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谢棠缓缓起身,指尖冰冷,神色却从容自若。
她望向康王,语气平稳:“表姐婚宴,小女不愿大喜之日出事,才贸然出手。”
康王嗤笑一声:“本王何时有幸得谢姑娘医治一回?”声音绕得极轻,却滴水不漏,全场气氛一滞。
谢棠正欲开口,就在气氛凝滞的一瞬,众人还未来得及反应时,一道低沉清润的声音忽然自旁侧传来。
“谢姑娘既是为救人出手,便是行医之德,何来‘’不拘”之说?”
众人循声望去,裴景之不知何时已自厅外缓步而来,身姿清俊,神情淡漠。他行至宴席中央,朝康王微微一揖,话音平静无波:
“王爷贵为宗室,一言一语,天下皆听。若连一位女子施针救人都要被议论,那往后洛中百姓,遇难还敢求助郎中吗?”
他停顿片刻,又道:“除非,我们以后救人,还要先问问对方的性别、地位、衣冠是否齐整?”
话语不急不缓,像是随口而出,但每一字都带着理所当然的分寸。只是简简单单一句,没有多余夸赞,却仿佛将那满室非议一瞬压平。
满堂宾客一时无言。
康王神色一变,半是被驳了脸面,半是发觉此话若再追究,便要多费口舌。他干笑一声,举杯:“景公子说得倒也…很有道理。”
他说得本就有道理,而说这话的人,少时便名动洛中,曾拜南涧山人门下,通经明理,三拒朝命。哪怕不在庙堂之上,至今仍为朝中众人所敬。理在他口中,自带三分威重,旁人只能点头附和。
谢棠怔了一瞬,心头蓦然一动。她未曾想到,此人竟会为她说话。
是了,此时的他,还不是那个持剑包围皇宫、手刃自己生父,抄了自己的家,与太后联手逼新帝自刎、一手扶立幼子登基的权臣!
此时的裴景之,是都城中人人皆知的清风朗月,众人眼中的名士,文士间传颂的景公子。
他的声音温和,带着一贯的从容,却也有一种让人无从置疑的清冷与坚定。
她忽然明白,这人不动声色,却是最难撼动的一道山。他站在那里,便叫天理无言,众人闭口。
不多时,苏和渐渐转醒,一口气缓过来。
谢棠收针起身,拭去指间细汗。
谢棠目光微顿,扫过苏和唇角,察觉那一抹细微的青气,心下一沉。
她自然察觉到了,这病不是自然发作,是药引诱发的心厥。
她认得那味药,藏在茶中,是极难察觉的一味隐引,发作迅猛、症状诡谲,常人难辨。
谁会在这场喜宴上动手?
谢棠心中尚无确证,却已有了模糊的猜测。
前世救他的人,是裴景之。
自这一日起,苏和对裴景之感激信重,两人结交密切,后来更是联手清君侧,逼宫扶六岁幼帝登基。
而这场病,是巧合,还是一场精心布置的局?谢棠忽然意识到,前世那一回,也许从头到尾,便是裴景之设下的一局。
她指尖发凉,心头骤紧。
这一世,她抢先一步出手,是否已坏了他的好事?
更要命的是,她察觉了茶中的药引,她看得太清楚,未免,看得太多了。
神色未变,心却凉了半寸,冷汗自额角悄然滑落。
苏和勉力撑起身体,浅眸清亮,声音微哑:“谢姑娘,方才多谢……”
谢棠一笑,语调轻快,低声半俏皮半认真地挑眉一笑:“若公子不嫌,诊金记得补上。”
他一怔,旋即低低笑了一声:“好。”
人群之外,青衣公子立于朱栏月影之下,身形颀长,眉目清隽,望着此景神色淡然,眼底却藏着风雪般的沉静。
这时,有人快步入内,低声禀道:“裴公子请的太医到了。”
裴景之语气温和:“苏公子身体虚弱,不宜久待,带他去我那边竹林歇一歇。”
门外,软轿与侍从早已备好,显然安排得极是周全。
谢棠无意间一抬眼,恰撞入裴景之的目光。那是一双温润如水的眼,清澈无波。
可她却忽地一震,仿佛被什么无形的力量摄住心神。那眼里的水,不是寻常之水,是湖底的死水,表面澄澈,水下却暗藏漩涡。只要一靠近,便会被拖入其中,溺毙无声。
那人眼神温和,微微一笑,浅得恰到好处,却极好看,像风掠过月色,无声,却教人心头微颤。
她心头骤紧,下意识别开视线。
她原无意搅局,却终究惊了局中人。
*
回到裴家,裴仲文与李氏自是一番低声怒斥。
“你当真昏了头不成?”裴仲文脸色阴沉,“那苏和不过一介质子,身份尴尬、出身卑微,你救他又能得着什么好处?女子抛头露面,当众替男子施针,你就不怕旁人言辞如刀?!”
李氏紧接着接过话头,语气比他还急:“你既不顾自己名声,也该顾一顾你妹妹的前程!若传出去,你们姐妹二人还如何嫁得出去?!”
谢棠站在屋中,听着二人一唱一和地训斥,只觉头疼欲裂。
她并未放在心上。
心中冷笑,她倒希望她们的名声早些尽毁,才好断了这对所谓亲人把她们当作棋子的念头!
她敷衍应着,眼神却冷:“舅父舅母好生歇息。阿棠这便回房反思去。”
语罢,施施然拂袖而去,毫不多言。
李氏望着她离开的背影,气得胸口发闷,脑中发晕。这谢棠从前看着顺从听话,从不忤逆,如今倒越来越不受摆布了。
越是这般主意大的女子,越是不能任她放纵。
想到今日席间,康王望向谢棠的目光,李氏心中微动。
若能顺势而为......李氏和裴仲文相视,却在那一瞬,彼此眼底已有了默契。
康王或许轻浮,但也不是没有价值的门路。
她眼底一点阴霾悄然浮现,神情冷了下去:终究得让她们明白,只有裴家,才是她们唯一的退路。
*
谢棠拂袖离开,一路沉默无言。
她不是气急败坏,也不是委屈难当。她只是冷,心底那股旧寒,早已不是第一次翻腾。
穿过月门、游廊,入了自己所居的偏院,她推门而入,吩咐侍女退下,接着亲手将门关上。
灯光未点,只余窗棂外一点晚霞,影影绰绰地映在榻上。
谢棠回头,朝门外唤了一声:“阿芷,进来。”
谢芷提着裙摆快步入内,脸上还残留着担忧未散的神色:“姐姐,舅母是不是在怪你……她刚刚好凶,我听见她的声音都……”
谢棠未让她说完,只轻轻拉她坐下,握住她的手,掌心仍是温的,指尖却微凉。
“阿芷,今日我们需得去拜会祖母。”
谢棠语气低缓,平静而坚定。
“长公主?”谢芷微微蹙眉,有些迟疑,“她当年与祖父和离,从此不再理谢家……她会愿意见我们吗?”
谢棠轻声道:“终究是我们的祖母。眼下在裴家,外祖母病重,若她去了,我们姐妹便再无可依。到那时,我们不过是裴家手中的棋子。”
她顿了顿,眼神里已不见怨气,只剩一分清明:“得想法子自保。”
重来一世,她早已明白:不能依附裴家,不能赌人情。必须另寻庇护,寻一个即便不能护她们到底,也足以暂避锋芒的权势之人。
谢芷点头,语气郑重:“那得准备些见面礼。姐姐,我想做些凉州的点心,祖母一定会喜欢。”
谢棠望着她,轻轻一笑。
*
洛阳朱雀大街上,谢家姐妹一行忙碌地采买,药材与食材装满了侍从手中的袋子。
侍女桃儿苦着脸,喘着气:“小姐,咱们买了这么多药也就罢了,怎么还买了这些胡桃松子,还特地跑到城西买牛乳……小姐若是想吃,让厨房做就是了,何必亲自来?”
谢芷笑着接过牛乳:“姐姐说,长公主在凉州呆了数十年,许多年未尝旧味了。这一次定要她老人家吃得开心。”
谢棠站在街边,望着阳光洒在旧石板路上,神色复杂。
上辈子她太过倔强,又因着裴仲文二人挑拨,怨长公主不曾主动出手相助,怨她冷眼旁观谢家衰落。然而这一世再看,她身居高位,却独居一院,不与外戚相扰,何尝不是自我放逐?
若说冷漠,谢棠又何尝不记得,祖母亲自为她与阿芷取过名字,那一笔一划,是认真落下的情分。
若能得长公主一二庇护,哪怕只是名义上,也足以让她们姐妹在这风雨飘摇的都城里多一重护身之力。
这是她们能争取到的,唯一的缓冲。
虽然谢棠心里清楚,长公主身体早已不好。前世她回京不过三年,便听闻那位隐居多年的长公主卧病不起,最终府门一闭,从此人去茶凉。她们错过了那个时机。
这一次,她不愿再错,她必须争取这一线希望。
一行人一顿忙碌后,天昏昏暗,两姐妹便从裴府出发。
长公主府,朱雀北郊。
此处非王府,不挂封号,不开宴客,连皇亲都需递帖三日。传言中,那位谢家长公主清冷寡言、孤傲自持,不见外客,也许多年未与谢家人相见。
朱漆重门前,静寂无声,草木无风自肃。
谢棠立于门前,垂眸不语。谢芷站在她身侧,迟疑片刻,轻轻问了一句:
“祖母她……真的会见我们吗?”
声音低若蚊蚋,却仿佛将心头那根紧绷的弦轻轻拨动。
谢棠没有回答,只是抬手,缓缓扣上门环。
“咚。”
那声极轻,仿佛指节落于老木。可在两人耳中,却似骤雷惊魂。
她们心头同时一跳,咚咚如鼓,落在那声叩门之后,久久不息。
风忽起,卷起院中几片落梅。
她望向康王,语气平稳:“表姐婚宴,小女不愿大喜之日出事,才贸然出手。”
康王嗤笑一声:“本王何时有幸得谢姑娘医治一回?”声音绕得极轻,却滴水不漏,全场气氛一滞。
谢棠正欲开口,就在气氛凝滞的一瞬,众人还未来得及反应时,一道低沉清润的声音忽然自旁侧传来。
“谢姑娘既是为救人出手,便是行医之德,何来‘’不拘”之说?”
众人循声望去,裴景之不知何时已自厅外缓步而来,身姿清俊,神情淡漠。他行至宴席中央,朝康王微微一揖,话音平静无波:
“王爷贵为宗室,一言一语,天下皆听。若连一位女子施针救人都要被议论,那往后洛中百姓,遇难还敢求助郎中吗?”
他停顿片刻,又道:“除非,我们以后救人,还要先问问对方的性别、地位、衣冠是否齐整?”
话语不急不缓,像是随口而出,但每一字都带着理所当然的分寸。只是简简单单一句,没有多余夸赞,却仿佛将那满室非议一瞬压平。
满堂宾客一时无言。
康王神色一变,半是被驳了脸面,半是发觉此话若再追究,便要多费口舌。他干笑一声,举杯:“景公子说得倒也…很有道理。”
他说得本就有道理,而说这话的人,少时便名动洛中,曾拜南涧山人门下,通经明理,三拒朝命。哪怕不在庙堂之上,至今仍为朝中众人所敬。理在他口中,自带三分威重,旁人只能点头附和。
谢棠怔了一瞬,心头蓦然一动。她未曾想到,此人竟会为她说话。
是了,此时的他,还不是那个持剑包围皇宫、手刃自己生父,抄了自己的家,与太后联手逼新帝自刎、一手扶立幼子登基的权臣!
此时的裴景之,是都城中人人皆知的清风朗月,众人眼中的名士,文士间传颂的景公子。
他的声音温和,带着一贯的从容,却也有一种让人无从置疑的清冷与坚定。
她忽然明白,这人不动声色,却是最难撼动的一道山。他站在那里,便叫天理无言,众人闭口。
不多时,苏和渐渐转醒,一口气缓过来。
谢棠收针起身,拭去指间细汗。
谢棠目光微顿,扫过苏和唇角,察觉那一抹细微的青气,心下一沉。
她自然察觉到了,这病不是自然发作,是药引诱发的心厥。
她认得那味药,藏在茶中,是极难察觉的一味隐引,发作迅猛、症状诡谲,常人难辨。
谁会在这场喜宴上动手?
谢棠心中尚无确证,却已有了模糊的猜测。
前世救他的人,是裴景之。
自这一日起,苏和对裴景之感激信重,两人结交密切,后来更是联手清君侧,逼宫扶六岁幼帝登基。
而这场病,是巧合,还是一场精心布置的局?谢棠忽然意识到,前世那一回,也许从头到尾,便是裴景之设下的一局。
她指尖发凉,心头骤紧。
这一世,她抢先一步出手,是否已坏了他的好事?
更要命的是,她察觉了茶中的药引,她看得太清楚,未免,看得太多了。
神色未变,心却凉了半寸,冷汗自额角悄然滑落。
苏和勉力撑起身体,浅眸清亮,声音微哑:“谢姑娘,方才多谢……”
谢棠一笑,语调轻快,低声半俏皮半认真地挑眉一笑:“若公子不嫌,诊金记得补上。”
他一怔,旋即低低笑了一声:“好。”
人群之外,青衣公子立于朱栏月影之下,身形颀长,眉目清隽,望着此景神色淡然,眼底却藏着风雪般的沉静。
这时,有人快步入内,低声禀道:“裴公子请的太医到了。”
裴景之语气温和:“苏公子身体虚弱,不宜久待,带他去我那边竹林歇一歇。”
门外,软轿与侍从早已备好,显然安排得极是周全。
谢棠无意间一抬眼,恰撞入裴景之的目光。那是一双温润如水的眼,清澈无波。
可她却忽地一震,仿佛被什么无形的力量摄住心神。那眼里的水,不是寻常之水,是湖底的死水,表面澄澈,水下却暗藏漩涡。只要一靠近,便会被拖入其中,溺毙无声。
那人眼神温和,微微一笑,浅得恰到好处,却极好看,像风掠过月色,无声,却教人心头微颤。
她心头骤紧,下意识别开视线。
她原无意搅局,却终究惊了局中人。
*
回到裴家,裴仲文与李氏自是一番低声怒斥。
“你当真昏了头不成?”裴仲文脸色阴沉,“那苏和不过一介质子,身份尴尬、出身卑微,你救他又能得着什么好处?女子抛头露面,当众替男子施针,你就不怕旁人言辞如刀?!”
李氏紧接着接过话头,语气比他还急:“你既不顾自己名声,也该顾一顾你妹妹的前程!若传出去,你们姐妹二人还如何嫁得出去?!”
谢棠站在屋中,听着二人一唱一和地训斥,只觉头疼欲裂。
她并未放在心上。
心中冷笑,她倒希望她们的名声早些尽毁,才好断了这对所谓亲人把她们当作棋子的念头!
她敷衍应着,眼神却冷:“舅父舅母好生歇息。阿棠这便回房反思去。”
语罢,施施然拂袖而去,毫不多言。
李氏望着她离开的背影,气得胸口发闷,脑中发晕。这谢棠从前看着顺从听话,从不忤逆,如今倒越来越不受摆布了。
越是这般主意大的女子,越是不能任她放纵。
想到今日席间,康王望向谢棠的目光,李氏心中微动。
若能顺势而为......李氏和裴仲文相视,却在那一瞬,彼此眼底已有了默契。
康王或许轻浮,但也不是没有价值的门路。
她眼底一点阴霾悄然浮现,神情冷了下去:终究得让她们明白,只有裴家,才是她们唯一的退路。
*
谢棠拂袖离开,一路沉默无言。
她不是气急败坏,也不是委屈难当。她只是冷,心底那股旧寒,早已不是第一次翻腾。
穿过月门、游廊,入了自己所居的偏院,她推门而入,吩咐侍女退下,接着亲手将门关上。
灯光未点,只余窗棂外一点晚霞,影影绰绰地映在榻上。
谢棠回头,朝门外唤了一声:“阿芷,进来。”
谢芷提着裙摆快步入内,脸上还残留着担忧未散的神色:“姐姐,舅母是不是在怪你……她刚刚好凶,我听见她的声音都……”
谢棠未让她说完,只轻轻拉她坐下,握住她的手,掌心仍是温的,指尖却微凉。
“阿芷,今日我们需得去拜会祖母。”
谢棠语气低缓,平静而坚定。
“长公主?”谢芷微微蹙眉,有些迟疑,“她当年与祖父和离,从此不再理谢家……她会愿意见我们吗?”
谢棠轻声道:“终究是我们的祖母。眼下在裴家,外祖母病重,若她去了,我们姐妹便再无可依。到那时,我们不过是裴家手中的棋子。”
她顿了顿,眼神里已不见怨气,只剩一分清明:“得想法子自保。”
重来一世,她早已明白:不能依附裴家,不能赌人情。必须另寻庇护,寻一个即便不能护她们到底,也足以暂避锋芒的权势之人。
谢芷点头,语气郑重:“那得准备些见面礼。姐姐,我想做些凉州的点心,祖母一定会喜欢。”
谢棠望着她,轻轻一笑。
*
洛阳朱雀大街上,谢家姐妹一行忙碌地采买,药材与食材装满了侍从手中的袋子。
侍女桃儿苦着脸,喘着气:“小姐,咱们买了这么多药也就罢了,怎么还买了这些胡桃松子,还特地跑到城西买牛乳……小姐若是想吃,让厨房做就是了,何必亲自来?”
谢芷笑着接过牛乳:“姐姐说,长公主在凉州呆了数十年,许多年未尝旧味了。这一次定要她老人家吃得开心。”
谢棠站在街边,望着阳光洒在旧石板路上,神色复杂。
上辈子她太过倔强,又因着裴仲文二人挑拨,怨长公主不曾主动出手相助,怨她冷眼旁观谢家衰落。然而这一世再看,她身居高位,却独居一院,不与外戚相扰,何尝不是自我放逐?
若说冷漠,谢棠又何尝不记得,祖母亲自为她与阿芷取过名字,那一笔一划,是认真落下的情分。
若能得长公主一二庇护,哪怕只是名义上,也足以让她们姐妹在这风雨飘摇的都城里多一重护身之力。
这是她们能争取到的,唯一的缓冲。
虽然谢棠心里清楚,长公主身体早已不好。前世她回京不过三年,便听闻那位隐居多年的长公主卧病不起,最终府门一闭,从此人去茶凉。她们错过了那个时机。
这一次,她不愿再错,她必须争取这一线希望。
一行人一顿忙碌后,天昏昏暗,两姐妹便从裴府出发。
长公主府,朱雀北郊。
此处非王府,不挂封号,不开宴客,连皇亲都需递帖三日。传言中,那位谢家长公主清冷寡言、孤傲自持,不见外客,也许多年未与谢家人相见。
朱漆重门前,静寂无声,草木无风自肃。
谢棠立于门前,垂眸不语。谢芷站在她身侧,迟疑片刻,轻轻问了一句:
“祖母她……真的会见我们吗?”
声音低若蚊蚋,却仿佛将心头那根紧绷的弦轻轻拨动。
谢棠没有回答,只是抬手,缓缓扣上门环。
“咚。”
那声极轻,仿佛指节落于老木。可在两人耳中,却似骤雷惊魂。
她们心头同时一跳,咚咚如鼓,落在那声叩门之后,久久不息。
风忽起,卷起院中几片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