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舒跪坐在坐垫上,低头看着自己规规矩矩掩在袖中,只露出指尖的手发呆。
今日平葭宫的宫女们还是只能侯在馆外池畔,而她也是一样的无人理会。
公主身旁这些沣国女官,对待平葭宫众人多少都带着些高高在上的凌人气度,十分不好相与。对她虽然表面还算恭敬,但是一旦她想要开一开口,公主的乳母袁娘子便会冷冷几句听来客气,实则却带着暗刺的话来堵住她的嘴。
少了那些为她鞍前马后的人,也没有了大开的方便之门,虽然还能凭着端木氏姝君的身份留在公主近侧,但除此之外,她似乎并不比那些无能为力的宫女们多些本事。
使命毫无进展,连日来夜里都是辗转反侧,现在这还算和暖的风,吹得她有些昏昏欲睡起来。
半睡半醒间,居然有人摇她的肩膀:“姝君!”
她骤然惊醒,忙要行礼:“公主恕罪!”
“姝君请勿惊慌。”叫醒她的沣国女侍垂下眼,掩住眼中那丝略带嘲讽的笑意,向侧边放下的一重帘示意:“请姝君移步帘后,秦大人前来拜见公主了。”
她口中的秦大人,便是那个在灯会上同端木舒搭话的“沣国客商”。
这位秦大人还真是一位商人,他是沣国九苍秦氏的家主秦隽。
九苍秦氏是沣国卿大夫之族,曾经武将辈出的名门。三代之前的家主秦桓还曾官至大司马,爵封振武君。不过他的子孙似乎都无心武事,逐渐转而经商,以至于到了这一辈上,居然已无人以武出仕,却成为了整个昱朝南方乃至天下数一数二的大粮商,以此又重得沣侯倚重。
晋国常年以远岚山出产的香料、马匹和铁与北地诸侯交易粮米,九苍秦氏的商队往来频繁。
以九苍秦氏作掩护,难怪沣侯能不声不响地将公主送来晋国。沣侯遣秦隽作为使臣,想必与君上所商谈的,也与粮食的贸易往来有关。
同为山民,葛章人尚且因为有一块开阔的平陵之地,而有耕作的传统。但是晋人从前就是以渔猎采集为生,不事农务,虽然出了远岚山,农业仍然不兴。尤其是地近远岚山的南二郡民众,至今仍主要以渔猎、采香制香、冶铁维持生计。晋人要填饱肚子,不得不购粮于诸侯。
向晋国贩卖粮米是一桩大生意,更不要说其中还涉及晋国的铁与马的北运,长久以来,这些都在越国的监辖之下进行。
越国是南方最大,爵位最高的诸侯国,国君爵封越国公,同时也受天子命,监察南方诸侯。按礼,南方诸国之间的国事往来,都要知会越公。但沣侯在越国新君继位的今年,私下与晋国往来约盟,不得不说很有挑衅的意味。
端木舒依言走到帘后,刚落座,便看见这位秦大人被领了进来。
他先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跪坐正言:“臣明日就要归国,特来拜别公主。”
这言一出,屏风后的公主又是将头埋入袁娘子怀中。
袁娘子轻抚着公主的背脊:“大人归国之后,还望在君上面前多加请求,公主日夜盼望早日回返母国。”
沣国众女侍脸上都蒙上一片惨淡愁云,低低附和。
在这一片戚戚然中,秦隽冷言:“这是公主的话,还是你的话?”
袁娘子的手僵硬了一下,继而又悲切道:“婢子斗胆,禽兽尚且不寄犊于虎口,人君之爱子,何故鬻之于蛮夷?”
“放肆!”秦隽勃然起身,甩袖怒道:“区区一介侍婢,胆敢出言不逊!”他斥罢,干脆一拜:“臣失仪,领罪告退,就此拜别公主了。”
袁娘子急道:“大人稍待,公主有话!”
端木舒仔细看去,公主攀住了袁娘子的衣袖,正在她耳边低语。
秦隽面上怒气未消,但也只好垂下眼,耐着性子等待。
袁娘子终于开口,语带酸楚,恭谨对秦隽行礼道:“公主说,她自会安心居于此地,婢子众人失礼之处,切望大人恕罪,还请大人切勿在君上面前言及婢子今日之语。”
这一出倒是让端木舒有些意外。
这几日下来,小公主时时赖在乳母怀中,连与人说话,都由这位乳母代传,端木舒还暗暗疑心她是否有什么心智懵懂之症。
但她此举,显然是担心这位秦大人在沣侯面前描述这番场景,会惹怒沣侯,降罪众人。如此看来,这位小公主倒并非不通道理。
秦隽深吸一口气,而后长叹出来,下拜道:“是,臣遵命。”他重新起身,对袁娘子道:“公主年幼,君上命你们陪伴在侧,正是为了照顾教导,使公主行止合宜,我劝你们恪尽己责,好自为之。”
而后又朝公主拜别,退了出去。
秦隽的背影渐渐远去,端木舒走出帘来。
看秦隽的态度,大约诸事已经商定,两国约盟将成,恐怕沣侯是万不会再将公主接回了。
如此看来,方才秦隽对女官出言斥责,倒也是为公主着想。
公主年幼,长途跋涉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加之晋国又素有蛮夷之名,心中害怕,思乡情切是难免的。但这群女官,不但没能对公主加以安抚,反倒她们自己就视晋国的一切如洪水猛兽,大约只会加剧公主的不安。
端木舒一边思索着,一边回到原处打算落座,却听到袁娘子说:“姝君今日看起来精神不济,不妨早退吧。”
虽然看得出这些女官们一直巴不得她消失,但袁娘子居然直白得如此失礼,这怕是把方才在秦隽那里碰了壁,把气往她身上撒了。
端木舒从容落座:“小女失态,还望公主恕罪。小女奉命在此,还未过午便离去,岂可如此疏怠。”
本以为这对话到此也就了结了,没想到袁娘子冷冷一笑:“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已经让姝君听了,秦大人已辞别,不会再来,姝君就不必继续守在这里了吧。”
这话一出,端木舒不禁怔了怔。
原来这袁娘子对她的敌意,不仅因为她是与她们风俗相异的晋人,更因为将她看做是国君和夫人放在这里监视公主与国使的耳目。
不过袁娘子这防备也不无道理,若是国君、夫人或者公子真问起此间之事,她定然要知无不言的。
但是端木舒只能解释道:“小君只命小女陪侍公主,并未有其他吩咐,请公主宽心。”
不过这话大约很难糊弄袁娘子的,不知这位在国使面前都敢暗讽主君的公主乳母,还有什么尖刻的话在等着她,端木舒垂下头,心里暗叹。
“姝……”袁娘子方开口吐了一个字,却顿住了话。
端木舒抬起头,只见公主贴近袁娘子的耳边,似乎又说了些什么。
袁娘子听罢,垂目略略颔首。然后她回过头来,矮身朝端木舒拜了一拜:“还请姝君恕婢子冒犯。公主说,明白姝君是君命难违,明日便会为姝君向贵小君进言,放姝君归家。姝君且安心离去吧。”
袁娘子突然又态度恭敬起来,显然是小公主对她的耳语所致。
在秦隽面前替侍女们求情,此刻又替她化解袁娘子的这番责难,端木舒忽然发现,或许这小公主,其实出乎意料的体贴人情,也并非因年幼而全然受女官们笼蔽。
她束手无策的焦虑和难以脱身的无奈,公主也许都看在了眼里。
端木舒看向那素绢屏风,朦胧绢纱之后,倚在袁娘子身侧的小小身躯时不时地微微颤抖,大约还没有完全停止抽泣。
如果公主并非懵懂,反倒是心思细腻……
端木舒好像有些明白了为何她一直将自己隔绝在芙蕖轩里。
虽然平葭宫中表面并未怠慢,但宫人们早知道北地诸侯繁文缛节颇多,对公主其实都避之不及,若非奉命,谁也不愿来侍候这位“虚烦的主”。沣国众人固然有傲气凌人之处,但平葭宫人们私底下又何尝不对她们含讥带讽,暗藏敌意。
就连出身越国公族,或许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处境的夫人,对这位未来的儿媳,似乎更多的也还是心怀忌惮。
扪心自问,端木舒自己岂不也在心中对公主暗下评判,把她当做个不懂事,胡作乱闹,令人头疼的小姑娘?方才听到能放自己出宫,端木舒心底也不由地松了一口气。对她来说,公主好像也不过是一个麻烦,一个让她辗转难眠,盼着早日摆脱的麻烦。
本就是风俗相异的环境,再加上各怀心思的人,公主若真年幼无知倒还罢了,可她若是太过敏锐,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如何是好呢?
大约是看端木舒没有动作,袁娘子又道:“姝君还有什么忧虑吗?”
袁娘子的语中又透出几分不耐,不过端木舒却没有了先前的不悦。她现下已然能体谅袁娘子的言行。
袁娘子虽然以为端木舒会将所见所闻一一向上回报,但在秦隽面前,还是毫不顾忌地说出请求归国之语。那些话,若传出去,当真会触怒君主,但她甘愿为公主冒险直言。
这样的袁娘子,自然更看不惯那些只有表面殷勤,实际暗怀心思的人围绕在公主身边。
这主仆众人,与其说是孤高难近,不如说是因为身处异国势单力薄,而不得不强撑声势罢了。
刺猬的尖刺让人最难以下手的时候,往往是它最脆弱恐惧的时候。
看着屏后相互依偎的主仆,端木舒到底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离去。
她站起来,侍女正准备上前引她出去,她却弯腰搬起自己的坐垫,向前两步放在了紧靠公主坐屏的地方,又坐了下来。
然后她开口道:“小女并非有什么忧虑。只是那位秦大人看着颇有些眼熟,方才忽然就记起来了。”
袁娘子隔着屏风皱起了眉,大约对她这突然的言行颇为不满。
端木舒装作没看到:“在寒月节的灯会上,小女曾见过秦大人,还同他开了个玩笑,想来让他颇受了些惊吓。”
袁娘子有些耐不住了:“姝君突然近前,就为说这些?”
端木舒不理睬她,自顾自慢条斯理继续说:“我们晋国的寒月节在十月月圆之日,那一日灯会最是热闹,灯会上有许多游戏,小女最喜欢的是射灯。”
公主从袁娘子怀中侧过头来,端木舒伸出两手,虚空中拉开一长条,绘声绘色:“射灯用的箭是芦苇做杆,头上包裹着丝绵和锦缎,这样的箭又轻又飘,想要射中灯可不容易。谁若是射中了,旁观的人都要给他喝彩,灯也就归他了。”
公主没有动作,端木舒继续道:“那日小女看中一盏灯,小女的同伴却没能射中,被别人先射了去。于是同伴便想从那人手中替小女买来,结果生了误会,两方争执起……”
“姝君!”袁娘子厉声打断她:“姝君怎可在公主面前,说这些荒唐之事!”
端木舒坐直了身子,微微扬起头,直视着屏风后袁娘子的脸:“这在晋国,不过当做是平常的趣事,小女只是想说来为公主一乐,公主连这些也听不得吗?”
端木舒今日没有乖乖收声,袁娘子大约无备,愣了一愣:“这……女子当街卷入纷争,这种事若在沣国……”
“可公主现下是在晋国。”端木舒面朝向公主:“而且恕小女直言,公主十有八九已回不去沣国,而且,最好也是不要再回沣国了。”
此言一出,四下里陪侍的女官们纷纷失色,袁娘子又将公主搂紧:“姝君这是什么话!”
端木舒坐起身:“两国之约暂且不论。公主未嫁便出居晋国,这消息恐怕已瞒不了多久,寡君也未必想再瞒。若公主不能同公子成婚,转而又回到沣国,在诸侯之间,会落得什么声名。”她转向袁娘子:“即便公主年纪小还不懂得,想必袁娘子也一定懂得。”
如今公主已入平葭宫,君上自然很快就要将消息传遍天下,以约制沣侯。诸侯公室之间嫁娶,原本要先上疏帝都,由帝都指派一位诸侯为两国主婚,再商谈具体事宜。沣侯私下将公主送来晋国,已是违礼在先,若婚事不成,公主重返沣国,难免会成为天下的笑柄。
端木舒观察着众人的神情。其实她们心中多多少少也应该明白这一点,大约只是不想相信,不愿接受罢了,如今被她一语点破,都不得不沉默了。
公主把头埋回袁娘子怀中,似乎又泫然欲泣了。端木舒又转向袁娘子:“既然公主留在晋国,袁娘子必然也希望公主能够康健喜乐,而不是每日忧愁不已,寝食难安吧?”
袁娘子沉下头去,目光落在小公主的发顶,她用手缓缓抚摸过怀中女孩稚嫩单薄的肩背,没有回答却轻轻地叹息。
要论起来,袁娘子对公主的怜爱之意,大约要比沣侯更真更甚。
端木舒见状,接着道:“小女的确是奉命而来,但也真心愿能为公主解忧。小女虽是晋人,或许在诸位看来,言行也有出格之处,但总归如诸位所见,并非什么山精野怪,只不过是个虚长公主几岁的女孩子罢了。”
她说到这里,顿了顿,然后大起胆子道:“况且小女也是孤身入宫,在这芙蕖轩里整日与诸位相处,不敢说能对公主身在异乡一事感同身受,但这种滋味,总算得是浅尝一二了。虽则如此,小女仍更希望能与诸位诚心相通,融洽共处终得自在,而非彼此固守成见,一直这样僵持着难受下去。”
她这话里多少有点抱怨沣国众人的意思,不过袁娘子听了,没有出言相驳。
端木舒更恳切道:“如今小女在与诸位交往这件事上还一筹莫展,公主愿意为小女向小君进言,小女固然可以一逃了之,但是公主与诸位又要何去何从呢?正是思及此,小女虽可去,但不忍去。”
轩内半晌安静,而后袁娘子终于抬起头来:“只是晋国的饮食确实不合公主胃口,宫人们举止也实在轻浮,公主多觉不便。”
“有不便之处,小女定会为公主从中调和,这是小女分内之事。”她说着,矮下身子向公主道:“其实晋国风俗虽与沣国有异,但也并非全都骇人听闻,或许公主多多知晓一二,也会发现有趣之处。”而后,又向袁娘子略微颔首:“而且君上正推行移风易俗,要学习北地风俗仪礼,虽有此心拳拳,但一时之间还未能尽改。公主的好恶和宫人们的规矩,还要请袁娘子多多耐心指教才是。”
袁娘子的表情终于舒展几分,露出些许心安和满意来,嘴上却说:“姝君折煞婢子了,婢子为公主尽力是应当的。”
小公主又攀着袁娘子的手臂,在她怀中昂起头,凑近她的耳边低语。
袁娘子转道:“公主问,姝君看中的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呢?”
端木舒略弯下身,隔着屏风看向公主:“是一盏八角青鸾灯,晋人喜爱飞鸟,因此纹饰多羽族。灯还在小女府中,公主若是想看,小女让人明日送到宫中来可好?”
那小公主转过头来,正和屈着身的端木舒对视,片刻,她破天荒地没有借助袁娘子之口,对端木舒声如蚊呐地“嗯”了一声。
今日平葭宫的宫女们还是只能侯在馆外池畔,而她也是一样的无人理会。
公主身旁这些沣国女官,对待平葭宫众人多少都带着些高高在上的凌人气度,十分不好相与。对她虽然表面还算恭敬,但是一旦她想要开一开口,公主的乳母袁娘子便会冷冷几句听来客气,实则却带着暗刺的话来堵住她的嘴。
少了那些为她鞍前马后的人,也没有了大开的方便之门,虽然还能凭着端木氏姝君的身份留在公主近侧,但除此之外,她似乎并不比那些无能为力的宫女们多些本事。
使命毫无进展,连日来夜里都是辗转反侧,现在这还算和暖的风,吹得她有些昏昏欲睡起来。
半睡半醒间,居然有人摇她的肩膀:“姝君!”
她骤然惊醒,忙要行礼:“公主恕罪!”
“姝君请勿惊慌。”叫醒她的沣国女侍垂下眼,掩住眼中那丝略带嘲讽的笑意,向侧边放下的一重帘示意:“请姝君移步帘后,秦大人前来拜见公主了。”
她口中的秦大人,便是那个在灯会上同端木舒搭话的“沣国客商”。
这位秦大人还真是一位商人,他是沣国九苍秦氏的家主秦隽。
九苍秦氏是沣国卿大夫之族,曾经武将辈出的名门。三代之前的家主秦桓还曾官至大司马,爵封振武君。不过他的子孙似乎都无心武事,逐渐转而经商,以至于到了这一辈上,居然已无人以武出仕,却成为了整个昱朝南方乃至天下数一数二的大粮商,以此又重得沣侯倚重。
晋国常年以远岚山出产的香料、马匹和铁与北地诸侯交易粮米,九苍秦氏的商队往来频繁。
以九苍秦氏作掩护,难怪沣侯能不声不响地将公主送来晋国。沣侯遣秦隽作为使臣,想必与君上所商谈的,也与粮食的贸易往来有关。
同为山民,葛章人尚且因为有一块开阔的平陵之地,而有耕作的传统。但是晋人从前就是以渔猎采集为生,不事农务,虽然出了远岚山,农业仍然不兴。尤其是地近远岚山的南二郡民众,至今仍主要以渔猎、采香制香、冶铁维持生计。晋人要填饱肚子,不得不购粮于诸侯。
向晋国贩卖粮米是一桩大生意,更不要说其中还涉及晋国的铁与马的北运,长久以来,这些都在越国的监辖之下进行。
越国是南方最大,爵位最高的诸侯国,国君爵封越国公,同时也受天子命,监察南方诸侯。按礼,南方诸国之间的国事往来,都要知会越公。但沣侯在越国新君继位的今年,私下与晋国往来约盟,不得不说很有挑衅的意味。
端木舒依言走到帘后,刚落座,便看见这位秦大人被领了进来。
他先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跪坐正言:“臣明日就要归国,特来拜别公主。”
这言一出,屏风后的公主又是将头埋入袁娘子怀中。
袁娘子轻抚着公主的背脊:“大人归国之后,还望在君上面前多加请求,公主日夜盼望早日回返母国。”
沣国众女侍脸上都蒙上一片惨淡愁云,低低附和。
在这一片戚戚然中,秦隽冷言:“这是公主的话,还是你的话?”
袁娘子的手僵硬了一下,继而又悲切道:“婢子斗胆,禽兽尚且不寄犊于虎口,人君之爱子,何故鬻之于蛮夷?”
“放肆!”秦隽勃然起身,甩袖怒道:“区区一介侍婢,胆敢出言不逊!”他斥罢,干脆一拜:“臣失仪,领罪告退,就此拜别公主了。”
袁娘子急道:“大人稍待,公主有话!”
端木舒仔细看去,公主攀住了袁娘子的衣袖,正在她耳边低语。
秦隽面上怒气未消,但也只好垂下眼,耐着性子等待。
袁娘子终于开口,语带酸楚,恭谨对秦隽行礼道:“公主说,她自会安心居于此地,婢子众人失礼之处,切望大人恕罪,还请大人切勿在君上面前言及婢子今日之语。”
这一出倒是让端木舒有些意外。
这几日下来,小公主时时赖在乳母怀中,连与人说话,都由这位乳母代传,端木舒还暗暗疑心她是否有什么心智懵懂之症。
但她此举,显然是担心这位秦大人在沣侯面前描述这番场景,会惹怒沣侯,降罪众人。如此看来,这位小公主倒并非不通道理。
秦隽深吸一口气,而后长叹出来,下拜道:“是,臣遵命。”他重新起身,对袁娘子道:“公主年幼,君上命你们陪伴在侧,正是为了照顾教导,使公主行止合宜,我劝你们恪尽己责,好自为之。”
而后又朝公主拜别,退了出去。
秦隽的背影渐渐远去,端木舒走出帘来。
看秦隽的态度,大约诸事已经商定,两国约盟将成,恐怕沣侯是万不会再将公主接回了。
如此看来,方才秦隽对女官出言斥责,倒也是为公主着想。
公主年幼,长途跋涉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加之晋国又素有蛮夷之名,心中害怕,思乡情切是难免的。但这群女官,不但没能对公主加以安抚,反倒她们自己就视晋国的一切如洪水猛兽,大约只会加剧公主的不安。
端木舒一边思索着,一边回到原处打算落座,却听到袁娘子说:“姝君今日看起来精神不济,不妨早退吧。”
虽然看得出这些女官们一直巴不得她消失,但袁娘子居然直白得如此失礼,这怕是把方才在秦隽那里碰了壁,把气往她身上撒了。
端木舒从容落座:“小女失态,还望公主恕罪。小女奉命在此,还未过午便离去,岂可如此疏怠。”
本以为这对话到此也就了结了,没想到袁娘子冷冷一笑:“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已经让姝君听了,秦大人已辞别,不会再来,姝君就不必继续守在这里了吧。”
这话一出,端木舒不禁怔了怔。
原来这袁娘子对她的敌意,不仅因为她是与她们风俗相异的晋人,更因为将她看做是国君和夫人放在这里监视公主与国使的耳目。
不过袁娘子这防备也不无道理,若是国君、夫人或者公子真问起此间之事,她定然要知无不言的。
但是端木舒只能解释道:“小君只命小女陪侍公主,并未有其他吩咐,请公主宽心。”
不过这话大约很难糊弄袁娘子的,不知这位在国使面前都敢暗讽主君的公主乳母,还有什么尖刻的话在等着她,端木舒垂下头,心里暗叹。
“姝……”袁娘子方开口吐了一个字,却顿住了话。
端木舒抬起头,只见公主贴近袁娘子的耳边,似乎又说了些什么。
袁娘子听罢,垂目略略颔首。然后她回过头来,矮身朝端木舒拜了一拜:“还请姝君恕婢子冒犯。公主说,明白姝君是君命难违,明日便会为姝君向贵小君进言,放姝君归家。姝君且安心离去吧。”
袁娘子突然又态度恭敬起来,显然是小公主对她的耳语所致。
在秦隽面前替侍女们求情,此刻又替她化解袁娘子的这番责难,端木舒忽然发现,或许这小公主,其实出乎意料的体贴人情,也并非因年幼而全然受女官们笼蔽。
她束手无策的焦虑和难以脱身的无奈,公主也许都看在了眼里。
端木舒看向那素绢屏风,朦胧绢纱之后,倚在袁娘子身侧的小小身躯时不时地微微颤抖,大约还没有完全停止抽泣。
如果公主并非懵懂,反倒是心思细腻……
端木舒好像有些明白了为何她一直将自己隔绝在芙蕖轩里。
虽然平葭宫中表面并未怠慢,但宫人们早知道北地诸侯繁文缛节颇多,对公主其实都避之不及,若非奉命,谁也不愿来侍候这位“虚烦的主”。沣国众人固然有傲气凌人之处,但平葭宫人们私底下又何尝不对她们含讥带讽,暗藏敌意。
就连出身越国公族,或许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处境的夫人,对这位未来的儿媳,似乎更多的也还是心怀忌惮。
扪心自问,端木舒自己岂不也在心中对公主暗下评判,把她当做个不懂事,胡作乱闹,令人头疼的小姑娘?方才听到能放自己出宫,端木舒心底也不由地松了一口气。对她来说,公主好像也不过是一个麻烦,一个让她辗转难眠,盼着早日摆脱的麻烦。
本就是风俗相异的环境,再加上各怀心思的人,公主若真年幼无知倒还罢了,可她若是太过敏锐,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如何是好呢?
大约是看端木舒没有动作,袁娘子又道:“姝君还有什么忧虑吗?”
袁娘子的语中又透出几分不耐,不过端木舒却没有了先前的不悦。她现下已然能体谅袁娘子的言行。
袁娘子虽然以为端木舒会将所见所闻一一向上回报,但在秦隽面前,还是毫不顾忌地说出请求归国之语。那些话,若传出去,当真会触怒君主,但她甘愿为公主冒险直言。
这样的袁娘子,自然更看不惯那些只有表面殷勤,实际暗怀心思的人围绕在公主身边。
这主仆众人,与其说是孤高难近,不如说是因为身处异国势单力薄,而不得不强撑声势罢了。
刺猬的尖刺让人最难以下手的时候,往往是它最脆弱恐惧的时候。
看着屏后相互依偎的主仆,端木舒到底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离去。
她站起来,侍女正准备上前引她出去,她却弯腰搬起自己的坐垫,向前两步放在了紧靠公主坐屏的地方,又坐了下来。
然后她开口道:“小女并非有什么忧虑。只是那位秦大人看着颇有些眼熟,方才忽然就记起来了。”
袁娘子隔着屏风皱起了眉,大约对她这突然的言行颇为不满。
端木舒装作没看到:“在寒月节的灯会上,小女曾见过秦大人,还同他开了个玩笑,想来让他颇受了些惊吓。”
袁娘子有些耐不住了:“姝君突然近前,就为说这些?”
端木舒不理睬她,自顾自慢条斯理继续说:“我们晋国的寒月节在十月月圆之日,那一日灯会最是热闹,灯会上有许多游戏,小女最喜欢的是射灯。”
公主从袁娘子怀中侧过头来,端木舒伸出两手,虚空中拉开一长条,绘声绘色:“射灯用的箭是芦苇做杆,头上包裹着丝绵和锦缎,这样的箭又轻又飘,想要射中灯可不容易。谁若是射中了,旁观的人都要给他喝彩,灯也就归他了。”
公主没有动作,端木舒继续道:“那日小女看中一盏灯,小女的同伴却没能射中,被别人先射了去。于是同伴便想从那人手中替小女买来,结果生了误会,两方争执起……”
“姝君!”袁娘子厉声打断她:“姝君怎可在公主面前,说这些荒唐之事!”
端木舒坐直了身子,微微扬起头,直视着屏风后袁娘子的脸:“这在晋国,不过当做是平常的趣事,小女只是想说来为公主一乐,公主连这些也听不得吗?”
端木舒今日没有乖乖收声,袁娘子大约无备,愣了一愣:“这……女子当街卷入纷争,这种事若在沣国……”
“可公主现下是在晋国。”端木舒面朝向公主:“而且恕小女直言,公主十有八九已回不去沣国,而且,最好也是不要再回沣国了。”
此言一出,四下里陪侍的女官们纷纷失色,袁娘子又将公主搂紧:“姝君这是什么话!”
端木舒坐起身:“两国之约暂且不论。公主未嫁便出居晋国,这消息恐怕已瞒不了多久,寡君也未必想再瞒。若公主不能同公子成婚,转而又回到沣国,在诸侯之间,会落得什么声名。”她转向袁娘子:“即便公主年纪小还不懂得,想必袁娘子也一定懂得。”
如今公主已入平葭宫,君上自然很快就要将消息传遍天下,以约制沣侯。诸侯公室之间嫁娶,原本要先上疏帝都,由帝都指派一位诸侯为两国主婚,再商谈具体事宜。沣侯私下将公主送来晋国,已是违礼在先,若婚事不成,公主重返沣国,难免会成为天下的笑柄。
端木舒观察着众人的神情。其实她们心中多多少少也应该明白这一点,大约只是不想相信,不愿接受罢了,如今被她一语点破,都不得不沉默了。
公主把头埋回袁娘子怀中,似乎又泫然欲泣了。端木舒又转向袁娘子:“既然公主留在晋国,袁娘子必然也希望公主能够康健喜乐,而不是每日忧愁不已,寝食难安吧?”
袁娘子沉下头去,目光落在小公主的发顶,她用手缓缓抚摸过怀中女孩稚嫩单薄的肩背,没有回答却轻轻地叹息。
要论起来,袁娘子对公主的怜爱之意,大约要比沣侯更真更甚。
端木舒见状,接着道:“小女的确是奉命而来,但也真心愿能为公主解忧。小女虽是晋人,或许在诸位看来,言行也有出格之处,但总归如诸位所见,并非什么山精野怪,只不过是个虚长公主几岁的女孩子罢了。”
她说到这里,顿了顿,然后大起胆子道:“况且小女也是孤身入宫,在这芙蕖轩里整日与诸位相处,不敢说能对公主身在异乡一事感同身受,但这种滋味,总算得是浅尝一二了。虽则如此,小女仍更希望能与诸位诚心相通,融洽共处终得自在,而非彼此固守成见,一直这样僵持着难受下去。”
她这话里多少有点抱怨沣国众人的意思,不过袁娘子听了,没有出言相驳。
端木舒更恳切道:“如今小女在与诸位交往这件事上还一筹莫展,公主愿意为小女向小君进言,小女固然可以一逃了之,但是公主与诸位又要何去何从呢?正是思及此,小女虽可去,但不忍去。”
轩内半晌安静,而后袁娘子终于抬起头来:“只是晋国的饮食确实不合公主胃口,宫人们举止也实在轻浮,公主多觉不便。”
“有不便之处,小女定会为公主从中调和,这是小女分内之事。”她说着,矮下身子向公主道:“其实晋国风俗虽与沣国有异,但也并非全都骇人听闻,或许公主多多知晓一二,也会发现有趣之处。”而后,又向袁娘子略微颔首:“而且君上正推行移风易俗,要学习北地风俗仪礼,虽有此心拳拳,但一时之间还未能尽改。公主的好恶和宫人们的规矩,还要请袁娘子多多耐心指教才是。”
袁娘子的表情终于舒展几分,露出些许心安和满意来,嘴上却说:“姝君折煞婢子了,婢子为公主尽力是应当的。”
小公主又攀着袁娘子的手臂,在她怀中昂起头,凑近她的耳边低语。
袁娘子转道:“公主问,姝君看中的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呢?”
端木舒略弯下身,隔着屏风看向公主:“是一盏八角青鸾灯,晋人喜爱飞鸟,因此纹饰多羽族。灯还在小女府中,公主若是想看,小女让人明日送到宫中来可好?”
那小公主转过头来,正和屈着身的端木舒对视,片刻,她破天荒地没有借助袁娘子之口,对端木舒声如蚊呐地“嗯”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