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直白得让萧长安措手不及。她抬头看向皇帝,发现他眼中没有怒意,只有一种奇怪的平静。
"太后...太后让臣女明晚夜宴时..."她声音越来越小,几乎听不见。
"在朕的酒中下药?"李昭冷笑,"果然如此。"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其中一页,"你看看这个。"
萧长安接过书,发现里面夹着一份密奏。奏折上详细记录了太后这些年来如何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谋害先帝。奏折末尾的署名让她倒吸一口冷气——竟是已经告老还乡的前任宰相林如海。
"这..."
"先帝驾崩前,林相就已经怀疑太后。"李昭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但他还没来得及查证,就被太后逼得辞官归乡了。"
萧长安手捧密奏,如捧烫手山芋。这份奏折若是真的,那么谢太后不仅是权倾朝野的摄政太后,还是个弑君的罪人。
"皇上为何给臣女看这个?"
"因为朕需要你的帮助。"李昭直视她的眼睛,"你父亲的事,朕可以解决。但朕要你继续假装效忠太后,帮朕搜集更多证据。"
这与太后的要求如出一辙,只是效忠的对象不同罢了。萧长安感到一阵眩晕,她仿佛成了两位棋手争夺的一枚棋子。
"臣女...需要时间考虑。"
李昭点头:"朕给你一天时间。明晚夜宴前,给朕答复。"他顿了顿,"若你答应,朕保证你父亲平安无事,甚至...可以让你离开皇宫,与心上人团聚。"
最后一句话让萧长安猛地抬头。皇帝知道了什么?他知道谢回的事吗?
李昭似笑非笑:"你以为朕不知道你和谢回的事?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真是感人。"
萧长安脸颊发烫,不知是羞是怒:"皇上..."
"谢回若还活着,迟早会回来。"李昭的声音突然柔和下来,"你难道不想再见他吗?"
这句话击中了萧长安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一年多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谢回,期盼他能平安归来。
"臣女...会认真考虑。"
离开紫阳宫后,萧长安没有直接回自己的院子,而是去了安意长公主的寝宫。她现在急需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商量。
李如愿正在抚琴,见萧长安面色苍白地进来,立刻挥退左右。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萧长安将今日发生的事一一道来,包括太后和皇帝分别对她的威胁和利诱。李如愿听完,沉默良久。
"皇兄所言非虚。"她最终开口,"母后...确实有谋害先帝的嫌疑。"
萧长安倒吸一口冷气:"公主也这么认为?"
李如愿走到窗前,背对着萧长安:"先帝驾崩那晚,我在殿外听见...听见他与母后的争吵。先帝说'你这毒妇',然后就是摔东西的声音..."她的声音哽咽了,"第二天一早,先帝就驾崩了。"
萧长安走到李如愿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长公主向来高傲,此刻却显得如此脆弱。
"我该怎么做?"萧长安轻声问。
"帮皇兄。"李如愿斩钉截铁地说,"母后已经疯了,她为了权力什么都做得出来。皇兄虽然也有算计,但至少...他会是个明君。"
萧长安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我明白了。"
当夜,萧长安辗转难眠。窗外雨声渐歇,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露出脸来。明日就是中秋,本该是团圆的日子,她却要做出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决定。
天蒙蒙亮时,她终于下定决心。研墨铺纸,她写了一封短信,然后让青杏悄悄送给阿厌,请他转交给皇帝。
信上只有一句话:"臣女愿效忠皇上,但求家父平安。"
午后,宫中开始为夜宴做准备。萧长安被安排检查宴席的座位次序和菜品。她借机熟悉了宴会厅的布局,为晚上的行动做准备。
酉时刚过,文武百官和宫眷陆续入席。萧长安作为太后身边的女官,位置比较靠前。她身着淡紫色宫装,发间只簪一支银钗,朴素却不失体面。
太后和皇帝先后入席。萧长安注意到,太后今日特意打扮过,一袭正红色凤袍,头戴金凤冠,威仪十足;而皇帝则穿着明黄色龙袍,面色平静,看不出情绪。
宴席开始后,宫女们鱼贯而入,奉上美酒佳肴。乐师奏起悠扬的乐曲,舞姬在厅中央翩翩起舞。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和谐喜庆的宴会,实则暗流涌动。
萧长安悄悄观察着太后和皇帝的一举一动。当宫女为皇帝斟酒时,太后朝她使了个眼色。萧长安微微点头,表示明白。
酒过三巡,萧长安借口更衣离席。她绕到后殿,从袖中取出太后给的小瓷瓶,倒出一粒药丸。这是她与皇帝计划好的——药丸已经被调包,只是普通的安神药,不会造成伤害。
回到宴席,萧长安装作不经意地走到皇帝身边,趁人不备将药丸放入他的酒杯。皇帝心领神会,举杯一饮而尽。
约莫半个时辰后,皇帝开始显得昏昏欲睡。太后见状,满意地笑了。她命人将皇帝扶回寝宫休息,然后宣布宴会继续。
"今日中秋佳节,哀家听闻萧女史诗才了得,不如即兴赋诗一首,以助酒兴?"太后突然提议。
萧长安没想到太后会当众点她,只得起身行礼:"臣女才疏学浅,恐有辱娘娘圣听。"
"不必谦虚。"太后笑道,"就以'中秋'为题吧。"
萧长安深吸一口气,环顾四周。百官都好奇地看着她,等待这位才女的表现。她目光扫过太后意味深长的笑容,扫过李如愿鼓励的眼神,最后停在窗外那轮明月上。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诗罢,满座寂然。这首诗表面上是咏中秋明月,实则暗含深意。"妖蟆休向眼前生"一句,分明是在暗指某些奸佞之人;而"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则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好诗!萧女史果然名不虚传。"她举杯示意,"来,诸位共饮一杯,祝我大周江山永固。"
宴会结束后,萧长安被太后单独留下。
"你做得很好。"太后赞许地说,"皇帝已经睡下了?"
"回娘娘,是的。"
"很好。"太后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这是你父亲案件的复审令。哀家说过,会保你萧家平安。"
萧长安双手接过,心中五味杂陈。她明知这不过是太后的手段,却不得不装作感激涕零:"谢娘娘恩典。"
"记住,只要你忠心为哀家办事,哀家不会亏待你。"太后的声音突然冷了下来,"但若让哀家发现你有二心..."
"臣女不敢。"萧长安连忙跪伏。
太后满意地点头:"去吧。明日把皇帝的奏折拿来给哀家。"
萧长安退出紫宸殿,走在回廊上,只觉得身心俱疲。今晚她周旋于太后和皇帝之间,如履薄冰。所幸父亲暂时安全了,但这只是开始,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她抬头望向那轮明月,不禁想起谢回。不知此刻的他是否也在望着同一轮月亮?他收到她的密信了吗?是否已经逃脱?
此时的北狄王庭,谢回正借着月光研究逃跑路线。萧长安的密信给了他希望,也给了他方向。明晚月圆之夜,他将按计划行动。
他抚摸着胸前藏着的那片带有萧长安字迹的纸片,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无论前路多么艰险,他一定要回到她身边。
秋雨淅沥,打在紫宸殿的窗棂上,发出细密的声响。萧长安跪坐在偏殿的矮几前,借着微弱的烛光翻阅着一摞奏折。这些是太后命她从皇帝那里"借"来的,名义上是帮皇帝整理,实则是让太后查看皇帝最近的决策。
烛火摇曳,在她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连日来的精神紧绷让她眼下浮现出淡淡的青影,但她不敢有丝毫懈怠。自从中秋夜宴后,太后对她的"信任"与日俱增,交给她的任务也越来越敏感。
"景和十五年九月二十,兵部奏请增派三万精兵驻守北境..."
萧长安的手指在这行字迹上微微一顿。北境,那是谢回失踪的地方,也是呼尔塔势力范围。她继续往下看,突然发现奏折末尾有一行小字,笔迹与正文不同:"太后谕:准调兵,唯凉州、肃州二城兵力减半。"
这不合常理。凉州、肃州是北境重镇,面对呼尔塔的直接威胁,为何反而要削减守军?萧长安心头涌上一阵不安。她小心地将这份奏折放到一旁,继续翻阅其他的。
一个时辰后,她发现了更多可疑之处。多份关于北境军务的奏折上都有类似的批示,而且都是削减边境防御力量的命令。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份密函,上面明确写道:"令凉州守将赵元朗于十月初五弃城,退守三十里至青岩关。"
"太后...太后让臣女明晚夜宴时..."她声音越来越小,几乎听不见。
"在朕的酒中下药?"李昭冷笑,"果然如此。"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其中一页,"你看看这个。"
萧长安接过书,发现里面夹着一份密奏。奏折上详细记录了太后这些年来如何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谋害先帝。奏折末尾的署名让她倒吸一口冷气——竟是已经告老还乡的前任宰相林如海。
"这..."
"先帝驾崩前,林相就已经怀疑太后。"李昭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但他还没来得及查证,就被太后逼得辞官归乡了。"
萧长安手捧密奏,如捧烫手山芋。这份奏折若是真的,那么谢太后不仅是权倾朝野的摄政太后,还是个弑君的罪人。
"皇上为何给臣女看这个?"
"因为朕需要你的帮助。"李昭直视她的眼睛,"你父亲的事,朕可以解决。但朕要你继续假装效忠太后,帮朕搜集更多证据。"
这与太后的要求如出一辙,只是效忠的对象不同罢了。萧长安感到一阵眩晕,她仿佛成了两位棋手争夺的一枚棋子。
"臣女...需要时间考虑。"
李昭点头:"朕给你一天时间。明晚夜宴前,给朕答复。"他顿了顿,"若你答应,朕保证你父亲平安无事,甚至...可以让你离开皇宫,与心上人团聚。"
最后一句话让萧长安猛地抬头。皇帝知道了什么?他知道谢回的事吗?
李昭似笑非笑:"你以为朕不知道你和谢回的事?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真是感人。"
萧长安脸颊发烫,不知是羞是怒:"皇上..."
"谢回若还活着,迟早会回来。"李昭的声音突然柔和下来,"你难道不想再见他吗?"
这句话击中了萧长安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一年多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谢回,期盼他能平安归来。
"臣女...会认真考虑。"
离开紫阳宫后,萧长安没有直接回自己的院子,而是去了安意长公主的寝宫。她现在急需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商量。
李如愿正在抚琴,见萧长安面色苍白地进来,立刻挥退左右。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萧长安将今日发生的事一一道来,包括太后和皇帝分别对她的威胁和利诱。李如愿听完,沉默良久。
"皇兄所言非虚。"她最终开口,"母后...确实有谋害先帝的嫌疑。"
萧长安倒吸一口冷气:"公主也这么认为?"
李如愿走到窗前,背对着萧长安:"先帝驾崩那晚,我在殿外听见...听见他与母后的争吵。先帝说'你这毒妇',然后就是摔东西的声音..."她的声音哽咽了,"第二天一早,先帝就驾崩了。"
萧长安走到李如愿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长公主向来高傲,此刻却显得如此脆弱。
"我该怎么做?"萧长安轻声问。
"帮皇兄。"李如愿斩钉截铁地说,"母后已经疯了,她为了权力什么都做得出来。皇兄虽然也有算计,但至少...他会是个明君。"
萧长安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我明白了。"
当夜,萧长安辗转难眠。窗外雨声渐歇,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露出脸来。明日就是中秋,本该是团圆的日子,她却要做出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决定。
天蒙蒙亮时,她终于下定决心。研墨铺纸,她写了一封短信,然后让青杏悄悄送给阿厌,请他转交给皇帝。
信上只有一句话:"臣女愿效忠皇上,但求家父平安。"
午后,宫中开始为夜宴做准备。萧长安被安排检查宴席的座位次序和菜品。她借机熟悉了宴会厅的布局,为晚上的行动做准备。
酉时刚过,文武百官和宫眷陆续入席。萧长安作为太后身边的女官,位置比较靠前。她身着淡紫色宫装,发间只簪一支银钗,朴素却不失体面。
太后和皇帝先后入席。萧长安注意到,太后今日特意打扮过,一袭正红色凤袍,头戴金凤冠,威仪十足;而皇帝则穿着明黄色龙袍,面色平静,看不出情绪。
宴席开始后,宫女们鱼贯而入,奉上美酒佳肴。乐师奏起悠扬的乐曲,舞姬在厅中央翩翩起舞。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和谐喜庆的宴会,实则暗流涌动。
萧长安悄悄观察着太后和皇帝的一举一动。当宫女为皇帝斟酒时,太后朝她使了个眼色。萧长安微微点头,表示明白。
酒过三巡,萧长安借口更衣离席。她绕到后殿,从袖中取出太后给的小瓷瓶,倒出一粒药丸。这是她与皇帝计划好的——药丸已经被调包,只是普通的安神药,不会造成伤害。
回到宴席,萧长安装作不经意地走到皇帝身边,趁人不备将药丸放入他的酒杯。皇帝心领神会,举杯一饮而尽。
约莫半个时辰后,皇帝开始显得昏昏欲睡。太后见状,满意地笑了。她命人将皇帝扶回寝宫休息,然后宣布宴会继续。
"今日中秋佳节,哀家听闻萧女史诗才了得,不如即兴赋诗一首,以助酒兴?"太后突然提议。
萧长安没想到太后会当众点她,只得起身行礼:"臣女才疏学浅,恐有辱娘娘圣听。"
"不必谦虚。"太后笑道,"就以'中秋'为题吧。"
萧长安深吸一口气,环顾四周。百官都好奇地看着她,等待这位才女的表现。她目光扫过太后意味深长的笑容,扫过李如愿鼓励的眼神,最后停在窗外那轮明月上。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诗罢,满座寂然。这首诗表面上是咏中秋明月,实则暗含深意。"妖蟆休向眼前生"一句,分明是在暗指某些奸佞之人;而"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则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好诗!萧女史果然名不虚传。"她举杯示意,"来,诸位共饮一杯,祝我大周江山永固。"
宴会结束后,萧长安被太后单独留下。
"你做得很好。"太后赞许地说,"皇帝已经睡下了?"
"回娘娘,是的。"
"很好。"太后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这是你父亲案件的复审令。哀家说过,会保你萧家平安。"
萧长安双手接过,心中五味杂陈。她明知这不过是太后的手段,却不得不装作感激涕零:"谢娘娘恩典。"
"记住,只要你忠心为哀家办事,哀家不会亏待你。"太后的声音突然冷了下来,"但若让哀家发现你有二心..."
"臣女不敢。"萧长安连忙跪伏。
太后满意地点头:"去吧。明日把皇帝的奏折拿来给哀家。"
萧长安退出紫宸殿,走在回廊上,只觉得身心俱疲。今晚她周旋于太后和皇帝之间,如履薄冰。所幸父亲暂时安全了,但这只是开始,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她抬头望向那轮明月,不禁想起谢回。不知此刻的他是否也在望着同一轮月亮?他收到她的密信了吗?是否已经逃脱?
此时的北狄王庭,谢回正借着月光研究逃跑路线。萧长安的密信给了他希望,也给了他方向。明晚月圆之夜,他将按计划行动。
他抚摸着胸前藏着的那片带有萧长安字迹的纸片,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无论前路多么艰险,他一定要回到她身边。
秋雨淅沥,打在紫宸殿的窗棂上,发出细密的声响。萧长安跪坐在偏殿的矮几前,借着微弱的烛光翻阅着一摞奏折。这些是太后命她从皇帝那里"借"来的,名义上是帮皇帝整理,实则是让太后查看皇帝最近的决策。
烛火摇曳,在她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连日来的精神紧绷让她眼下浮现出淡淡的青影,但她不敢有丝毫懈怠。自从中秋夜宴后,太后对她的"信任"与日俱增,交给她的任务也越来越敏感。
"景和十五年九月二十,兵部奏请增派三万精兵驻守北境..."
萧长安的手指在这行字迹上微微一顿。北境,那是谢回失踪的地方,也是呼尔塔势力范围。她继续往下看,突然发现奏折末尾有一行小字,笔迹与正文不同:"太后谕:准调兵,唯凉州、肃州二城兵力减半。"
这不合常理。凉州、肃州是北境重镇,面对呼尔塔的直接威胁,为何反而要削减守军?萧长安心头涌上一阵不安。她小心地将这份奏折放到一旁,继续翻阅其他的。
一个时辰后,她发现了更多可疑之处。多份关于北境军务的奏折上都有类似的批示,而且都是削减边境防御力量的命令。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份密函,上面明确写道:"令凉州守将赵元朗于十月初五弃城,退守三十里至青岩关。"