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通话结束不到五分钟,刘姿的手机就亮起了小雨的来电显示。
"直觉告诉我你需要谈话。"小雨开门见山,"柏林的事?"
刘姿惊讶地张大嘴。"你怎么...?"
"玛尔塔也给我发了邮件。"小雨解释,"询问我是否愿意为你的音乐会做视觉设计。她显然记得我们是一组的。"
原来如此。刘姿感到一阵温暖——玛尔塔没有忘记他们的《重逢》项目。
"所以,"小雨继续,"你在纠结什么?劳伦斯的威胁?父母的期待?还是..."
"所有一切。"刘姿倒在床上,"这感觉像是一个抉择点——要么走安全的学术道路,要么冒险追求创作自由。"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还记得河边那个雪夜吗?文靖回来后我们的谈话。"
刘姿当然记得。那个夜晚,他们约定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回到彼此身边。
"有时候,"小雨轻声说,"看起来像岔路的两条道,最终会通向同一个地方。只是绕的远近距离不同。"
刘姿思考着这句话。"你是说...我可以既完成学业,又接受这个机会?"
"我是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选择哪条路,而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音乐家。"小雨顿了顿,"顺便一提,我的个展定在三月。柏林那边...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
这个提议像一束光照进刘姿混乱的思绪。三人再次同行,各自追寻梦想,又互相支持...
"我需要再和陈教授谈谈。"刘姿说,"关于可能的折中方案。"
第二天,刘姿早早来到陈教授的办公室,带着一整夜的思考结果。令她惊讶的是,劳伦斯教授也在场,两人似乎正在等她。
"我有个想法。"刘姿直接说道,心跳如鼓但声音坚定,"学院有没有国际交换项目?比如与柏林艺术大学的合作?"
陈教授和劳伦斯交换了一个眼神。
"确实有。"劳伦斯谨慎地说,"但竞争非常激烈,需要系里推荐。"
"如果我能在保持主修课成绩的同时,代表学院参加国际活动..."刘姿深吸一口气,"这难道不是提升学院声誉的机会吗?"
陈教授的嘴角微微上扬。劳伦斯皱眉思考了一会儿,表情逐渐松动。
"理论上,优秀学生可以申请特殊安排。"他最终说,"但前提是保证完成核心课程要求,并且..."他强调地看向陈教授,"有合适的指导老师监督。"
"我很乐意担任刘姿的海外指导。"陈教授微笑,"正好我明年春季也要去欧洲做研究。"
就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折中方案逐渐成形:刘姿可以申请作为交换生前往柏林艺术大学,在参加音乐节的同时完成学分;劳伦斯会支持她的申请并保留奖学金,条件是她在回国后补上错过的课程。
离开办公室时,刘姿的脚步轻快得几乎要飞起来。她立刻给文靖和小雨发了消息,三人约定周末视频会议详细讨论。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周五晚上,当刘姿正准备与文靖和小雨连线时,一通陌生号码的国际来电打断了她的计划。
"刘姿?"电话那头是一个带着浓重德国口音的女声,"我是玛尔塔·克莱因。"
玛尔塔的声音比记忆中更加干脆利落。她直入主题:音乐节的时间可能调整到五月,与刘姿的学期末冲突;但如果她愿意提前三月就到柏林参与筹备,将有更多展示机会。
"小雨告诉我你可能与学院达成协议。"玛尔塔说,"但真正的艺术机遇往往不等人。我们需要你的答复——一周之内。"
挂断电话,刘姿感到一阵眩晕。新的时间表意味着即使有交换安排,她也可能错过期末考;而提前出发则要与文靖和小雨协调计划...
视频会议如期进行,但气氛比预期的紧张。文靖在巡演间隙加入,背景嘈杂;小雨则刚从暗房出来,看起来疲惫不堪。
"三月对我来说没问题。"小雨说,"个展可以在任何地方举办,柏林也许更好。"
文靖的表情却有些复杂。"我的巡演合约签到四月中旬。如果提前去柏林..."他犹豫了一下,"我可能无法全程陪你。"
刘姿的心沉了一下。她一直暗自期待着三人在欧洲重聚的画面——就像在小镇工作室那样,分享创意,互相支持。
"我理解。"她努力掩饰失望,"你的巡演很重要,不应该取消。"
"也许我可以调整一些场次..."文靖皱眉查看着日程,"至少陪你初期适应。"
小雨敏锐地察觉到气氛变化。"听着,无论什么安排,我们都会找到方法支持彼此。不是吗?"
屏幕上的三人沉默了一会儿,各自沉浸在思绪中。最终,刘姿打破了沉默。
"我想接受这个机会。"她坚定地说,"不是放弃学业,而是寻找平衡点。如果必须独自开始...那就这样吧。"
文靖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但很快被决心取代。"给我两天时间重新安排巡演。无论如何,我不会让你一个人面对这一切。"
会议结束后,刘姿久久地坐在电脑前,看着屏保上三人去年夏天在小镇河边的合影。他们笑得那么无忧无虑,仿佛未来永远光明顺遂。现在,真正的考验来了——当各自的梦想将他们带向不同方向时,那份承诺还能坚持吗?
两天后,刘姿收到了文靖的消息——他取消了四月的一半巡演,可以陪她在柏林度过关键的初期一个月;小雨则调整了个展计划,将首展设在柏林,与刘姿的音乐会呼应;陈教授确认了交换项目的细节,甚至为她争取到了额外经费。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直到劳伦斯教授的召唤再次打乱局面。
"你的交换申请原则上通过了。"劳伦斯坐在办公桌后,表情严肃,"但有个条件——你必须在下周的学期中测评中获得优秀评价,证明你确实'掌握了足够的基础'。"
学期中测评——一场公开演奏会,评委将根据表现决定学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的资格。刘姿原计划演奏一首经典的贝多芬奏鸣曲,安全的选择。
"没问题,教授。"她点头应允。
"还有,"劳伦斯补充,眼中闪过一丝她读不懂的光芒,"我建议你慎重考虑曲目选择。评委们...期待看到扎实的传统功底。"
走出办公室,刘姿明白这是一个隐晦的警告——如果她胆敢在正式测评中演奏实验作品,奖学金和交换机会都可能泡汤。
测评前夜,刘姿在琴房练习到深夜。她完美掌握了那首贝多芬,每一个音符、每一处强弱变化都无可挑剔。但当她停下手指,琴房陷入寂静时,一种空虚感涌上心头。
手机震动起来,是文靖发来的消息:【决定好明天弹什么了吗?】
刘姿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最终,她回复:【我有个想法,但很冒险。】
文靖的回复几乎立刻到来:【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而是从未真实地尝试。无论你弹什么,都是对的。】
刘姿的视线模糊了。她擦掉眼泪,翻开乐谱夹中那首自己创作但从未公开的作品——《真实的代价》。
测评当天,音乐厅坐满了教授和学生。劳伦斯教授坐在评委席中央,表情严肃;陈教授则在一旁,向刘姿投来鼓励的目光。
当主持人报出她的名字时,刘姿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她没有带任何乐谱,空手坐在钢琴前。观众席传来一阵低声议论。
"今天我要演奏的是一首原创作品,"她的声音在厅内清晰回荡,"《真实的代价》。献给所有在规则与自由间挣扎的灵魂。"
第一个音符落下时,她看到劳伦斯教授皱起了眉。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音乐如河水般流淌而出——开始是严谨的古典框架,然后逐渐融入实验性元素,最后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既尊重传统又不被其束缚。
演奏结束时,厅内一片寂静。然后,掌声从几个角落响起,逐渐蔓延到整个空间。刘姿抬头,看到陈教授正在热烈鼓掌,而劳伦斯教授的表情复杂难辨。
"直觉告诉我你需要谈话。"小雨开门见山,"柏林的事?"
刘姿惊讶地张大嘴。"你怎么...?"
"玛尔塔也给我发了邮件。"小雨解释,"询问我是否愿意为你的音乐会做视觉设计。她显然记得我们是一组的。"
原来如此。刘姿感到一阵温暖——玛尔塔没有忘记他们的《重逢》项目。
"所以,"小雨继续,"你在纠结什么?劳伦斯的威胁?父母的期待?还是..."
"所有一切。"刘姿倒在床上,"这感觉像是一个抉择点——要么走安全的学术道路,要么冒险追求创作自由。"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还记得河边那个雪夜吗?文靖回来后我们的谈话。"
刘姿当然记得。那个夜晚,他们约定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回到彼此身边。
"有时候,"小雨轻声说,"看起来像岔路的两条道,最终会通向同一个地方。只是绕的远近距离不同。"
刘姿思考着这句话。"你是说...我可以既完成学业,又接受这个机会?"
"我是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选择哪条路,而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音乐家。"小雨顿了顿,"顺便一提,我的个展定在三月。柏林那边...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
这个提议像一束光照进刘姿混乱的思绪。三人再次同行,各自追寻梦想,又互相支持...
"我需要再和陈教授谈谈。"刘姿说,"关于可能的折中方案。"
第二天,刘姿早早来到陈教授的办公室,带着一整夜的思考结果。令她惊讶的是,劳伦斯教授也在场,两人似乎正在等她。
"我有个想法。"刘姿直接说道,心跳如鼓但声音坚定,"学院有没有国际交换项目?比如与柏林艺术大学的合作?"
陈教授和劳伦斯交换了一个眼神。
"确实有。"劳伦斯谨慎地说,"但竞争非常激烈,需要系里推荐。"
"如果我能在保持主修课成绩的同时,代表学院参加国际活动..."刘姿深吸一口气,"这难道不是提升学院声誉的机会吗?"
陈教授的嘴角微微上扬。劳伦斯皱眉思考了一会儿,表情逐渐松动。
"理论上,优秀学生可以申请特殊安排。"他最终说,"但前提是保证完成核心课程要求,并且..."他强调地看向陈教授,"有合适的指导老师监督。"
"我很乐意担任刘姿的海外指导。"陈教授微笑,"正好我明年春季也要去欧洲做研究。"
就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折中方案逐渐成形:刘姿可以申请作为交换生前往柏林艺术大学,在参加音乐节的同时完成学分;劳伦斯会支持她的申请并保留奖学金,条件是她在回国后补上错过的课程。
离开办公室时,刘姿的脚步轻快得几乎要飞起来。她立刻给文靖和小雨发了消息,三人约定周末视频会议详细讨论。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周五晚上,当刘姿正准备与文靖和小雨连线时,一通陌生号码的国际来电打断了她的计划。
"刘姿?"电话那头是一个带着浓重德国口音的女声,"我是玛尔塔·克莱因。"
玛尔塔的声音比记忆中更加干脆利落。她直入主题:音乐节的时间可能调整到五月,与刘姿的学期末冲突;但如果她愿意提前三月就到柏林参与筹备,将有更多展示机会。
"小雨告诉我你可能与学院达成协议。"玛尔塔说,"但真正的艺术机遇往往不等人。我们需要你的答复——一周之内。"
挂断电话,刘姿感到一阵眩晕。新的时间表意味着即使有交换安排,她也可能错过期末考;而提前出发则要与文靖和小雨协调计划...
视频会议如期进行,但气氛比预期的紧张。文靖在巡演间隙加入,背景嘈杂;小雨则刚从暗房出来,看起来疲惫不堪。
"三月对我来说没问题。"小雨说,"个展可以在任何地方举办,柏林也许更好。"
文靖的表情却有些复杂。"我的巡演合约签到四月中旬。如果提前去柏林..."他犹豫了一下,"我可能无法全程陪你。"
刘姿的心沉了一下。她一直暗自期待着三人在欧洲重聚的画面——就像在小镇工作室那样,分享创意,互相支持。
"我理解。"她努力掩饰失望,"你的巡演很重要,不应该取消。"
"也许我可以调整一些场次..."文靖皱眉查看着日程,"至少陪你初期适应。"
小雨敏锐地察觉到气氛变化。"听着,无论什么安排,我们都会找到方法支持彼此。不是吗?"
屏幕上的三人沉默了一会儿,各自沉浸在思绪中。最终,刘姿打破了沉默。
"我想接受这个机会。"她坚定地说,"不是放弃学业,而是寻找平衡点。如果必须独自开始...那就这样吧。"
文靖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但很快被决心取代。"给我两天时间重新安排巡演。无论如何,我不会让你一个人面对这一切。"
会议结束后,刘姿久久地坐在电脑前,看着屏保上三人去年夏天在小镇河边的合影。他们笑得那么无忧无虑,仿佛未来永远光明顺遂。现在,真正的考验来了——当各自的梦想将他们带向不同方向时,那份承诺还能坚持吗?
两天后,刘姿收到了文靖的消息——他取消了四月的一半巡演,可以陪她在柏林度过关键的初期一个月;小雨则调整了个展计划,将首展设在柏林,与刘姿的音乐会呼应;陈教授确认了交换项目的细节,甚至为她争取到了额外经费。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直到劳伦斯教授的召唤再次打乱局面。
"你的交换申请原则上通过了。"劳伦斯坐在办公桌后,表情严肃,"但有个条件——你必须在下周的学期中测评中获得优秀评价,证明你确实'掌握了足够的基础'。"
学期中测评——一场公开演奏会,评委将根据表现决定学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的资格。刘姿原计划演奏一首经典的贝多芬奏鸣曲,安全的选择。
"没问题,教授。"她点头应允。
"还有,"劳伦斯补充,眼中闪过一丝她读不懂的光芒,"我建议你慎重考虑曲目选择。评委们...期待看到扎实的传统功底。"
走出办公室,刘姿明白这是一个隐晦的警告——如果她胆敢在正式测评中演奏实验作品,奖学金和交换机会都可能泡汤。
测评前夜,刘姿在琴房练习到深夜。她完美掌握了那首贝多芬,每一个音符、每一处强弱变化都无可挑剔。但当她停下手指,琴房陷入寂静时,一种空虚感涌上心头。
手机震动起来,是文靖发来的消息:【决定好明天弹什么了吗?】
刘姿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最终,她回复:【我有个想法,但很冒险。】
文靖的回复几乎立刻到来:【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而是从未真实地尝试。无论你弹什么,都是对的。】
刘姿的视线模糊了。她擦掉眼泪,翻开乐谱夹中那首自己创作但从未公开的作品——《真实的代价》。
测评当天,音乐厅坐满了教授和学生。劳伦斯教授坐在评委席中央,表情严肃;陈教授则在一旁,向刘姿投来鼓励的目光。
当主持人报出她的名字时,刘姿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她没有带任何乐谱,空手坐在钢琴前。观众席传来一阵低声议论。
"今天我要演奏的是一首原创作品,"她的声音在厅内清晰回荡,"《真实的代价》。献给所有在规则与自由间挣扎的灵魂。"
第一个音符落下时,她看到劳伦斯教授皱起了眉。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音乐如河水般流淌而出——开始是严谨的古典框架,然后逐渐融入实验性元素,最后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既尊重传统又不被其束缚。
演奏结束时,厅内一片寂静。然后,掌声从几个角落响起,逐渐蔓延到整个空间。刘姿抬头,看到陈教授正在热烈鼓掌,而劳伦斯教授的表情复杂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