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章
萧剡并未立即回应,面不改色却一语不发。
良久后他才开口道:「所以现在,立于孤面前的你,究竟是人还是...鬼?」
若埕闻言,赶紧摆摆手道:「我是人,我没死过,」想了想,她又改口:「不不,我确实是死过,但又活过来了。」又想了想,好似会引起误会,于是再度解释:「应该说我曾经将死,但现下已经没事了。」
萧剡听得满头雾水,轻轻蹙起眉,槐安连忙接过话头:「殿下听过假死药吗?」
萧剡「哦」了一声,点了点头,忽然笑了起来,对面两人正奇怪,却听他对若埕说道:「咱俩见面后,这还是第一次听你如此繁言。」
若埕不自然地扯起嘴角陪笑了几声,又听萧剡接着问道:「尔等有否打算解释?」
若埕愣怔一瞬,转头看向槐安,见槐安轻轻颔首道了声:「自然。」
槐安想,眼下再谈逃跑已是不可能了,横竖原先第二条路就是要让两人认识后再返朝禀报皇帝,风光联姻。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差错,但竟在阴错阳差下,完成了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安排两人认识。那不如就正好趁觐见前,直接和萧剡解释清楚。
但要怎么解释?槐安忽然踌躇了起来,她该拣哪些说出来?
槐安这才意识到当时排定计划时最大的缺漏:该如何说服萧剡?该如何和萧剡说明这一场局?
她定是不能明说假死一局是为了避婚,也不能挑明若埕对皇帝此前的心结,毕竟她还不信任萧剡。
于是她将这一桩大局说成是若埕为逃离宫中束缚而行的险招。
「逃离宫中?」萧剡疑惑地问道。
若埕和槐安点了点头,槐安道:「是的,相信殿下一定更明白所谓皇室枷锁。」
「若埕你...厌恶身在皇室么?」
若埕闻言,不解地歪了歪头:「殿下难道不讨厌?」
「我...恩...我非此意,只是...」萧剡问那问题的原因不过是因为担心若埕会不想嫁到大齐皇室,被她这么一反问,倒是令他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支吾其词了老半天,连『孤』这个自称都忘记说了。
想了想,萧剡决定转移话题:「那么尔等过后当如何打算?有无...恩...」他顿了顿:「孤可相助之力?」
槐安有些讶异,她原以为萧剡即使不责怪,也当表示一点不满,或是要胁个几句,但是她完全没想到他竟会想帮他们。
若埕同样惊讶不已,她困惑地看向萧剡,却怎么都想没明白他何出此言。
萧剡见状,赶忙解释道:「尔等莫误会,孤亦是为我大齐着想,毕竟此行迎亲,本便是为结秦晋之好,倘使因这假死一事,使联姻及盟约破局,我大齐内部也必将动荡,绝非孤愿见。」
槐安和若埕交换了一个眼神,她们并没有提到原先的盘算,萧剡如何认定他们会回到宫中坦言一切,使联姻重新放上台面商量。
槐安决定试探下,于是道:「暂时应当会先将若埕安置在我平家祖宅,待风头过了,再作打算。」
萧剡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朝若埕说道:「你果真要以无名之身存活于世?再者说,还有萧见忍呢,他必将于觐见之日揭穿一切,届时又当如何?」
槐安闻言,浑身震了下,是啊,她都忘了是萧刻劫持的若埕,而萧剡,不过是这一场局里意料之外的变数。
暂且不管萧刻是如何得知若埕的存在而将她劫持而走,眼下最应该担心的是,倘若现在将若埕带走,待萧刻发现后,不管他追不追得回来,只要在大郑朝廷上抛出这一颗震撼弹,都将会炸出巨大的风波。
两人不约而同地紧紧蹙起眉头。
只听萧剡接着道:「还是这样如何?」方才片刻间,他心中已隐隐有个计划于焉浮现,于是他一面说,一面放缓语气,试图不让自己听起来充满期待,尽管不再使用艰涩文体的说明已展现出他的迫不及待。
「觐见之日,孤同样按萧见忍所盘算,带上若埕一道。
「届时孤会将整件事塑造成郑帝与孤之间的一场君子之约:假放公主殒没消息,让孤亲自与公主见面并相处,若不满意新嫁娘,则以公主殒没为由,令我父皇接受,加之孤与他这一私约,齐郑两国仍可友好相交;而若满意,于觐见之日即昭告天下,正好皆大欢喜。
「尽管会令北郑矮了一截,但如此方能免两国交恶,乃至于交战。
「而平槐安,不过是受郑帝所托,将若埕带出宫来,如此而已。」
萧剡一口气说完,两人静静听着。这般说词,听之卑微,但细想却非下策。
尽管与他们原先设想的说词恰好相反,却正因如此,方能免除郑齐之危,尽管郑帝面上可能会不太光彩,试想谁会乐意让别人对自家女儿挑三拣四,但综观利弊得失,着实是目下上乘之策。
槐安心中忍不住赞叹起萧剡,短短片刻间,竟可将局尾说词收得如此圆满,一丝错处都挑不出,想当初她和桓遂可是想了很久才想出好说词呢。
于是她不禁赞叹出口道:「都说齐太子殿下心思敏捷通透,今日一闻,果非虚传。」
「虚名不足挂齿。」
「不过,」萧剡又接着说道:「若真如此,联姻恐真成定局。」
他略微紧张地望着若埕:「你没关系吗?」
若埕闻言,垂在身侧的双手忽然不知如何安放,绞起裙摆来。
若说介意,当初想的公诸于世的那条路,过后便是要联姻,彼时她也不反对嫁给萧剡,心中只盼能明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有多少;
可要说不介意么,她又感到有些别扭,若完全不认识萧剡也就算了,可如今经过两日相处(虽然有一大段时间萧剡都不敢出现在她面前),她倒是有些不知怎么面对那灼灼目光了。
槐安见若埕犹豫不决,叹了口气,朝萧剡问道:「殿下呢?」
「我?」萧剡指了指自己:「我有什么好介意的?」
槐安「喔」了一声,终于明白眼前的情况了。
虽然还不很明显,也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但按照萧剡若有似无探问的语气与时而浮现在两人之间的暧昧(或说单方面的特别的情感),眼前这位少年,怕是晕船了。
槐安也并不戳破,拍了拍若埕的背,呵呵笑了笑,若埕不明所以地看向她。
槐安忽地感到庆幸不已,能在觐见之日前寻得若埕已是万幸,却未想事情发展竟能如此顺利,她甚至不必费心安排若埕与萧剡见面,两人已朝预定的方向奔去了。
明日大朝觐见定会无比顺利的。槐安心里想着。
三人岔开话题,对了一下隔日的说词后,槐安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徒留在她身后愣愣地望着她背影的若埕。
半晌后,若埕才想起槐安方才所说:若埕,你暂时还得留在这,以免萧见忍发现你消失后又惹出意外的风波。
当晚,萧剡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只是呆呆地傻笑着,嘴角都要咧到耳边。
他没想过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子(对,他放弃辩驳了,就是一见钟情),竟是无缘的未婚妻,不,不是无缘,而是太有缘了。
他不禁久违地题起诗来:「踏破江山为卿赴,万里不见灯下顾;」
恩,再来该接什么好?
萧剡想了想,一拍掌:「今夕未逢何所谓?兜兜转转终相会。」
该死,对仗对得糟,韵脚也押得一塌糊涂。
罢了,横竖我非文人,作诗怎么可能做得好。(平槐安:但您一口官腔倒是说得极遛啊?)
哎,听说我那未婚妻从前『能舞文能弄墨,可侃侃谈诸子散文,振笔书天下兴衰。』
还是——来去请教请教她呢?
思及此,萧剡当即坐起身来跳下床,鞋子都没穿好就奔到门边。
心中还呵呵笑着,暗道『真是个寻她的好理由。』却在推开门的瞬间乎然惊觉:深夜打搅怕是唐突了。
他连忙折身回返,忽然又想:不对啊?孤抱都抱过了,睡都睡过了(桓若埕:你有种再讲一次,谁跟你睡?),咱俩都要成亲了,有必要在乎这点小节?
于是萧剡再度折身走到门口,又想:但人家好歹是堂堂一国公主,闺阁娇女,昨日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今日再去,怕是会让她觉着孤这人没羞没耻,贴着去了呢?
于是他又折身回返,走到床边,又想:孤还真的就是没羞没耻,怎么地?孤一个太子有什么事情做不得?
哎,不成,万一她害怕了呢?
哎,但——
就在萧剡出也不是,回也不是的时候,静夜里忽然响起三声敲门声,只听屋外桓若埕轻声问道:「殿下,您睡了吗?」
萧剡惊得跳起来,赶忙过去开了门,洋装镇定:「尚未。」
若埕站在屋外,肩上披着一条雪白色的斗篷,如月色皎洁,照亮了整个黑夜。
「扰殿下安歇,若埕给您赔不是。」
萧剡一面说「无妨」,一面将人迎进屋里:「外头风大,快进来。」
若埕进得屋中,见萧剡走到窗边将窗子关得严实,又见他开门招了随从搬来他前日交代后备下的银炭进屋。接着挽起袖子在炭炉边升火,呼呼吹着气,火炉烤得他面上红通通,萧剡随意抹了抹脸,炭灰扑上他的颊,若埕见状,轻轻笑了起来。
萧剡不明所以,歪着头看向她,接着冲她招了招手道:「这儿比较暖和。」
若埕行至他身边,挨在炭炉边坐了下来:「没那么冷。」
蓦地,两人忽然想起那夜里相拥(不,是萧剡单方面拥着桓若埕)的记忆,脸颊唰地一阵红,别开脸不敢看对方。
一时无语。
还是萧剡率先打破沉默,温声问道:「怎么来了?」
若埕回过头来,见萧剡脸色坦荡,仍旧困窘地垂下眼帘,搓了搓手指:「想来谢谢殿下。」
「啊?」
「谢殿下救我。」炭炉火光与烛火交融,映在她眼睫,在颧上打下闪烁跳动的影,像是噗噗飞腾的蝶。
「啊?」萧剡仍旧没明白,好半晌方反应过来,原来若埕说的是救她于萧见忍之手。
「举手之劳,无足挂齿。」想了想,萧剡又道:「今日回想,只觉幸哉。」
「也想向殿下致歉,一直未和你坦言。」
萧剡摆了摆手:「无妨。」说来他倒还庆幸,若非她始终闭口不谈自己的身份,也许他也不会受那神秘气氛影响,而喜欢上她了。
噢,天阿,我喜欢上她吗?
萧剡心中突地直跳,意识到的瞬间,脸颊又红了。
不不,我只是受她吸引而已。受她吸引,嗯嗯,受她吸引。
若埕倒是不知他心中千回百转这么多回,继续低垂着脑袋,只觉将要出口的话有些难以启齿。
萧剡见她面上犹豫不决,再度出声道:「说吧。」
若埕抬眼望向他,萧剡心中又震了一下,唉,该死,我这无处安放的心。
「想拜托殿下明日觐见之时...替槐安说话。」
「什么意思?」
「我晓得此一番是我大郑对不起你们,不,应当说,我个人对不住您,您要因此责难或要求什么都是理所应当。只是,倘若叫父皇和朝臣们晓得是槐安布下此局,她怕是要担上欺君的罪名,我...」
萧剡颔首:「别担心,孤知道该怎么做。」
他见若埕面上仍旧不放心,接着如是说道:「孤会当庭要求让平槐安担任送亲使节,护送你到大齐,既如此,即使东窗事发,郑帝必也不会再苛责于她。」
若埕点了点头:「如此,谢过殿下了。」尽管父皇过后当仍会私下问责,但依父皇与平叔的交情,加之三皇兄这一层关系,槐安定能无恙。
她心中乎生万幸,此去南齐路途遥遥,若能得槐安相伴左右,那她也可少一份寂寞。
「待咱俩成亲,她回得北郑,风头也该过了。」
若埕闻得成亲二字,忽地抬起头来,向萧剡问道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殿下可有满意?」
萧剡一时间二丈没不着头绪:「满意什么?」
若埕低声道:「新...嫁娘呀。」
萧剡呛了一下,倏地觉得自己好似和炭炉挨得太近了,浑身都燥热了起来,他连忙起身,后退数步,支支吾吾地回道:「自...自然是满...咳咳...满意的呀。」
「喔。」若埕敛了敛目光,又小声地开口道:「殿下...究竟是为何...?」
「恩?」
「我的意思是...殿下身边美女如云,没必要...恩...这么帮若埕。」
萧剡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忽然间却是半句话都发不出,嗓子干涩得不得了,仿佛有什么卡在喉头。
他该怎么回答?说他受她吸引?说因为她是他的未婚妻?说他...对她一见钟情?
萧剡觉得自己怎么回应都不太对,于是他沉默良久,末了方出了声,却是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只是问道:「那你呢?」他接着问:「可满意否?」
若埕愣了愣,抬起眼帘望见萧剡的眸里充满认真,于是她又垂下眼,低低地应道:「殿下英姿焕发,雄武威风,哪个女娘见了,都当心生欢喜。」
晚桂伴秋风,漾得满室馨香,萧剡定定地望着,只见烛火闪动如莹莹之珠照耀在眼前人之周身,光彩流转,目眩神迷。
他轻轻勾起嘴角:「孤,会对你负责的。」
端昭四年,八月初一,齐太子萧剡暨南齐五皇子萧刻入朝觐见。
锣响,鼓声震天,百乐齐奏,宣政殿与应天门间的轩辕台下,四品以下臣工垂手束立,四品以上则立于台上,一齐迎接南齐太子与使臣团。
南齐亲兵卫疾步行于前,萧剡昂首阔步,目光炯炯直视前方;
萧刻信手跟随其后,神态高傲,不可一世,经过平晏身前时还冷冷地哼了一声,带着三分嘲讽,三分不屑,四分得意。
平晏撇了撇嘴,没和他一般见识。
入得宣政殿,端昭帝亲自下了殿前阶,拉着萧剡拾级而上。
萧剡并未婉拒,率着使节团一道行了个外宾的礼节后,便大方落座。
诸臣工见状,也纷纷落座。
「孤,率我大齐使团来郑觐见,为表诚意,略备薄礼,还望陛下笑纳。」语毕,萧剡瞥了眼身旁的亲兵卫,亲兵卫会意,朗声道:「上礼。」
使团中之随从鱼贯入殿,捧着几方几方的大礼箱,亲兵卫唱诵礼单。礼箱一瞬间堆满大殿中央。
端昭帝笑着道:「齐太子客气了。」
北郑方也回了好些礼,礼官一一唱诵,包含绢布、瓷器、金银珠玉、珍物器玩等,回礼之贵重,物品之多样,在南齐的礼箱边又堆起一座小山。
萧剡站起身来,拱手致谢。
「礼薄不成敬意,齐太子莫弃。」端昭帝摆了摆手。
「岂敢。」
萧剡落回座,颔首致意。
端昭帝又和萧剡客套了几句,询问他此番来使,对北郑诸事可还习惯等。
萧剡一一应答:「北郑浩浩大朝,泱泱大国,孤此行着实大开眼界。尝美食,见民风,品雅乐,好不乐哉。」
「如此甚好。齐太子若喜欢,不妨多待。」
「多谢陛下盛情。」
接着中书令在端昭帝的示意下,上前宣达了一些和郑齐贸易往来有关之内容。
前些日子,端昭帝和诸臣工经过一番商讨过后得到结论:眼下不是开战的时机,得和南齐套好关系,于是他们亲自拟定了许多条双方都有益处的条款,正打算于今日与齐太子正式相商。
萧剡认真地听了一轮,摆了摆手道:「此事不急,孤预计于洛阳多待一阵,两国贸易之事当可缓而图之。」
「自然,两国交流自该从长计议,太子既愿于我洛阳多待,是我大郑之幸。」
「陛下生分了,见韬得见陛下真颜,如遇冬日暖阳,心中激荡不已,」萧剡顿了顿,再度起身,走至阶前殿中央,朝端昭帝道:「说来,见韬该唤陛下一声『岳丈』。」
『见韬』是萧剡的表字,他只有在面对长辈或尊敬之人时方会以此自称。
端昭帝闻『岳丈』二字,神色一瞬间转为惊愕,但旋即收回,他清楚萧剡必已知晓若埕之殒,既如此,当不会无故说这样的话,于是他半是疑惑半是探问地道:「太子何出此言?」
「孤入郑前,曾与陛下订下君子一约,今日,孤当着北郑群臣之面,向您做出答覆。」
他昂然立于稠人之前,威仪万千,气度非凡,带着浑厚的气势一字一句地道出承诺:
「孤,愿娶大郑之牡丹,朝廷之珍宝,陛下之明珠——敏乐公主,桓若埕,为妻。」
水漏滴答落于时筒,大殿上一阵寂静,却不是因为众人无言以对,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太过震惊了。
只见朝廷诸臣各个张大了嘴,惊愕之色显露其外,结舌着说不出话来。
端昭帝更是一脸茫然,怎么也想不明白萧剡究竟意欲何为。
冥婚吗?难道他为了郑齐两国友好,而甘愿冥婚吗?
朕的孩子会愿意吗?
朕当问问她,可要如何问?再说了,万一若埕答应了呢?
朕该答应吗?
端昭帝蹙起眉,不,此子心机太重,朕得审慎应对,且看他究竟想做什么。
于是端昭帝收起惊愕茫然之色,眯起眼,一句话也不应。
朝臣们回过神来,开始于殿中窃窃私语。
萧见忍见状,抱着胸,斜倚在椅背上,冷冷地哼了哼。
萧剡招了招手,对亲兵卫道:「请公主入殿。」
大殿门再度敞开,若埕身着绣有金鱼、云彩的浅朱色襦裙,披帛上饰以牡丹,一身华贵端庄,盈盈缓步入殿。
众人见状,登时炸了锅,私语转为不可置信的惊呼,倒抽声此起彼落。
端昭帝倏地自龙座上起身,瞪大双眼,惊讶、喜悦、悲伤、懊悔、困惑于他面上轮番上演。
他那挥之不去的遗憾,第二个痛彻心扉的失去,思而不得、迟迟未入梦的孩子,就这样立于他的面前,抬着眼对上他的注视,那样真实,那样美好,那样不可思议。
端昭帝不敢眨眼,深怕一眨,孩子的幻影就将消逝。
他一阶一阶地慢慢步下阶梯,直到若埕近在咫尺,他却忽然不敢去碰了。
若埕见到父亲眼中满溢而出的重逢之欣喜与含在眼角的泪水,她忽然就释怀了。
阿爹,是真真正正地爱着自己的啊。
她噗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拜伏于父亲脚下,轻声唤道:「阿爹。」
端昭帝连忙弯下身来扶起孩子,口中喃喃道:「这是怎么回事?」
萧剡上前,照着他们预排好的说词向北郑皇帝及诸臣说明,只是省略了是平槐安带若埕出宫的细节。
端昭帝闻言,方才惊觉自己失态了,都怪适才被失而复得的喜悦给冲昏头,未去琢磨其中细处。眼下自己的态度倒是和萧剡方才如是说明不太符合。
他面上神情忽明忽暗,一时拿捏不准该如何应对。
萧剡主动替他缓颊:「都说大郑皇室父慈子孝,而今看来,果真如此,不过几日未见,陛下竟如此思念公主。令小婿见了都不住感动万分。」
端昭帝咳了咳掩饰尴尬:「朕之苦心,太子莫辜负了。」看来,目下也只能暂且先应下这帽子,过后再来问查此事真正始末。毕竟,比起公主死而复生,让天下人相信郑齐间君子一约还容易些。
且萧剡此一说,倒让南齐朝廷无处可挑,尽管稍微失了点面子,但总归能让事情圆过去,且外人看来还是他自己策划这一出,尚不至于失了君威。
萧剡闻言,当即又一躬身:「见韬幸得陛下信任,方能先遇公主。公主聪颖灵敏、端庄谦和,听其言,如沐春风。得与公主结亲,是见韬之幸,是大齐之幸。」
「太子至情至性,一片赤诚待我儿,朕心甚慰。」
两人又互相说了几句,端昭帝心下越发欣喜,无论事件始末为何,孩子回来了,事情圆满了,郑齐将要联盟了,总归是好事一桩。
于是他朗声笑道:「太子,而今郑齐两国将成姻亲,当永结为好。」
萧剡拱手:「自当如此,孤不日即遣使禀明父皇,择日与公主定亲。」
「如此甚好。」
众臣闻言,连忙跪地行礼,口中齐声贺道:「恭贺陛下,喜结良缘,万岁万岁万万岁!恭贺公主与齐太子,天作之合,千岁千岁千千岁!」
端昭帝环过萧剡肩膀:「见韬,今晚你就来我宫里,咱俩丈婿把酒言欢。」
萧剡扬起嘴角应道:「却之不恭。」
正当一切即将尘埃落定时,却听始终默不做声的萧刻斜乜了眼父慈子孝的新丈婿,忽然发出一声嗤笑,于一片欢乐中显得格外突兀。
「堂堂北郑皇帝,净耍些不三不四办家酒玩意,说出来也不怕人笑话?」
良久后他才开口道:「所以现在,立于孤面前的你,究竟是人还是...鬼?」
若埕闻言,赶紧摆摆手道:「我是人,我没死过,」想了想,她又改口:「不不,我确实是死过,但又活过来了。」又想了想,好似会引起误会,于是再度解释:「应该说我曾经将死,但现下已经没事了。」
萧剡听得满头雾水,轻轻蹙起眉,槐安连忙接过话头:「殿下听过假死药吗?」
萧剡「哦」了一声,点了点头,忽然笑了起来,对面两人正奇怪,却听他对若埕说道:「咱俩见面后,这还是第一次听你如此繁言。」
若埕不自然地扯起嘴角陪笑了几声,又听萧剡接着问道:「尔等有否打算解释?」
若埕愣怔一瞬,转头看向槐安,见槐安轻轻颔首道了声:「自然。」
槐安想,眼下再谈逃跑已是不可能了,横竖原先第二条路就是要让两人认识后再返朝禀报皇帝,风光联姻。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差错,但竟在阴错阳差下,完成了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安排两人认识。那不如就正好趁觐见前,直接和萧剡解释清楚。
但要怎么解释?槐安忽然踌躇了起来,她该拣哪些说出来?
槐安这才意识到当时排定计划时最大的缺漏:该如何说服萧剡?该如何和萧剡说明这一场局?
她定是不能明说假死一局是为了避婚,也不能挑明若埕对皇帝此前的心结,毕竟她还不信任萧剡。
于是她将这一桩大局说成是若埕为逃离宫中束缚而行的险招。
「逃离宫中?」萧剡疑惑地问道。
若埕和槐安点了点头,槐安道:「是的,相信殿下一定更明白所谓皇室枷锁。」
「若埕你...厌恶身在皇室么?」
若埕闻言,不解地歪了歪头:「殿下难道不讨厌?」
「我...恩...我非此意,只是...」萧剡问那问题的原因不过是因为担心若埕会不想嫁到大齐皇室,被她这么一反问,倒是令他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支吾其词了老半天,连『孤』这个自称都忘记说了。
想了想,萧剡决定转移话题:「那么尔等过后当如何打算?有无...恩...」他顿了顿:「孤可相助之力?」
槐安有些讶异,她原以为萧剡即使不责怪,也当表示一点不满,或是要胁个几句,但是她完全没想到他竟会想帮他们。
若埕同样惊讶不已,她困惑地看向萧剡,却怎么都想没明白他何出此言。
萧剡见状,赶忙解释道:「尔等莫误会,孤亦是为我大齐着想,毕竟此行迎亲,本便是为结秦晋之好,倘使因这假死一事,使联姻及盟约破局,我大齐内部也必将动荡,绝非孤愿见。」
槐安和若埕交换了一个眼神,她们并没有提到原先的盘算,萧剡如何认定他们会回到宫中坦言一切,使联姻重新放上台面商量。
槐安决定试探下,于是道:「暂时应当会先将若埕安置在我平家祖宅,待风头过了,再作打算。」
萧剡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朝若埕说道:「你果真要以无名之身存活于世?再者说,还有萧见忍呢,他必将于觐见之日揭穿一切,届时又当如何?」
槐安闻言,浑身震了下,是啊,她都忘了是萧刻劫持的若埕,而萧剡,不过是这一场局里意料之外的变数。
暂且不管萧刻是如何得知若埕的存在而将她劫持而走,眼下最应该担心的是,倘若现在将若埕带走,待萧刻发现后,不管他追不追得回来,只要在大郑朝廷上抛出这一颗震撼弹,都将会炸出巨大的风波。
两人不约而同地紧紧蹙起眉头。
只听萧剡接着道:「还是这样如何?」方才片刻间,他心中已隐隐有个计划于焉浮现,于是他一面说,一面放缓语气,试图不让自己听起来充满期待,尽管不再使用艰涩文体的说明已展现出他的迫不及待。
「觐见之日,孤同样按萧见忍所盘算,带上若埕一道。
「届时孤会将整件事塑造成郑帝与孤之间的一场君子之约:假放公主殒没消息,让孤亲自与公主见面并相处,若不满意新嫁娘,则以公主殒没为由,令我父皇接受,加之孤与他这一私约,齐郑两国仍可友好相交;而若满意,于觐见之日即昭告天下,正好皆大欢喜。
「尽管会令北郑矮了一截,但如此方能免两国交恶,乃至于交战。
「而平槐安,不过是受郑帝所托,将若埕带出宫来,如此而已。」
萧剡一口气说完,两人静静听着。这般说词,听之卑微,但细想却非下策。
尽管与他们原先设想的说词恰好相反,却正因如此,方能免除郑齐之危,尽管郑帝面上可能会不太光彩,试想谁会乐意让别人对自家女儿挑三拣四,但综观利弊得失,着实是目下上乘之策。
槐安心中忍不住赞叹起萧剡,短短片刻间,竟可将局尾说词收得如此圆满,一丝错处都挑不出,想当初她和桓遂可是想了很久才想出好说词呢。
于是她不禁赞叹出口道:「都说齐太子殿下心思敏捷通透,今日一闻,果非虚传。」
「虚名不足挂齿。」
「不过,」萧剡又接着说道:「若真如此,联姻恐真成定局。」
他略微紧张地望着若埕:「你没关系吗?」
若埕闻言,垂在身侧的双手忽然不知如何安放,绞起裙摆来。
若说介意,当初想的公诸于世的那条路,过后便是要联姻,彼时她也不反对嫁给萧剡,心中只盼能明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有多少;
可要说不介意么,她又感到有些别扭,若完全不认识萧剡也就算了,可如今经过两日相处(虽然有一大段时间萧剡都不敢出现在她面前),她倒是有些不知怎么面对那灼灼目光了。
槐安见若埕犹豫不决,叹了口气,朝萧剡问道:「殿下呢?」
「我?」萧剡指了指自己:「我有什么好介意的?」
槐安「喔」了一声,终于明白眼前的情况了。
虽然还不很明显,也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但按照萧剡若有似无探问的语气与时而浮现在两人之间的暧昧(或说单方面的特别的情感),眼前这位少年,怕是晕船了。
槐安也并不戳破,拍了拍若埕的背,呵呵笑了笑,若埕不明所以地看向她。
槐安忽地感到庆幸不已,能在觐见之日前寻得若埕已是万幸,却未想事情发展竟能如此顺利,她甚至不必费心安排若埕与萧剡见面,两人已朝预定的方向奔去了。
明日大朝觐见定会无比顺利的。槐安心里想着。
三人岔开话题,对了一下隔日的说词后,槐安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徒留在她身后愣愣地望着她背影的若埕。
半晌后,若埕才想起槐安方才所说:若埕,你暂时还得留在这,以免萧见忍发现你消失后又惹出意外的风波。
当晚,萧剡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只是呆呆地傻笑着,嘴角都要咧到耳边。
他没想过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子(对,他放弃辩驳了,就是一见钟情),竟是无缘的未婚妻,不,不是无缘,而是太有缘了。
他不禁久违地题起诗来:「踏破江山为卿赴,万里不见灯下顾;」
恩,再来该接什么好?
萧剡想了想,一拍掌:「今夕未逢何所谓?兜兜转转终相会。」
该死,对仗对得糟,韵脚也押得一塌糊涂。
罢了,横竖我非文人,作诗怎么可能做得好。(平槐安:但您一口官腔倒是说得极遛啊?)
哎,听说我那未婚妻从前『能舞文能弄墨,可侃侃谈诸子散文,振笔书天下兴衰。』
还是——来去请教请教她呢?
思及此,萧剡当即坐起身来跳下床,鞋子都没穿好就奔到门边。
心中还呵呵笑着,暗道『真是个寻她的好理由。』却在推开门的瞬间乎然惊觉:深夜打搅怕是唐突了。
他连忙折身回返,忽然又想:不对啊?孤抱都抱过了,睡都睡过了(桓若埕:你有种再讲一次,谁跟你睡?),咱俩都要成亲了,有必要在乎这点小节?
于是萧剡再度折身走到门口,又想:但人家好歹是堂堂一国公主,闺阁娇女,昨日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今日再去,怕是会让她觉着孤这人没羞没耻,贴着去了呢?
于是他又折身回返,走到床边,又想:孤还真的就是没羞没耻,怎么地?孤一个太子有什么事情做不得?
哎,不成,万一她害怕了呢?
哎,但——
就在萧剡出也不是,回也不是的时候,静夜里忽然响起三声敲门声,只听屋外桓若埕轻声问道:「殿下,您睡了吗?」
萧剡惊得跳起来,赶忙过去开了门,洋装镇定:「尚未。」
若埕站在屋外,肩上披着一条雪白色的斗篷,如月色皎洁,照亮了整个黑夜。
「扰殿下安歇,若埕给您赔不是。」
萧剡一面说「无妨」,一面将人迎进屋里:「外头风大,快进来。」
若埕进得屋中,见萧剡走到窗边将窗子关得严实,又见他开门招了随从搬来他前日交代后备下的银炭进屋。接着挽起袖子在炭炉边升火,呼呼吹着气,火炉烤得他面上红通通,萧剡随意抹了抹脸,炭灰扑上他的颊,若埕见状,轻轻笑了起来。
萧剡不明所以,歪着头看向她,接着冲她招了招手道:「这儿比较暖和。」
若埕行至他身边,挨在炭炉边坐了下来:「没那么冷。」
蓦地,两人忽然想起那夜里相拥(不,是萧剡单方面拥着桓若埕)的记忆,脸颊唰地一阵红,别开脸不敢看对方。
一时无语。
还是萧剡率先打破沉默,温声问道:「怎么来了?」
若埕回过头来,见萧剡脸色坦荡,仍旧困窘地垂下眼帘,搓了搓手指:「想来谢谢殿下。」
「啊?」
「谢殿下救我。」炭炉火光与烛火交融,映在她眼睫,在颧上打下闪烁跳动的影,像是噗噗飞腾的蝶。
「啊?」萧剡仍旧没明白,好半晌方反应过来,原来若埕说的是救她于萧见忍之手。
「举手之劳,无足挂齿。」想了想,萧剡又道:「今日回想,只觉幸哉。」
「也想向殿下致歉,一直未和你坦言。」
萧剡摆了摆手:「无妨。」说来他倒还庆幸,若非她始终闭口不谈自己的身份,也许他也不会受那神秘气氛影响,而喜欢上她了。
噢,天阿,我喜欢上她吗?
萧剡心中突地直跳,意识到的瞬间,脸颊又红了。
不不,我只是受她吸引而已。受她吸引,嗯嗯,受她吸引。
若埕倒是不知他心中千回百转这么多回,继续低垂着脑袋,只觉将要出口的话有些难以启齿。
萧剡见她面上犹豫不决,再度出声道:「说吧。」
若埕抬眼望向他,萧剡心中又震了一下,唉,该死,我这无处安放的心。
「想拜托殿下明日觐见之时...替槐安说话。」
「什么意思?」
「我晓得此一番是我大郑对不起你们,不,应当说,我个人对不住您,您要因此责难或要求什么都是理所应当。只是,倘若叫父皇和朝臣们晓得是槐安布下此局,她怕是要担上欺君的罪名,我...」
萧剡颔首:「别担心,孤知道该怎么做。」
他见若埕面上仍旧不放心,接着如是说道:「孤会当庭要求让平槐安担任送亲使节,护送你到大齐,既如此,即使东窗事发,郑帝必也不会再苛责于她。」
若埕点了点头:「如此,谢过殿下了。」尽管父皇过后当仍会私下问责,但依父皇与平叔的交情,加之三皇兄这一层关系,槐安定能无恙。
她心中乎生万幸,此去南齐路途遥遥,若能得槐安相伴左右,那她也可少一份寂寞。
「待咱俩成亲,她回得北郑,风头也该过了。」
若埕闻得成亲二字,忽地抬起头来,向萧剡问道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殿下可有满意?」
萧剡一时间二丈没不着头绪:「满意什么?」
若埕低声道:「新...嫁娘呀。」
萧剡呛了一下,倏地觉得自己好似和炭炉挨得太近了,浑身都燥热了起来,他连忙起身,后退数步,支支吾吾地回道:「自...自然是满...咳咳...满意的呀。」
「喔。」若埕敛了敛目光,又小声地开口道:「殿下...究竟是为何...?」
「恩?」
「我的意思是...殿下身边美女如云,没必要...恩...这么帮若埕。」
萧剡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忽然间却是半句话都发不出,嗓子干涩得不得了,仿佛有什么卡在喉头。
他该怎么回答?说他受她吸引?说因为她是他的未婚妻?说他...对她一见钟情?
萧剡觉得自己怎么回应都不太对,于是他沉默良久,末了方出了声,却是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只是问道:「那你呢?」他接着问:「可满意否?」
若埕愣了愣,抬起眼帘望见萧剡的眸里充满认真,于是她又垂下眼,低低地应道:「殿下英姿焕发,雄武威风,哪个女娘见了,都当心生欢喜。」
晚桂伴秋风,漾得满室馨香,萧剡定定地望着,只见烛火闪动如莹莹之珠照耀在眼前人之周身,光彩流转,目眩神迷。
他轻轻勾起嘴角:「孤,会对你负责的。」
端昭四年,八月初一,齐太子萧剡暨南齐五皇子萧刻入朝觐见。
锣响,鼓声震天,百乐齐奏,宣政殿与应天门间的轩辕台下,四品以下臣工垂手束立,四品以上则立于台上,一齐迎接南齐太子与使臣团。
南齐亲兵卫疾步行于前,萧剡昂首阔步,目光炯炯直视前方;
萧刻信手跟随其后,神态高傲,不可一世,经过平晏身前时还冷冷地哼了一声,带着三分嘲讽,三分不屑,四分得意。
平晏撇了撇嘴,没和他一般见识。
入得宣政殿,端昭帝亲自下了殿前阶,拉着萧剡拾级而上。
萧剡并未婉拒,率着使节团一道行了个外宾的礼节后,便大方落座。
诸臣工见状,也纷纷落座。
「孤,率我大齐使团来郑觐见,为表诚意,略备薄礼,还望陛下笑纳。」语毕,萧剡瞥了眼身旁的亲兵卫,亲兵卫会意,朗声道:「上礼。」
使团中之随从鱼贯入殿,捧着几方几方的大礼箱,亲兵卫唱诵礼单。礼箱一瞬间堆满大殿中央。
端昭帝笑着道:「齐太子客气了。」
北郑方也回了好些礼,礼官一一唱诵,包含绢布、瓷器、金银珠玉、珍物器玩等,回礼之贵重,物品之多样,在南齐的礼箱边又堆起一座小山。
萧剡站起身来,拱手致谢。
「礼薄不成敬意,齐太子莫弃。」端昭帝摆了摆手。
「岂敢。」
萧剡落回座,颔首致意。
端昭帝又和萧剡客套了几句,询问他此番来使,对北郑诸事可还习惯等。
萧剡一一应答:「北郑浩浩大朝,泱泱大国,孤此行着实大开眼界。尝美食,见民风,品雅乐,好不乐哉。」
「如此甚好。齐太子若喜欢,不妨多待。」
「多谢陛下盛情。」
接着中书令在端昭帝的示意下,上前宣达了一些和郑齐贸易往来有关之内容。
前些日子,端昭帝和诸臣工经过一番商讨过后得到结论:眼下不是开战的时机,得和南齐套好关系,于是他们亲自拟定了许多条双方都有益处的条款,正打算于今日与齐太子正式相商。
萧剡认真地听了一轮,摆了摆手道:「此事不急,孤预计于洛阳多待一阵,两国贸易之事当可缓而图之。」
「自然,两国交流自该从长计议,太子既愿于我洛阳多待,是我大郑之幸。」
「陛下生分了,见韬得见陛下真颜,如遇冬日暖阳,心中激荡不已,」萧剡顿了顿,再度起身,走至阶前殿中央,朝端昭帝道:「说来,见韬该唤陛下一声『岳丈』。」
『见韬』是萧剡的表字,他只有在面对长辈或尊敬之人时方会以此自称。
端昭帝闻『岳丈』二字,神色一瞬间转为惊愕,但旋即收回,他清楚萧剡必已知晓若埕之殒,既如此,当不会无故说这样的话,于是他半是疑惑半是探问地道:「太子何出此言?」
「孤入郑前,曾与陛下订下君子一约,今日,孤当着北郑群臣之面,向您做出答覆。」
他昂然立于稠人之前,威仪万千,气度非凡,带着浑厚的气势一字一句地道出承诺:
「孤,愿娶大郑之牡丹,朝廷之珍宝,陛下之明珠——敏乐公主,桓若埕,为妻。」
水漏滴答落于时筒,大殿上一阵寂静,却不是因为众人无言以对,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太过震惊了。
只见朝廷诸臣各个张大了嘴,惊愕之色显露其外,结舌着说不出话来。
端昭帝更是一脸茫然,怎么也想不明白萧剡究竟意欲何为。
冥婚吗?难道他为了郑齐两国友好,而甘愿冥婚吗?
朕的孩子会愿意吗?
朕当问问她,可要如何问?再说了,万一若埕答应了呢?
朕该答应吗?
端昭帝蹙起眉,不,此子心机太重,朕得审慎应对,且看他究竟想做什么。
于是端昭帝收起惊愕茫然之色,眯起眼,一句话也不应。
朝臣们回过神来,开始于殿中窃窃私语。
萧见忍见状,抱着胸,斜倚在椅背上,冷冷地哼了哼。
萧剡招了招手,对亲兵卫道:「请公主入殿。」
大殿门再度敞开,若埕身着绣有金鱼、云彩的浅朱色襦裙,披帛上饰以牡丹,一身华贵端庄,盈盈缓步入殿。
众人见状,登时炸了锅,私语转为不可置信的惊呼,倒抽声此起彼落。
端昭帝倏地自龙座上起身,瞪大双眼,惊讶、喜悦、悲伤、懊悔、困惑于他面上轮番上演。
他那挥之不去的遗憾,第二个痛彻心扉的失去,思而不得、迟迟未入梦的孩子,就这样立于他的面前,抬着眼对上他的注视,那样真实,那样美好,那样不可思议。
端昭帝不敢眨眼,深怕一眨,孩子的幻影就将消逝。
他一阶一阶地慢慢步下阶梯,直到若埕近在咫尺,他却忽然不敢去碰了。
若埕见到父亲眼中满溢而出的重逢之欣喜与含在眼角的泪水,她忽然就释怀了。
阿爹,是真真正正地爱着自己的啊。
她噗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拜伏于父亲脚下,轻声唤道:「阿爹。」
端昭帝连忙弯下身来扶起孩子,口中喃喃道:「这是怎么回事?」
萧剡上前,照着他们预排好的说词向北郑皇帝及诸臣说明,只是省略了是平槐安带若埕出宫的细节。
端昭帝闻言,方才惊觉自己失态了,都怪适才被失而复得的喜悦给冲昏头,未去琢磨其中细处。眼下自己的态度倒是和萧剡方才如是说明不太符合。
他面上神情忽明忽暗,一时拿捏不准该如何应对。
萧剡主动替他缓颊:「都说大郑皇室父慈子孝,而今看来,果真如此,不过几日未见,陛下竟如此思念公主。令小婿见了都不住感动万分。」
端昭帝咳了咳掩饰尴尬:「朕之苦心,太子莫辜负了。」看来,目下也只能暂且先应下这帽子,过后再来问查此事真正始末。毕竟,比起公主死而复生,让天下人相信郑齐间君子一约还容易些。
且萧剡此一说,倒让南齐朝廷无处可挑,尽管稍微失了点面子,但总归能让事情圆过去,且外人看来还是他自己策划这一出,尚不至于失了君威。
萧剡闻言,当即又一躬身:「见韬幸得陛下信任,方能先遇公主。公主聪颖灵敏、端庄谦和,听其言,如沐春风。得与公主结亲,是见韬之幸,是大齐之幸。」
「太子至情至性,一片赤诚待我儿,朕心甚慰。」
两人又互相说了几句,端昭帝心下越发欣喜,无论事件始末为何,孩子回来了,事情圆满了,郑齐将要联盟了,总归是好事一桩。
于是他朗声笑道:「太子,而今郑齐两国将成姻亲,当永结为好。」
萧剡拱手:「自当如此,孤不日即遣使禀明父皇,择日与公主定亲。」
「如此甚好。」
众臣闻言,连忙跪地行礼,口中齐声贺道:「恭贺陛下,喜结良缘,万岁万岁万万岁!恭贺公主与齐太子,天作之合,千岁千岁千千岁!」
端昭帝环过萧剡肩膀:「见韬,今晚你就来我宫里,咱俩丈婿把酒言欢。」
萧剡扬起嘴角应道:「却之不恭。」
正当一切即将尘埃落定时,却听始终默不做声的萧刻斜乜了眼父慈子孝的新丈婿,忽然发出一声嗤笑,于一片欢乐中显得格外突兀。
「堂堂北郑皇帝,净耍些不三不四办家酒玩意,说出来也不怕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