这些人,只有报团取暖,才能真正为自己与身边人争得一线生机。”
他抬手指了指身旁的麴义与夏侯兰,继续说道:“如今,麴义将军与夏侯兄弟都已加入我麾下,助我匡扶军法,稳固军心。我吕布虽愚钝,但对子龙你的才华是心悦诚服。若能得你加入,我军必如虎添翼,成就大事。天下虽乱,但我们可以开辟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吕小布此番话语情真意切,目光炯炯有神,语气中透着对赵云的高度认可与期待。他心中已有十足的把握:赵云虽最终选择刘备,但那是在多年无处可去的情况下才不得已投奔。而赵云回常山这七年中,显然优先寻找的不是刘备。只要自己展现足够的诚意和实力,再加之合理的安排,赵云定然会心悦诚服地加入。
赵云听罢,脸色微微变化,目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他沉吟片刻,旋即起身,抱拳深深一拜:“温侯为大汉诛杀丁原与董卓,此为大忠;身为一郡之主,亲自带着陈留太守的书信前来拜祭赵宠大哥,此为大礼与大信;独自单骑千里而来,只为邀我共谋大事,此为大智与大义;更不惜深入冀州,解救麴义将军,此为大仁。温侯如此温文如玉,盛情相邀,赵云焉敢不从?”
说罢,赵云再次行礼,神情郑重:“自今日起,赵云愿随温侯征战,誓死效忠!”
警戒的石塔巍然矗立,塔身上的石块已被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得斑驳不堪,仿佛即将屹立不住,却依旧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肃穆感。而城门如山般威严,厚重的木制门板上嵌满铁钉,仿佛向来往之人无声宣示它的坚不可摧。
城门下的街道狭长曲折,像老者手背上的血管一般,深深刻印在古城的脉络之中。街道的石板路因无数次的踩踏早已磨砺得光滑,阳光洒下,闪烁着微微的光芒。偶有行人缓缓经过,他们的脚步带起一阵细微的尘土,尘土随微风旋舞,仿佛不愿离去,最终却还是归于地面,融入这承载了数百年重量的街道,成为大地历史的一部分。
这座古城,静默而深沉,仿佛正注视着时间的流逝,记录着人世的喧嚣与宁静。
这座古城的城墙与街道,依稀展现出曾经繁荣的商业痕迹,但如今却如一潭死水,静谧得令人窒息。吕小布和麴义的马蹄声在狭长的街道上清晰地回荡,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荡起阵阵回声,破开了这座城市的寂静。马蹄声逐渐远去,但余音仿佛仍在古城的空气中徘徊,回荡着。
他们穿过厚重的城门,进入了城内。眼前的城市缓缓展开,街道纵横交错,但却显得空旷而沉闷。这里的居民带着一种特有的安静与谨慎,他们低垂着头,脚步迅速而有目标,却又显得毫无生气。每个人的动作都仿佛是精心设计过一般,毫无多余,却也毫无热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古老的气息,像是将整座城与外界隔绝,深深封存在历史中。
吕小布与麴义虽表面平静,但心中早已提高了警惕。他们知道,这些低垂的眼睛并不代表真正的安宁与顺从。一旦城中发现他们有任何异样,这些看似沉默的人群很可能会立刻变成一股难以抵挡的洪流,将他们吞没。
突然,一个身影挡在了他们面前。
那是一个年轻人,身穿轻甲,手握长枪,目光锐利而沉稳。他挡在两人面前,炯炯有神的眼睛上下打量着他们,开口说道:“二位可是要进城?可有人传、马传,或者过引所?”
听到这略带质询的话语,吕小布微微一笑,低声对麴义说道:“看来这常山古城虽看似宁静,却是暗藏戒备。连普通的出入都要盘查,可见规矩之严。”
麴义点头应道,目光却紧盯着那年轻人,缓缓说道:“温侯,这人看似年纪不大,却气度不凡,恐怕不只是普通的守卫。”
吕小布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地对守卫说道:“我等是受陈留太守张邈之托,因战乱频繁,久无机会,此次特地抽时间来慰问赵宠将军的家人,同时也希望能拜见赵云将军。”
那年轻守卫听罢,目光一闪,带着几分怀疑和谨慎,但没有多言。他上下打量了吕小布和麴义一眼,点点头说道:“二位稍候,我去请示夏侯兰大哥。”
说罢,年轻人转身离去,留下吕小布与麴义在原地。吕小布目送他离开,嘴角微扬,低声说道:“夏侯兰居然还在常山,倒是意外之喜。若此行顺利,或许能将赵云与夏侯兰一并收服。”
麴义听后,心中微微一惊:“夏侯兰虽不如赵云那般赫赫有名,但也是一员可用之将。若能得此二人,温侯麾下可再添虎将!”
与此同时,内城的一座小屋中。
夏侯兰正独自坐在城门下的小屋外,手中捧着一卷书,神情专注。小屋内部陈设简单,几卷法律书籍和兵法摆放得整整齐齐,虽不华丽,却显露出主人勤学好思的气质。夏侯兰一手端着茶杯轻抿了一口茶水,另一手却未停歇,继续快速扫读着眼前的卷轴。他眉头微蹙,似乎对书中内容有所思索。
作为一个信奉法治的文武兼备之人,夏侯兰认为当前大汉的法制尚不完善,尤其是军法过于苛刻,常让士卒在战争中背负不必要的罪责。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法与军法的完善尽一份力。
就在这时,一声“夏侯大哥!”从远处传来,打破了他的思绪。
夏侯兰抬头,看到之前派去门口的守卫跑了过来,便问道:“怎么了?”
那守卫微微喘息,回答道:“门口来了两个人,自称受张邈太守所托,特意来慰问赵宠大哥的家人,同时也希望能见见子龙哥哥。”
夏侯兰听罢,目光微微闪动,心中生出疑虑:“赵宠大哥过世已有一年有余,如今才来看望,这未免有些蹊跷。”
那守卫忙解释道:“他们说是因战乱无暇,此次专程抽时间过来。”
夏侯兰闻言点了点头,心中仍然存疑。他缓缓站起身,抖了抖衣袖,拍了拍衣甲上的灰尘,问道:“他们既然提到子龙,可有留下姓名?”
那守卫顿时愣住,脸色一红,支支吾吾地说道:“忘……忘记问了。”
夏侯兰无奈地摇头,嘴角微扬,带着几分无奈说道:“罢了,我亲自过去看看。”说着,他将书卷放回小屋内,迈步向城门口走去。
夏侯兰很快来到城门口,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名气势不凡的骑士。为首一人身披战甲,骑乘一匹赤红色骏马,浑身散发着一股凌厉的压迫感。他的目光如刀,炯炯有神,整个人气吞万里,仿佛雷霆化身。那股王者般的气息,让夏侯兰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但他的脸上并未显露出丝毫惊慌,依旧保持着冷静与沉着。
另一人则身形更加雄壮,眉目间透着英气,但气势相比前者要平和许多,少了几分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尽管如此,他的存在仍显得不容小觑。
夏侯兰上前一步,抱拳问道:“请问二位是何人,为何前来?”
麴义当即开口,语气沉稳:“在下麴义,这位是温侯吕小布。我二人此行,特意前来慰问赵宠司马的家人。同时也希望能有机会结识赵云将军,聊表仰慕之意。”
他的话说得从容不迫,态度自信而自然。麴义心中很清楚,袁绍如今仍在忙于安抚先登营,自己被追捕的消息暂未传出。而吕小布之名震慑天下,有温侯同行,料想无人敢轻举妄动。说罢,麴义从怀中取出信件,双手递向夏侯兰。
夏侯兰听到这几句话,不由得一惊,目光再次落在眼前两人身上。他的心中波澜起伏——吕小布与麴义的大名,这段时间在冀州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温侯”这个称呼,绝非一般人敢用,眼前此人气势非凡,又骑着赤红骏马,显然正是传说中的赤兔马。
他暗自思忖:此人必是吕小布无疑,只是麴义将军为何与温侯同行?他不是袁绍的部下吗?
带着疑问,夏侯兰接过信件,迅速展开细读。信中言辞真切,与二人所述完全吻合,令他更加确信眼前人的身份。他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施礼说道:“想不到温侯与麴义将军亲自驾临常山,赵云兄弟有幸得二位看重,实在是万分感激。我这便带二位去见子龙。”
说罢,夏侯兰当先引路,心中暗暗思索着吕小布与麴义此次前来的真实目的。
“兄弟可是夏侯兰?”吕小布翻身下马,目光炯炯地望着眼前的人,语气淡然却透着一丝威严。
夏侯兰闻言一愣,显然没想到吕小布竟然知道自己。他连忙作揖答道:“不才正是夏侯兰,不知温侯何以识得我?”
吕小布微微一笑,眼中带着几分欣赏,说道:“久闻夏侯兄弟明于法律,通达战法,治军严谨,心怀大义。我吕小布军中正缺一位明理公正的军正之才,能在此地遇到夏侯兄弟,实属天意。不知夏侯兄弟可愿入我军,助我以正军法,平治军中?”
夏侯兰一时愕然,吕小布的邀请既让他感到意外,又让他心中大喜。他连忙抱拳行礼,语气激动:“温侯盛情抬爱,实在是夏侯兰三生有幸!若能为温侯效力,匡扶军法,以正治军,定不负所托!”
吕小布点头,面露满意之色:“好!有夏侯兄弟相助,我军如虎添翼。”
夏侯兰领着吕小布和麴义穿过蜿蜒的街道,来到城市中心的一座大院子前。院子气势非凡,周围用石料砌成,墙体锋利而精确,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夏侯兰推开沉重的大门,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仿佛揭开了一段深沉的历史。
三人牵马入院,马蹄声在寂静的院落中回荡,厚重而有力。院中空旷而肃穆,几株树木迎风而立,显得格外庄严。当他们下马时,目光齐齐落在院中一个挺拔的身影上。
那是一个年轻人,身材高大,双肩宽阔,显然是一名常年磨练的战士。他站在院子中央,手持一杆长矛,正在练习。他的动作流畅而优雅,枪尖划过空气,发出刺耳的破风声,显示出极为娴熟的技艺。他的每一次挥舞,既充满力量,又不失精准与美感,仿佛长矛已与他融为一体。
年轻人的动作行云流水,长矛在他手中仿佛化作了一件活物,每一次挥舞都带着呼啸的破风声。他的刺击与旋转,精确得像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舞蹈——优雅中蕴藏着无尽的杀机。而每一次挥击,伴随着矛尖划破空气的锋锐声音,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仿佛长矛是他意志的延续,是灵魂的致命化身。
吕小布等人停下了脚步,静静地注视着他。吕小布眯起眼睛,目光锋锐,仿佛在透过对方的动作读懂他的内心。他的手不自觉地搭上了腰间画戟的柄,战斗的快感从心底涌起。他清楚,这绝非寻常战士——这是一位经过无数严格训练和自律磨砺的武者。
那年轻人的眼神专注,神色如山般沉稳。他的每一个动作不仅充满力道,还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他长年累月苦修的坚韧与规范。空气仿佛被他的长矛劈开,连旁观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威慑。
吕小布心中狂喜:“赵云,赵子龙!果然人如其名,今日一见,非比寻常!如此英才,我吕小布定要将其收入麾下,助我成就大业!”
“子龙。”吕小布低沉的声音如同远方的雷鸣,穿透了静谧的空气。
那年轻人——赵云——在一记凌厉的劈刺后突然停了下来,长枪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随后稳稳收于身侧。他抬起头,目光如鹰般锐利清澈,迅速落在了吕小布和麴义的身上。他的脸上依旧平静,但眼中闪烁着一丝好奇和审视。
夏侯兰上前一步,语气带着一丝兴奋:“子龙,这位是温侯吕小布,这位是麴义将军。二位将军特地带着陈留太守张邈的信件来看望赵宠大哥的家人。”
赵云闻言,微微一怔,随即收起长枪,抱拳作揖道:“温侯和麴义将军亲自前来拜访我们赵家,实在是蓬荜生辉。在下代家人感谢二位挂念之情。”说完,他接过张邈的信件,迅速而细致地阅读了一遍,随后抬头,目光诚挚,连忙说道:“请二位将军入内稍歇,我赵家虽简陋,但也略备薄茶招待。”
赵云领着吕小布和麴义入内,几人落座后,家人迅速奉上茶水与点心。屋内陈设虽然简朴,却整洁有序,显示出主人的品性不凡。
吕小布端起茶杯,轻轻啜饮一口,目光环视一圈,似是在打量,又像是心中盘算。他放下茶杯,缓步向前,面向赵云,语气低沉而清晰地说道:“子龙,听闻你英勇善战,忠义无双,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实不相瞒,我此行除了看望赵宠将军的家人,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
赵云闻言,眉头微挑,目光转向吕小布,等待他的下文。
吕小布直视赵云,眼神中透着一股深邃的诚意:“我希望与你好好谈谈,希望子龙兄弟能加入我吕小布军。你这样的英才,不应埋没在偏隅一地。若子龙愿归我麾下,我定不会让你埋没,反而会让你如蛟龙入海,展现万丈豪情!”
屋内一时静谧,气氛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赵云没有立刻答话,而是低头沉思,仿佛在衡量吕小布的话语分量。
吕小布见赵云沉思未语,便再接着说道:“子龙,我深知你志向高远,不愿与那些色厉胆薄、好谋无断之人共事。正因为如此,你离开了袁绍,选择了公孙瓒。然而,公孙瓒又如何?他恃才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凡是比他贤能或名望高于他的人,他总会以各种手段打压,甚至借法陷害。如此狭隘之人,又岂能容下子龙将军这样的英才?”
吕小布微微停顿,眼神中多了一丝诚恳:“你在公孙瓒处效力三年,却未曾有机会施展抱负。他的别部司马刘备,虽也为幽州人士,与公孙瓒同为卢植门下,但他毕竟出身幽州世家,虽已没落,骨子里却依旧是世家子弟。刘备与公孙瓒等人虽表面看似关怀百姓,实则与世家大族一样,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根本无意让我们这些真正寒门出身的人出头。子龙,你我皆非世家子弟,甚至连寒门都算不上,又何必为这些虚伪的人奔走呢?”
吕小布语气一转,显得更加郑重:“如今连年战乱,袁绍与公孙瓒的争斗让冀州与幽州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甚至还遇上蝗灾,民不聊生。而那些世家大族只顾自身,根本不曾为天下苍生着想。唯有我们这些人,只有报团取暖,才能真正为自己与身边人争得一线生机。”
他抬手指了指身旁的麴义与夏侯兰,继续说道:“如今,麴义将军与夏侯兄弟都已加入我麾下,助我匡扶军法,稳固军心。我吕布虽愚钝,但对子龙你的才华是心悦诚服。若能得你加入,我军必如虎添翼,成就大事。天下虽乱,但我们可以开辟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吕小布此番话语情真意切,目光炯炯有神,语气中透着对赵云的高度认可与期待。他心中已有十足的把握:赵云虽最终选择刘备,但那是在多年无处可去的情况下才不得已投奔。而赵云回常山这七年中,显然优先寻找的不是刘备。只要自己展现足够的诚意和实力,再加之合理的安排,赵云定然会心悦诚服地加入。
赵云听罢,脸色微微变化,目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他沉吟片刻,旋即起身,抱拳深深一拜:“温侯为大汉诛杀丁原与董卓,此为大忠;身为一郡之主,亲自带着陈留太守的书信前来拜祭赵宠大哥,此为大礼与大信;独自单骑千里而来,只为邀我共谋大事,此为大智与大义;更不惜深入冀州,解救麴义将军,此为大仁。温侯如此温文如玉,盛情相邀,赵云焉敢不从?”
说罢,赵云再次行礼,神情郑重:“自今日起,赵云愿随温侯征战,誓死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